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是披着技术外衣的管理学艺术,不服请看《萨利机长》

儿时最酷的梦就是成为一名飞行员。驰骋蓝天,与鸟儿齐肩,与白云同游。再长大些,当看到电视、电影里飞机飞过的场景时都会新潮澎湃,憧憬未来。

电影描述了哈德逊河迫降的真实事件,2009年1月15日,注册号为N106US的全美航空公司一架空客320-214飞机在纽约拉瓜地亚机场起飞后,爬升过程中遭遇鸟击从而导致双发失效,经机组判断,机长Sullenberger将飞机安全迫降在哈德逊河河面上,机上155人全数生还。

这部电影不仅在剧情上做到了扣人心弦,从航空专业、事故调查角度,尤其是细节上所体现的专业性。

这架空中客车A320-214飞机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之后,正副驾驶娴熟地配合,体现了该机优异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当机长Sully采取应对措施之后,副驾驶 Jeffrey Skiles 开始翻阅QRH (Quick Reference Hand Book/快速参考手册),机长承担飞机的操控和与通讯。

别看就这样一个工作的分配,其实背后大有来头。因为在非预见性问题发生之后,通常人们所应对的压力会大于日常操控时的状态,更别提在这个时候还能创造出最优化和高效的工作分配方式。而此时, 对于“机组资源管理”知识扎实的理解和娴熟的运用,使得机组依旧能保持高效的方式应对问题。在该状态下,为何会选择机长操控飞机并且与空管联系,而副驾驶进行QRH的翻阅和应急操作。这就涉及到另一门航空专业科学, Human Factor (人为因素)。

为何是由机长操控飞机并且向空管传递信息?

因为从经验角度,作为机长,个人对于该飞机的操控熟悉程度优于副驾驶,从而在非正常状态下接管飞机,可以对飞机的状态做出更合理的反应。而承担通讯责任,是因为由于他对飞机的接管,可以更直接地向地面表达飞机现在所处的状态和请求地面给予飞机在接下来的环境中所需要的帮助,最为关键的是,对于飞机的操控(我们称之为输入)和飞机给予机长的反馈(我们称之为输出),使用的是人的双手和双脚功能,并且该部分并不会和语言(嘴部和耳部功能)的使用相冲突,这就是为何机长在此可以同时操控飞机并且和空管联系。

该片对于事故过程的描述,堪称专业级别。

例如,在机长迫降哈德逊河之前,机组人员用手撑住前操控台,做出防冲撞姿势。当事故发生之后,汤姆汉克斯所表现的sully机长,让观众更能感受到的是一个资深机长在用自己卓越的能力保住了机上所有乘员的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布的特辑中曝光了一个颇令人感动的幕后故事,

影片中出现在救援现场的几位演员竟然就是当年迫降事件的亲历者,还有救援渡轮的船长也是真实事件中第一艘出现的渡轮船长,包括从直升机跳到水里的潜水员也是当时的潜水员,他们都期待着能够再次重温那个一生都值得铭记的一天。正是因为所有人齐心协力,才将事故的危害降到了最低,人物原型萨利机长本人评价道:“对我们来说那是一段非常感人的经历”。

电影组对于每一个经历者都按照历史事实有着格外细致的描述。例如,飞机上每一位乘客的特写:登机前迟到的父子,最终被救援队分隔在了哈德逊河两岸;抱孩子的母亲,身旁素不相识的男性帮她在防冲撞前接过了孩子;脚部受伤的空乘,泡在水里依旧坚持自己的职位。

而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并非那危难关头的208秒,而是萨利在事后的表现,他焦急地询问有没有人受伤,有没有人失踪,是不是所有人都转危为安。他的使命不仅仅是完成飞行任务,而是身上还系着整架飞机的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危。

看完电影,你肯定会更加感觉飞行员不仅是一个“高大上”的职业,而且也是一个兼具责任和技术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