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4个字,我儿子就可以一辈子不读书

画坛大家朱新建有一个儿子,小名朱朱。

朱朱刚上小学,老婆陆逸发现这孩子不喜欢读书,就找朱新建说这件事。

谁知道,朱新建想了想居然说,真这样就别上学了。

陆逸无语,不上学孩子以后靠什么吃饭啊?

“家里还有我这么多画,怎么着他也饿不死。”

(朱新建 郭莽园 《瞧这一家子》,摘自《先生归来》,中信出版社)

听到这话,陆逸就着急了:“那也不能不认字吧?”

朱新建慢悠悠地说:“会写四个字就行了。”

陆逸就问他是哪四个字。

朱新建笑了:“家父真迹。”

这可真是有才(财)任性~

这下谁还敢说搞艺术就等于饿死?

尽管衣食无忧,朱朱并没有理所当然成为米虫。

长大成人的他非常有学识和才华:

不仅成了独立设计师——在上学期间就参与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平面设计,还把大文豪王朔的女儿娶回了家,跟老婆王咪一起成立一千遍工作室,联手搞创作。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比起天价画作,朱新建给儿子提供的成长环境、从小让他接触到的艺术审美训练、人文熏陶,才是让儿子成才的真正宝藏。

文化作用人并影响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短期内看,是否接触艺术,孩子们的水平都差不多。

但滴水穿石,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巨大的审美差距。

(摘自《墨·中国艺术启蒙系列·第1辑》,中信出版社,图片由北京启源美术教育提供)

著名画家黄永玉以其“画坛鬼才”的大名享誉海内外,他的女儿黄黑妮也是位小有成就的雕塑家。

黄黑妮认为,是家庭的艺术氛围给了她最早的启蒙教育。

(摘自《墨·中国艺术启蒙系列·第1辑》,中信出版社,图片由北京启源美术教育提供)

家庭的熏陶如此重要,那应该怎么做,才能给孩子带来正确的艺术教育?

花天价购买画作回家、一有空就带孩子看展、听音乐会、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一份优秀的艺术启蒙教育,不应该这样复杂。

你还可以选择,给孩子讲故事

亲子共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育方法,对于艺术启蒙也卓有成效。

(摘自《墨·中国艺术启蒙系列·第1辑》,中信出版社,图片由北京启源美术教育提供)

无论是哪种学科的学习,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学习动机的问题。

讲故事,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培养积极性格。

邻居夫妻俩都是高中学历,但他们一直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去他们家做客,发现孩子总是自觉地在茶几上练字、画画。

问及原因,邻居说自己每天都会给孩子讲名人故事。

再问孩子为什么要画画,他学着齐白石,奶里奶气地说:

“一日未作画,心难笃定;三日未作画,笔无狂态。”

逗乐的同时,也不由得佩服邻居的远见。

比起虚构的童话故事,名人故事有更多的现实经验和实在的榜样。

孩子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也有了自己的追求。

讲故事更进一步的好处,是对脑力的开发,建立艺术学习的能力。

(摘自《墨·中国艺术启蒙系列·第1辑》,中信出版社,图片由北京启源美术教育提供)

知乎的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

“可能是因为故事听得比较多,我发现儿子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很好,才两岁,见到咬了一口的苹果片,会兴奋地说苹果像船;见到弯弯的新月,会说月亮像香蕉。看到一种摊开比较大的鱼拖着长长的尾巴,会说鱼像风筝。两岁半不到的时候,他竟然会自己编小故事给我们听,虽然故事简单,但逻辑很清楚。最近,又发现他会改编自己的儿歌了。”

之所以会说讲故事是对脑力的开发,是相对于视频等不太需要动脑就能理解的内容,文字、语音需要孩子动用更多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去理解、完善细节。

同时,也需要调用更多的记忆力。

常听故事的孩子,在艺术创作能力方面也会胜人一筹。

讲故事,还可以为以后的文艺创作打基础。

前面说了亲子阅读对艺术启蒙的两大好处,再说一点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阅读教材的选用。

做不好这一点,启蒙教育就无从谈起。

许多家长担心过于正式的阅读对孩子太难,只愿意给孩子特别简单的学习内容。

结果是花了时间和精力,还错过了孩子学习的关键期。

其实,启蒙教育阶段就可以给孩子外语、文言文等学习材料。

孩子可以自主学习语言的形态(语音、文字),而家长负责给孩子讲解段落大义。

就像《先生归来》这本书,一定要家长看懂后再讲给孩子听。

合理分工,让亲子阅读发挥最大的作用。

从现在开始,给孩子更棒的艺术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