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有哪些老手藝?

跟我冒險

【熱乾麵也是“非遺”?武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嗎】

有位武漢的爹爹意外成了“網紅”,原因是73歲陳世榮老人痴迷“非遺”傳承,32年裡手扎風箏兩千多隻

網友紛紛感嘆這位爹爹扎過的風箏比自己見過的還多。

許多圍觀群眾就有些摸不著頭腦了,“非遺是什麼咧?”。可不要覺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聽起來高大上,其實它們深藏在城市記憶的每個角落裡,我們的大武漢也有獨具特色的“非遺”項目。

漢腔楚韻

漢劇不僅是武漢有名的地方戲曲劇種,還是京劇的一大源流呢。

在武漢雖稱得上人盡皆知,但真正看過聽過的人卻不多。因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地的漢劇團急劇減少,至今湖北省內僅存兩個漢劇團,一些劇目和技藝也隨著老藝人的離世而失傳。

對此武漢也大力發展漢劇的保護和傳承,不僅加大宣傳力度,還將漢劇引入校園,在中小學中普及,在高校中培養人才。

絲縷風情

也許兒時在奶奶身邊看過穿針引線編織畫卷的奇妙,而在電動繡花逐漸代替手工繡花的今日,已沒人知曉清朝時漢繡在漢口萬壽宮有繡鋪32家的傳奇。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追求充實豐滿、富麗堂皇的熱鬧氣氛。

漢繡作品不僅多次在京展出,還參加了巴黎、華沙等國際展覽,受到廣泛好評。1910年和1915年,漢繡製品

在南洋賽會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但漢繡不僅僅是刺繡,它其中的民俗文化,蘊含著這個地區的文化內涵,更應該得到珍視與弘揚。

舌尖記憶

“非遺”中,不僅有繞樑餘音,有精緻工巧,也有接地氣的食物。吃貨們可能有所不知,“過早”必點的三鮮豆皮、熱乾麵,香甜鬆脆的麻烘糕,它們的製作技藝可都是非遺名錄榜上有名的。

漢口長堤街那位無意間發明熱乾麵技藝的那名早點師傅,也許並未想到,經過幾十年的傳承,熱乾麵不僅成為武漢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也成了武漢這座城市的精神財富。

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卻不該只留在老一輩的記憶裡。

現在武漢不僅有我國首檔基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述歷史的電視專題片《江城非遺坊》,市檔案館也在對在漢70歲以上的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曲藝大師、老字號傳承人進行搶救性口述視頻建檔,讓這些承載了武漢人精神文化的技藝保留,傳承下去。

一起加入保護、傳承非遺的隊伍,讓這些大武漢的傳統文化財富釋放出新的光芒吧!


武漢廣播電視臺

武漢的老手藝太多

老手藝是什麼?——生活,準確點兒講應該是“曾經的生活”。大多是與我們小時候或者長輩們小時候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東西。

許多我們熟知的老手藝,正在悄悄遠去,甚至消失,速度之快,令我們吃驚!它們逐步被淘汰出我們的生活,成為絕響,再美好也很難留住……

保護,記錄,發揚還是挽留?更多時候我們只能眼看一種文化和生活在慢慢地消逝……

棉花糖

Cotton candy

小時候,街頭賣棉花糖的大叔像一個魔術師,輕輕幾圈就能轉出一個甜美的雲朵。

糖人

Sugar figure

吹糖藝人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打著銅鑼沿街叫賣,有的還會帶著一個畫著花鳥獸蟲的圓盤。細膩的白糖,恰到好處的火候,熬一鍋金燦燦的糖稀。老人手裡的工具一番輾轉騰,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出現了。

彈棉花

Fluff cotton

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隨著一聲聲弦響,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

磨剪刀

Sharpen scissors

寂靜的午後,手藝人"磨剪刀菜刀吶…"的長吆喝似乎總出現在午睡的夢裡。老人的砂輪一圈圈轉動,讓刀剪鋒芒畢現,不知會在誰家案頭,切磋出一頓頓美味佳餚。

捏麵人

Dough modelling

每次拿起彩色的麵糰,他們的眼睛就會變得痴迷專注,忘了周圍的一切……他們與麵塑註定有著一生解不開的情緣。

修鞋補雨傘

Mend shoes/umbrella

嘴裡噙一兩枚小鞋釘,身邊的收音機咿咿呀呀的響,時不時還跟身邊的人開個小玩笑,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狀態。

