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高娃:演了多年戲,只有一種角色讓我情有獨鍾,那就是母親!

斯琴高娃,

一代文娛圈老戲骨,

中國最富盛名的表演藝術家,

堪稱“骨灰級”演員,

她就是真正不要命,

也要拍戲的“拼命三娘”

14歲登臺,

縱橫影壇50餘年,

從粗俗潑辣的虎妞、

百草堂裡的“二奶奶“,

到康熙皇帝背後賢德的孝莊皇后,

無數熒屏經典角色被她精彩演繹,

堪稱中國獨一份的“大女主”

都說娛樂圈不乏顏值超高的男神女神,

可只有她才稱得上真正實力派:

金雞獎、百花獎、金像獎……

拿獎拿到手軟,

而她竟然毫不在乎,

只求觀眾足夠認可。

她是盛名遠揚的老藝術家,

對於斯琴高娃,

你只知道她是家喻戶曉的一代“戲霸”,

卻不知道這段藝術人生背後,

除卻演員,

她竟然還有這樣一個不為人知的身份……

1950年,

距離內蒙古赤峰市150公里外

一個寧靜的小縣城裡,

一聲女嬰嘹亮的啼哭,

驚豔了整個家庭。

這個名叫斯琴高娃的女孩,

出身軍人家族,

父親是老紅軍,

母親是文藝兵,

自小就跟著家人遊走四方。

“高娃那個時候才三歲,

模仿能力就特別強,

學什麼像什麼。”

做過文化教員的母親,

對女兒的天賦異常敏銳。

她驚訝地發現小小的她,

在每個地方都適應地如魚得水,

看了腰鼓表演會打腰鼓,

看了京劇表演會學花臉,

一個紅袍子、一隻小斗篷,

她就能專心致志的唱一個下午。

“她真的和我小時候一樣,

可那時家裡窮,

沒法朝這個方向發展,

不管怎樣,

只要她有這個特長,

我就要把她培養出來。”

支持,

或許是一個母親對女兒,

最貼心的理解。

一身文藝本領的母親吳雲,

全心投入地教她唱歌、跳舞、繪畫。

有一次,

斯琴高娃看了電影《追魚》,

深陷其中魚從水中變成美女的鏡頭。

自己也跑到村子的大水坑裡學起美人魚。

人人都在笑她,

甚至有人指責:

“這孩子真是玩瘋了!”

可當母親看到全身溼漉漉的她,

就連臉都被水塘裡的泥弄花了,

非但沒有生氣,

反而特別高興,

因為她心裡明白,

這是女兒真正對錶演這門藝術,

全身心投入的體現。

女兒喜歡做的事情,

誰不支持都可以,

但只有她不行。

村裡人都以為母親吳雲在慣著斯琴高娃,

可實際上,

在家中身為長女,

斯琴高娃劈柴燒水乾農活,

一點不馬虎。

從1954年起,

父親因為舊疾復發撒手人寰,

撇下了妻子和三個孩子,

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她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別人的童年,

是在蜜罐裡泡大的,

而斯琴高娃的童年,

飽飲了生活的苦水。

唯一足夠幸運的是,

母親是始終站在她的背後,

無比支持的擁護者。

所以再苦再難的日子,

都不覺得難過。

1963年,

13歲的斯琴高娃進入中學,

以跳“盅碗舞”在縣城聲名大噪。

表現出色的她被推薦參加

昭烏達盟舉辦的文藝匯演和

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

臨行前,

頗為懂事的她擔憂自己的離開,

會對家庭帶來多大的影響。

而母親卻含淚把女兒推上了離家的客車:

“去吧,去闖,

去做你想做的事。”

斯琴高娃咬咬牙走上遠行的路途:

這一去,

不能辜負媽媽的期望,

一定得混出個名堂!

1965年,

由於優秀的舞蹈功底和表演天賦,

斯琴高娃被選入內蒙古歌舞團,

那年,

15歲的她果真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

面試表演的一段《頂碗舞》

讓斯琴高娃在老師的心裡留下深刻印象,

這個靈動俏皮的姑娘,

被推選為參加全國匯演的演員,

甚至還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

這在那個年代,

簡直是無可比擬的至高榮譽!

