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让揭阳二百余年“世仇”两村重归于好的,是他们

接过北山村赠送的“睦邻友善”牌匾,普宁市果陇村福利会会长庄俊发十分激动,紧紧地握住北山村代表的手。

这是他们这代人对两村历史恩怨的一个了断。

从果陇村到北山村,仅约6公里。然而,不到十分钟的路程,两村人却用了两个世纪来跨越。因为历史恩怨,祖辈曾立下规矩,两村人世代“老死不相往来”,更不允许通婚。

化解两村恩怨的,是两村的乡贤。自去年以来,揭阳掀起建立乡贤理事会热潮,完善基层治理。在乡贤的推动下,两村村委会、福利会、乡贤咨询委员会等多方形成合力,引导村民摒弃前嫌,“相逢一笑泯恩仇”。

跨越两百年的“摒弃前嫌”

5月6日,果陇村彩旗飘飘,一片喜庆。

早在五一节当天,两村就发布公告称,果陇村与北山村因历史原因,偶有间隙。经两村村政和福利会多方协商,决定摒弃前嫌,结为友好邻村,促进两村道德、教育、经济、环境、文化(包括民风民俗、婚娶)等交流,携手共创新时代美丽乡村。

“村里的广播也播报了这个事,大家都在等今天的到来。”村民许大姐说,村里每房都派出了代表参加仪式,去太祖祠一起祭祖。

上午10点,北山村40名代表来到果陇村牌坊。此时,道路两旁挤满了人,大家争相欢呼。在仪仗队的欢迎下,村民往太祖祠行进,4个青年抬着“睦邻友善”牌匾走在前列。

“4”在当地是吉利数字,寓意成双成对。

在太祖祠,两村举行了隆重的赠匾仪式,还签订了《缔结友好村协议书》,内容包括促进两村教育、经济、环境、文化(包括民风民俗、婚娶)等。

“我们改变了历史,见证了新的历史,希望两村以后永远友好往来。”庄俊发感慨道。

北山村祖祠理事会会长许祥照虽不会讲普通话,但他也难掩内心的激动:“老一辈人的恩怨终于在我们这一代了结了,再也不能影响年轻人了。”

两村重归于好的背后,是长达两百多年的“老死不相往来”。因为历史恩怨,祖上甚至立下规定,两村互不通婚。时至今日,“祖规”给年轻人造成诸多困扰。

中午时分,果陇村在太祖祠设席,敬备酒菜宴请北山的代表。这是北山村几代人以来首次以宾客的名义,出现在果陇村这种高规格的宴席上。

果陇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庄承杰说,5月11日,果陇村也将派出代表到北山村回访,双方互相走访,就像亲朋一样。

“世仇”禁锢下的隔阂

果陇村和北山村都是普宁的大村,两村相距约6公里。果陇村户籍人口有2.4万余人,海内外乡贤有10余万人,主要姓庄。北山村人口接近1.6万,海内外乡贤也有数万,主要姓许。

虽然相邻,但在过去两百多年时间里,村民却彼此不相往来。对这段历史恩怨,村里已无人说得清缘由,也没有史料记载。两个村的长者们都推测,因旧社会争田地、山地或水源等,两村结仇。

村民都知道,这是祖上定下来的规矩。“一代代传下来的,就只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果陇村党总支副书记庄承杰坦言,他虽然当了20多年村干部,但也厘不清历史恩怨。“听村里老一辈的人说,可能是很久前,两村因农事劳作,争夺田地、水源等引发矛盾,积下恩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两村经济、情感、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在“世仇”的禁锢下,村民之间的隔阂依然很深。“虽有部分年轻人有来往,但交得不深,彼此都防着对方。”庄承杰说。

而一旦涉及男女谈婚论嫁,家长们都不同意,没人敢违背祖宗定下的规矩。多位村民提到,有恋爱中的男女青年因违背祖训而被拆散。果陇村有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在外做生意时,和北山村一位姑娘相恋,等到谈婚论嫁时,双方父母极力反对,"棒打鸳鸯”,被迫分手。

乡贤推动合力化解恩怨

村民虽然都知道“祖规”,但也渴望改变“祖规”,只是一直没敢提出来。“我们早就希望两村和好,年轻人可以正常来往,在工作生活中多沟通合作。”北山村一位村民说。

71岁的庄礼乾是其中之一。曾在普宁市外事侨务局工作的他,退休后十分关心村里的发展。去年底,他被聘为果陇村乡贤咨询委员会副会长,在与村民交流时,他感受到了大家对化解两村恩怨的愿望。

“我们这一代人不去做,后一代人或许更没人去做。”许春苗说,在乡贤的推动下,两村村委会、福利会多次衔接,精心组织举办互访活动。

短短几个月,普宁市乡贤认捐资金3000多万元,其中涉及助教助学方面137.1万元、环境卫生整治方面104万元、走访慰问31.2万元、公共设施建设已达2000多万元;在经济带动上,近期计划返乡办厂3家,意向返乡投资项目5个。

■专家观点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刘义强:

调动内在组织力量 化解村庄历史恩怨

5月6日,南方+首发《重归于好!揭阳两村二百余年禁止通婚,今天上演“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报道后,村庄因“世仇”而互不来往的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舆论呼吁完善基层治理,推动更多村庄摒弃前嫌,重归于好。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刘义强认为,在潮汕地区,农村具有较强烈的宗族文化传统,它既形成了同姓宗族聚居的人口分布形态,也造就了村民的紧密团结,以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

不过,这种基于宗族和村庄的高凝聚力,也容易因为特定的偶然事件,如突发的冲突和矛盾等,形成村庄间的恩怨和世仇。此类历史恩怨往往叠加着严厉的祖训等观念,单独的成员很难改变,因而得以延续下来。

刘义强认为,果陇村和北山村依托村庄内生组织——福利会和乡贤咨询委员会进行民间沟通,利用乡贤和宗族老人在村中的威望,化解村民心里的疙瘩,疏通双方的愿望和诉求,村两委则主动引导,积极牵线搭桥,做到了借民望、顺民意、得民心,效果值得称赞。

因此,对有类似历史恩怨的村庄,他建议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调动村庄内在组织力量,尤其是发挥老人会、福利会及各种乡贤理事会的作用,通过民间沟通协调,化解恩怨,村两委予以引导协调,形成新时代村庄和睦的典范。

【通讯员】高壮波 普宁报

【校对】冯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