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外卖,小心你的个人信息也可能被“外卖”了

订外卖,小心你的个人信息也可能被“外卖”了

作者 吴迪

网上订餐,一键下单,互联网让生活越来越便捷。但我们不愿看到的是便捷背后的代价——个人信息被当作商品出售。事实上,包括电话、住址等内容在内的个人信息是公民的隐私,理应得到严密保护。

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原因

信息安全问题一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隐忧。外卖配送链条长,涉及平台、商家、骑手等多个环节,链条上的任意一环都可能是信息泄露的源头。当然,也有某些网络公司或个人,自动抓取用户信息进行倒卖。

平台

某些平台的数据保护手段不足,深层防护机制欠缺,导致其他个人或机构有机会通过软件“偷走”用户个人信息。此外,一些平台的内控不足,容易产生内鬼窃取用户数据的情况。

商家

商家接单、出餐、交给配送骑手,就完成了所有交易。这个过程中,很多商家并没有主动保管下单人信息的意识,打完的单子在核账完毕后往往会被丢弃,形成信息泄露的一个源头。

外卖骑手

从媒体报道来看,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一大源头就是配送人员顺手倒卖。他们每天接触大量面单,可以成为某些不法产业链条中的“供应商”。

没想到,在网上点个餐,竟然有这么大的江湖……在这场信息博弈中,消费者是最无能为力的一方,不填写信息显然不行,填写了又被“卖”,总不能因噎废食,不再拥抱网络订餐吧?

那么,究竟该怎么保护消费者隐私呢?

强化平台责任意识

完善法律支持

去年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对一些泄露公民信息的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但是一些具体的条款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更具有操作性。此外,应以此为借鉴,补充完善相关的保密法律法规,只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真正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不法分子违法成本,用户也能更好地维权。

加大普法力度

消费者的不以为然、外卖骑手的顺手牵羊等,都体现了公民对相关法律知识、意识的匮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向公众普及保护隐私的法治观念仍然任重而道远。具体而言,诸如网络安全法、合同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都应当是急需“补课”的内容。

普及推广技术手段

以快递业为例,面单大量被买卖导致的骚扰电话、电信诈骗等纷至沓来。为改善此类现象,去年开始,京东、菜鸟、圆通等多家快递公司开始使用“隐私面单”,即用技术的手段将快递面单匿名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大部分都处在区域试点阶段,离全面普及还差得很远。360集团助理总裁姚彤曾表示,产业链各方应积极通过技术共享、信息联动,共同建立立体化的防护体系。

互联网时代,信息裸奔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前不久引发全球声讨的Facebook就是典型的反例,作为5000亿美元市值的社交平台巨头,因涉嫌泄露数据或将面临巨额罚款,除了来自法律的制裁,Facebook也透支了用户的信任,越来越多的用户不再将Facebook作为他们网络社交的第一选择。

有法律界人士认为:“每个平台都应该将提高用户信息安全作为最高的使命,甚至是服务的最终极目标之一,如果我在你的平台消费一个外卖,我的信息就被攻破抓取,被‘外卖’了,平台不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也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