沒有路費,

就賣掉家裡僅有的兩頭羊來湊;

錢實在不夠,

找找左鄰右舍親朋好友,

不管多苦,

母親吳雲從未想過讓女兒,

放棄自己的理想。

或許在每個人心裡,

總有一盞不可替代的指路明燈,

於斯琴高娃而言,

媽媽就是她的前行燈塔,

無論前路荊棘遍野,

還是路途渺茫,

只要想起在家中殷切盼望,

自小對自己辛苦栽培,

扛下所有生活重擔的母親,

她就能夠無畏前行。

1976年,

長春電影製片廠一眼就選中了這個

外貌氣質頗有民族特色的女孩。

26歲的她,

第一次真正步入專業的演藝生涯,

《佔領頌》的初露鋒芒,

雖然時代動盪最終電影未能完成,

也成為了她後續事業的開端。

沉澱、積蓄、學習,

兩年的苦練,

二十載光華,

終於在這一刻得到了盛放。

1978年,

北京八一電影製片廠到內蒙古挑選

電影《歸心似箭》女演員,

斯琴高娃再次被點名選中。

而這次,

她憑藉這部戰爭片正式出道,

接下來的演藝生涯,

宛若芝麻開花,

來勢銳不可當。

1982年,

這個在熒屏上給人留下溫婉形象的蒙古族姑娘,

參演了老舍同名原著《駱駝祥子》。

在這部電影裡,

斯琴高娃大膽嘗試顛覆性的角色虎妞——

大膽潑辣、壯碩兇惡,

簡直是“當代母老虎”的典型代表。

可豁得出去能伸張的她,

沉下心來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

虎妞要醜、要胖、要齙牙,

那她也增肥,

甚至戴上一口醜陋的牙套,

只要和人物更貼近。

功夫不負有心人,

斯琴高娃出演的虎妞,

簡直就像從書中走出來的一般活靈活現。

1983年,

《駱駝祥子》為她一舉奪得

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和

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雙重桂冠。

斯琴高娃的名字,

自此一炮而紅:

《似水流年》劇照

1985年,

一部文藝片《似水流年》,

又讓她拿下第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

是斯琴高娃,

自此結束了大陸女演員零空白的歷史。

1993年,

劇情片《香魂女》,

又讓她摘下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同攬第33屆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香魂女》劇照

一時間,

她風頭無兩,

斯琴高娃這個名字,

或許在90後的記憶裡不算聲名遠揚,

卻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

代表了一個女演員一生最高的榮耀。

是母親自幼的教導:

為人要謙遜低調,

虛懷若谷。

所謂演員,

就是要表現出人世間的所有面貌,

這樣才算得上合格稱職。

即便斯琴高娃在演藝上已然登峰造極,

卻始終懷著最卑微的平常心,

面對這份摯愛的事業。

蒙古族性格中的粗獷豪放,

在斯琴高娃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她的每一個眼神,

都能像鷹一樣銳利,

每一個表情,

足以鮮明到無人可比。

2001年,

一個白文氏橫空出世,

成為年過半百的她熒幕形象中,

經典角色之一。

同年,

《康熙王朝》中的孝莊皇后,

更令這個一輩子專注演技的女人

聲名鵲起。

無數人曾說,

斯琴高娃的氣場,

足以令人,

根本無法從她的身上轉移開視線。

而就是這樣一個堅毅認真的女人,

事業上的一帆風順,

卻無法彌補感情中的一波三折。

從內蒙古電影製片廠的電影導演孫天,

到男演員敖醒晨,

終於,

幾十年失敗的感情迎來圓滿,

這個一直讓母親記掛的大女兒,

她的幸福終於能夠落下帷幕。

著名華裔音樂指揮家陳亮聲的出現,

打破了之前所有的不盡人意。

自此舉案齊眉,

恩愛至今。

在很多演藝界後輩的眼中,

斯琴高娃儼然是嚴厲霸氣的代名詞。

可她其實,

更多的是對自己嚴苛。

曾經在拍戲時,

她屢屢“輕傷不下火線”,

為了表現墜馬,

不管拍戲多麼危險,

這個固執的蒙古女人決不用替身,

服裝的繁冗、道具的承重,

機位的突然變化,

她數次從馬上摔下,

馬兒甚至從她的頭頂越過。

“第一次墜馬有點輕微腦震盪,

第三次尾骨裂了,

二十多年沒理會,

根本沒當回事……”

