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传:那时,王阳明也曾嘲笑孔子

我们很多人都有过一夜之间忽然长大的经历和体会。

一代心学宗师王阳明,也是如此。

那个曾经被老爹追着打的熊孩子,

那个昔日离经叛逆、不务正业的不羁少年,

大概在20岁的某一天,

一夜间,

忽然转性了。

从之前的"和易善谑",没个正经,爱开人玩笑,

变得"端坐省言"起来。

这180度的反转,让他的家人都惊掉了下巴。

究竟是什么让他转性了呢?

事情还是要从王阳明19岁那年讲起。

那年,王阳明的爷爷过世了。

他老爹从京城回老家守孝。

王阳明也从江西老丈人家里回到了余姚老家。

老爹对王阳明说:"你现在也成家了,也该把心思放到科举上了。你爷爷生前一直都相信你将来会是个大人物,可不要让他老人家失望啊。"

于是,王阳明就和叔叔、姑丈们一起准备科举考试。

白天,他和大家一起复习科考指定书目,也就是儒家的四书五经,以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

但是,到了晚上,回到自己的卧房,他竟然

竟然攻读与科考无关的那些经史子集。

因为王阳明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

其他人读书,就是为了科举考试。

而他读书,则是为了成为一代圣贤。

12岁时立下的这个志向,他一直记在心头,不曾忘记。

这一日,王阳明开始复习《论语》的乡党篇。

乡党篇主要是记录孔子的言谈举止,描述孔子怎么说话、怎么吃饭、怎么坐车、怎么招待客人的。

这个章节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就这一句,让平日里狷狂不羁,敢在大婚当天离家出走的王阳明很是反感。

不过,他还是耐着性子,往下读。

等读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时候,王阳明忍不住在心中窃笑道:"夫子之迂也。"

后面的内容,他随意翻看了一下,就跳过了。

这天晚上,回到卧房,王阳明照例挑灯夜读自己找来的那些课外读本。

当看到书里引用《大学》的"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一句时,他忽然激动起来。

从书堆里找到白天读的《论语》,快速的翻到乡党篇。

拿手指逐句逐句的点着读了起来。

一边读,还一边摇头叹息。

等到读完后,他真诚地感慨道:"我过去太放纵自己了,现在终于知道错了。"(吾昔放逸,今知过矣)

那么,他错在哪儿呢?

王阳明认为,自己错在平日里狷狂不羁、离境叛逆的言行举止上。

《大学》"诚于中形于外"这句话,一语点醒了他。让他认识到,心中的诚意,是能够通过言行,对外表现出来的。

《论语》乡党篇中,孔子之所以表现得"谨言慎行",这正是他心中诚意的体现。

再反观他自己,狷狂不羁、离境叛逆的言行举止,也正是他内心"不诚"的体现。

白天,当自己读到孔子的那些言行时,竟还狂妄痴笑夫子,这更是不该。所以,他刚才一面读,一面摇头叹息自己的不仁。

当然,对于一个只想通过读书,在科考中获得高分的人来说,内心诚与不诚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对于立志要做圣贤的王阳明来说,他必须要做到意诚。

因为"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现在,他必须要立刻开始内心的修练。

而这第一步,就是要转变自己的言谈举止,让自己时刻做到谨慎庄重。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个一夜长大的王阳明,其转变之快,变化之大,让家人都惊掉了下巴。

如果说,王阳明17岁练字的那番经历,让他知道了,古代学者将练字当作练心,他们随时随事都只在心上学。

那么这一次经历,更是让他领悟了,外在的行为表现,就是内心如实的反映,内外是相互打通的。

于是,他一方面开始通过约束自己的外在行为,来修练内心;另一方面,也开始关注起自己内心临事时的各种变化。

至此以后,王阳明越发坚定地在儒家圣学的道路上学习、摸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