她丈夫去世儿子患病 却呼吁不要“同情”这些特殊的人

“我就是一位非常普通的老师,只不过教的学生与常人有些许区别。”她常常对别人这样说。

在乐山苏稽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里,我们第一次见到杨琼老师。那是在一个雨后的清晨,她在校门外等待着来采访她的人。在回到办公岗位前,我们只进行了几句简短的寒暄。

从事教书育人工作29年的杨老师,从“幼教”到“特教”,坦率的她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的想法,当被问到“从事些许清苦的特殊教育数十年,是否曾对自己的事业产生过动摇”时,她的回答是没有动摇过。

2001年,从事幼教的杨琼老师成为了一群比较“特殊”的孩子的班主任,他们患有唐氏综合征、自闭症、智力障碍等,一时间这群不那么听话的孩子仿佛成为了杨琼的梦魇,一堂课上40分钟,39分钟都在试图让孩子们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听课。吵、闹、疯、打、仿佛才是这个班级的主旋律。

“在没有真正理解他们之前,我曾试图贩卖自己廉价的同情心,认为他们是被世界抛弃在角落的孩子,需要我们去拯救。”杨琼静静地回忆道,“没有感同身受的人们,总是喜欢幻想自己站在制高点,自己是天使,光芒万丈地照耀着他们,包括起初的我。”

她的后半生要再度开始学习手语,一种她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她再也不能听到周杰伦陈奕迅的歌,春不能听鸟叫,夏不能听蝉鸣,再也不能侧耳倾听朋友的悄悄话,那个有声的世界抛弃了她。真的,挺残酷的。

“学校有一个艺术团,我曾带领着一群有听力障碍的学生斩获了国家级舞蹈比赛的一等奖”,杨老师自豪地说。

今天在台上领奖时洒下的热泪,都是过往流淌的汗水——听力障碍的学生,参加舞蹈比赛,是需要付出常人的多少倍努力,才能够做到的。他们通过大量的练习,将舞步一点点的堆砌而成,反复用身体记忆地面的震动,才能跟上节拍,这是他们成功的“秘诀”。

今天是杨老师与学生们开学的第一课,经过两个月的假期,学生们显然对老师十分想念,9年级的他们,将在学校度过最后一个学年。因此今天第一堂课的话题是:假期你们都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

特教学校的同学们上课时,也比普通的学生特殊一点。一名女生对于课堂的内容显然不太关注,单手撑着脑袋,宛如另一个世界的人。

在这堂音乐课上,同学们将要演唱的歌曲是他们耳熟能详的《隐形的翅膀》。他们好像十分兴奋,纷纷自告奋勇要上台唱歌,大部分歌词都能熟练地唱出来,两位同学对自己的开学第一课表现十分满意。

课堂上,同学们都笑的很开心,除了小部分孩子......

他们可以说是更加的“特殊”,由于体质关系,想协调好全身的肌肉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有时候, 一个笑容,都需要花费他们全身的力气。

课堂上,杨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长大后,想做什么?

男生的答案的千篇一律,无非是警察与科学家,明星与运动员。可是女生们的回答就变得丰富多彩了起来。瘦弱的女生想吃遍全天下的美食,个子矮的女生想变高,还有一个孩子,想开开心心陪爷爷奶奶过完这一辈子。

粗茶淡饭,学校食堂吃的很清淡。萝卜炖肉加炒白菜,就是一顿饭。

饭桌上,杨老师回答了我们关于怎样看待这些特殊学生的问题,她非常希望人们不要再自诩是他们的救世主,他们不需要廉价的同情,他们的心智比大多数人更加坚毅,他们的人生态度比大多数人还要乐观。

他们也会生气,会愤怒,会悲伤,与同龄人一样——他们,也会恋爱,有倾慕的人。

备课、上课、指导选手跳舞、参加比赛、吃饭、睡觉,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的过去。杨老师忽然好像想起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她说:你发没发现咱们学校的每间楼梯都放着许多小板凳,那是给家长们坐的。

对于低年级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学生来说,上学也是需要家长的陪同的,往后数十年的人生大多也是如此。

有人说,他们的人生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虽然残酷,但是真实。杨老师不这么认为,她说:你看,我的每个学生每天都笑脸迎着太阳,他和他们的家人都没放弃,我们凭什么放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