她是真敬業、真熱愛,

真是一個“戲痴”、“戲瘋子”,

為了拍戲連命都要拋到腦後。

作為演藝圈的泰山北斗,

再看看鮮花小肉們,

才知真正的演員,

就該如是而已。

那個當年離開家的時候,

連路費都湊不齊的女孩,

如今早已成為名揚天下的真戲骨。

對這一切最為欣慰的人,

不是別人,

就是斯琴高娃的母親。

她這一生,

仿若親眼看到了一個最平凡女孩的蛻變,

會因為她的榮譽而驕傲,

更會因為她的病痛而心碎,

作為母親,

其實並不渴望子女有多少貢獻,

只希望她能夠活得平安順遂。

斯琴高娃的母親吳雲,

最心疼的就是女兒吃了太多的苦。

曾有這樣一張照片,

在她看過竟然忍受不了情緒哭了出來:

那是電視劇《康熙王朝》的劇照,

斯琴高娃在裡面扮演80高齡的“孝莊皇太后”。

看到女兒白髮蒼蒼,

變得比自己還要老的樣子,

她心都碎了。

“我知道這是假的,

可還是難過,

還是不忍心看。”

不知從何時起,

母親好像也不再是當年那個,

能狠下心推著自己上車遠行的人了。

她甚至會不安地勸女兒:

“高娃,

累了就別拍了,

歇歇吧……”

斯琴高娃握著母親的手,

有些不解的疑問:

“媽,

你不是教育我要對藝術忠誠嗎,

怎麼還勸我後退了呢?”

這是一個母親對孩子,

最深的記掛:

為你的成功驕傲,

更為你的勞累擔憂啊!

“演了這麼多年戲,

只有一種角色讓我情有獨鍾,

那就是母親……”

斯琴高娃,

她大半輩子演了無數母親形象,

終於漸漸理解了當年,

自己母親的那句話。

作為子女,

她只要在那裡,

就讓人心安。

越演她就越懂得,

母親對自己的愛,

究竟是怎樣厚重無聲。

吳雲總是盼著繁忙的女兒歸來,

這或許是每個母親心中最本真的願望。

在內蒙古寧城縣一座普通居民樓裡,

裝修擺設都與常人家庭無異。

可無論客廳、臥室

能擺放照片的地方,

幾乎都擺滿了斯琴高娃的照片。

她是女兒的忠實粉絲,

每部戲她都會仔仔細細的看完,

誇她“演的真實”。

斯琴高娃曾想過把年邁的吳雲接到身邊

可她卻拒絕了

“我覺得,

我生活在老家最好,

也不耽誤她的事業。

想她的時候,就打打電話,

打開電視看看。”

所謂父母和兒女一場,

是漸行漸遠的修行。

愛你,想你,思念你,

卻不打擾,

這或許就是每個母親對孩子,

最溫柔的掛念。

“戲中我演了這麼多母親的眼淚,

所以我演繹的很多人物身上,

都有我媽媽的影子。”

在艱難歲月裡,

支撐起了一個家的母親,

幾乎影響了斯琴高娃的一生。

她的堅毅、樂觀,

無微不至,無孔不入。

其實這一輩子,

她的確獲得了夠多的獎,

可唯有2008年,

中國演藝界“十大孝子”的榮譽,

是她心目中最為重要的存在。

2017年,

帶著對母親的一腔深情,

斯琴高娃登上了《朗讀者》的舞臺,

她十分鐘的朗誦,

賈平凹短短的《寫給母親》,

聽哭了臺下幕後的無數人。

視頻戳這

青燈下,

木桌前,

她緩慢深情的閱讀,

彷彿每個字都砸在了我們的心上。

或許一切正如龍應臺的那句

膾炙人口的話:

“慢慢地,

我們才瞭解到,

所謂母子母女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

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

不斷地目送著她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

看著她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而且,她用背影默默告訴你:

不必追。”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人雖然是去了,

一個在地上,

一個在地下,

陰陽相隔,

但是互相的那種牽掛,

是永生永世的。”

對父母,

千萬別等到那一刻,

樹欲靜而風不止,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到那時候,

一切都晚了。

就像孝順的好女兒,

斯琴高娃所說的:

在這個短暫的人生裡,

我們陪伴親人的時間真的有限。

如果你們的爹孃還健在的話,

好好地愛他們,

好好地伺候他們,

好好地哄哄他們,

別太多的犟嘴,

真的,

不然的話後悔來不及。

人生好多遺憾,

別讓深愛遲來。

多想想媽媽,

多陪陪媽媽,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

祝天下所有的母親,

健康安樂,

一生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