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对华经济评估:肯定“金融去杠杆”,预测增长将进一步放缓

5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部门助理主任詹姆斯·丹尼尔(James Daniel)率领的代表团结束了为期两周的对华第四条磋商访问,即每年一度的经济政策评估。

根据IMF协定第四条,IMF每年会向其成员经济体派遣工作小组,与该经济体政府就经济发展情况和政策进行讨论,提出评估意见,并撰写评估报告提交给IMF执行董事会讨论。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在2017年有所加速,这是自2010年以来首次加速。IMF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会略有减弱,增速降至6.6%。中期来看,到2023年将逐渐放缓到5.5%左右。

IMF也肯定了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改革取得进展,金融部门降风险的工作加快实施,信贷增速有所放缓,削减过剩产能继续取得进展,控制污染工作力度加大,开放进程不断推进。

为实现高质量增长的目标,IMF提出需要在现有改革议程基础上,利用当前的增长和改革势头,采取“未雨绸缪”的措施。

首要的改革措施是淡化增长目标,将重点放在高质量增长上。IMF认为,经济的再平衡调整很可能意味着总体增长将有所放缓,不应通过信贷刺激投资的方式抗拒这种情况。

但在实体经济“去杠杆”方面,丹尼尔认为,虽然债务增速有所放缓,但并没有看到实质性改善。同时,他提醒要注意家庭部门债务的快速增长。IMF支持中国采取改革措施减缓债务增长。

第三,IMF建议进一步促进消费。中国需扩大政府社会支出,如在医疗、教育和社会转移支付方面的支出,并通过所得税、房产税和碳排放税等累进性的绿色收入来源为这些支出提供资金。

第四,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具决定性的作用。丹尼尔表示,IMF代表团对中国的电子商务和金融科技等领域的私营企业展现的竞争力印象深刻,主张中国政府削弱公共部门在许多行业的主导地位,向私营部门开放更多市场。

第五,IMF支持中国加快对外开放。丹尼尔认为,近期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取得了更多进展,IMF支持中国继续以渐进的节奏开放金融市场。IMF驻华首席代表席睿德(Alfred Schipke)则指出,各项改革应协调推进,金融部门的开放也要兼顾金融领域的其他改革,如使人民币汇率更具灵活性。

IMF提出的第六点改革措施是推进政策框架的现代化。IMF肯定了中国金融部门改革取得的进展,并支持继续推进这方面的改革,如确保新的金融监管体制取得成效,货币政策应继续在更大程度上关注价格而非数量等。

在谈到近期债券市场出现的违约潮时,丹尼尔认为,这是“去杠杆”过程中很自然也很健康的现象。以中国金融市场的体量来看,债券市场的违约率仍然较低,但是也要注意违约率急剧上升带来的风险,“当然,中国监管政府有足够的政策工具储备来应对,目前违约水平可控”。(可参见《财经》近期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