爆米花

Puffed rice

小時候,逢年過節,村口總會有炸爆米花的老爺爺吆喝。家家戶戶拿著糧食排成長隊,"砰"的一聲,老爺爺袖口滿是油汙,卻製造出電影院裡買不到的香甜。

補鍋底

Cookware mending

在以前,每家每戶的鍋用久了難免會損壞,丟棄也會浪費,因此就有修鍋底的師傅來修補。但現在,家家戶戶都有了帶電的煮飯設備,修補鍋底師傅也難覓蹤影。

而這其中有一位過去從不覺罕見的手工藝者,在曇華林裡,開了一家特殊的手作坊——手工編字,用他獨特的方式在極力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接,他便是武漢民間藝術家協會的成員之一——李厚安。

他的手工編字小攤前,總是圍滿了青春靚麗的年輕女孩。擠過人群,只見小攤位上整齊地排列著用五顏六色的鋁合金線編織成的一個個小巧的自行車、可愛的小人、形狀各異的漢字、栩栩如生的金龍.....這些藝術品全都出自店主李厚安之手,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獨具匠心。

一根鋁合金,一氣呵成

來到李師傅跟前,只見他拿著一根金色鋁合金線,手上靈活地將它彎曲,扭轉,幾分鐘的功夫,一個熠熠生輝的龍字便赫然而出。

“我這編字,都是一根鋁合金線編成的,不能斷,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字得一筆寫成,所以除了需要手勁,還得琢磨怎麼一次成型。”李師傅說。

一雙手,幾個小鉗子,一卷卷鋁合金線,各類小配件,一個小板凳,湊成了李厚安的鋁合金編字攤位,他常常在自家門前的攤位上一坐就是一整天,頭也不抬地用著各種顏色的鋁合金,編織著顧客們想要的各種漢字。

理髮這件事,真是一門藝術學科,對於頭髮,每個人都有可述說的血淚史。

鏡子前擺著老式理髮椅,和小時候理髮老師傅一樣的理髮裝備,泛黃卻依舊閃光的“中華老字號”,是城市不容遺忘的記憶名片。

有據可查的中國第一家理髮店,是1911年建於漢口中山大道與車站街交叉口的“

長生堂”。江湖中一直都有它的傳說。

01

百年前的高檔洗剪吹

淺黃色的外觀,考究復古的白色門頭,一棟三層淺灰色小洋樓典雅別緻,長生堂在當時法租界的原址上經營至今。

從中山大道看到淺灰色的圍牆拐過去,看到“中山大道1054號”。店長和我們聊起長生堂過往的恢弘,神采飛揚。

以前結婚用的子孫桶、提桶、腳盆啥的都是實木做的哦,所有少不了箍桶匠了,現在結婚沒這些東西了,平時家用也很少用到了

釘稱匠

自動有了電子稱,這門手藝就迅速沒有了市場

鐵匠

農民都上樓了,火鉗、鐮刀,鋤頭、釘耙、斧頭都不用了,有也都是工業化批量生產的了,麼有需要就麼有市場啊!

編蘆花靴筒

冬天過冬絕對的好東西哦,透氣保暖,不出腳汗,不生凍瘡,就是穿了不適合出去到處走,會這門手藝的也越來越少了。

修鋼筆

都是在學校門口修的,現在用水筆的多了,鋼筆的少了,寫字基本靠敲的了,用鋼筆的都是籤大合同的,壞的自然就不多了。

補鍋匠

修修補補的年代過去了,自然也沒生意了。

小人書攤

每個地方也就那麼一兩家,依稀記得幾分錢一本小人書吧,大家都愛看的!不會有人問為什麼不上網看或者去圖書館看!

賣貨郎

就是挑著小商品走來走去,吆喝賣小玩意的,以前可是用牙膏皮、破套鞋都能換東西的哦~賣棒冰的勉強也算一個吧!

漢繡

漢繡作為特殊的民族文化也有很悠久的歷史,在武漢,如今會漢繡的老師是屈指可數。


武漢三鎮吃喝玩樂

武漢剪紙:使用剪刀、雕刀講究,紙質細膩,剪、雕刻的藝術效果

黃陂木版年畫:漢族民俗工藝品,在漢族民間是一種吉祥的寓意

木雕船模工藝:一種獨特的工藝品,造型美觀別緻,講究裝飾

武漢黃陂泥塑:泥土為原料,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動物為主

楚劇:貼近生活,緊跟時代,表現手段豐富多樣,有很強的包容性

湖北大鼓:富於變化,唱法上也各有風味,靈活變換以打動人

漢繡:融匯南北諸家繡法之長,揉合出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

武漢絹花:吸收宮廷的傳統制作絹花技術,兼採南北民間絹花技藝

漢鑼:品種齊全

捏泥人,轉糖,剪紙,風箏,葫蘆絲,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