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張垣」龍門所伏擊戰

烽 火 張 垣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訴說著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爭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承載著歷代前賢、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不忘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張垣方誌按公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以及相關內容,以饗讀者。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在張家口這塊兵家必爭之地發生了許多重要戰役和事件。今天張垣方誌向大家推送龍門所伏擊戰,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龍門所伏擊戰

1945年7月16日,平北軍分區政委段蘇權、副司令員鍾輝琨分率平北十團(團長李榮順、政委吳迪)、平西四十四團(團長雷淯龍、政委徐元甫)奉命向熱西挺進。由攔馬道向萬泉寺方向行進途中得到情報,偽滿洲軍第五軍管區所轄六團二營三個連、一個機炮連共300多人,由副團長日本人太田茂率領,從東卯前往龍門所,準備接回逃往赤城的原龍門所偽大鄉文職人員,重建龍門所據點。於是部隊改變行軍計劃掉頭北上,星夜從巡檢司趕往龍門所,立即封鎖消息。赤城縣五區區委書記張玉印、區長蘇中權也帶區小隊趕來,主動配合部隊行動。

伏擊地點選擇在龍門所城北,具體戰鬥部署是,十團埋伏於路東的山上,四十四團埋伏於路西的山上,等敵人進入伏擊圈後,聚殲敵之主力。軍分區警衛連和勤雜人員伏於城內,負責堵截和殲滅敵人的尖兵。7月18日早,部隊部署完畢,靜待敵人的到來,直到下午4時,敵人才出現。

龍門所伏擊戰

敵尖兵發現山頭上有人,報告太田茂。他拿望遠鏡望了望說:“幾個土八路,不理他。”下午5時,敵尖兵到達龍門所城內老爺廟戲臺前時,敵人已全部進入伏擊圈。段蘇權政委發出攻擊信號,埋伏在東西山的部隊如猛虎下山,分三路殺向敵人,機槍聲、手榴彈爆炸聲響成一片。敵人猝不及防,被打得暈頭轉向。埋伏在城內的警衛連和機關勤雜人員堵擊敵尖兵分隊,四十四團從西山上衝下截擊後面敵人,十團三連衝向大路殲擊敵本部。敵人有的歪把子機槍還沒有脫下槍衣,擲彈筒內還裝著黃瓜,未來得及開火就被我軍繳獲了。

幾分鐘後敵人清醒過來,開始組織反衝擊,與三連二排展開爭奪戰,分區司令部參謀王剛在戰鬥中犧牲。二排長郭發祿機智勇敢,一個人就幹掉了6個敵人。機槍手趙永福正向敵群掃射,從側翼竄來一股敵人,眼看一個鬼子端槍向他刺來,他毫不畏懼,右手握著機槍,左手抓住敵人刺刀把。第二個敵人的刺刀又猛地向他腦後戳來,他躲閃不及被刺刀扎入左肩,但他仍力戰群敵,直到增援部隊趕到,機槍仍緊緊地握在手中。

正面大路上的戰鬥尤為激烈,敵人利用大路兩側地形和優勢火力拼命頑抗,十團的幾次衝擊都沒有成功。團長李榮順當即命令三連長孫玉錄帶領一排30餘人,以玉米地為掩護悄悄摸向敵人,乘敵不備將手榴彈投入敵群,敵隊形大亂,偽副營長當場斃命。其餘敵人見勢不妙紛紛逃離陣地,十團各連迅速衝向敵群,在莊稼地裡同敵展開白刃戰。偽滿洲軍營長王國士被生擒。

龍門所伏擊戰

另一股敵人在太田茂指揮下,企圖搶佔西山制高點。四十四團指戰員迎頭痛擊,把敵人壓制在山腳下的河灘裡。擒賊先擒王,團長雷淯龍帶領一個通訊班直奔太田茂,準備將他活捉。太田茂急吼一聲,舉起手槍向雷團長打來,連打兩槍都沒有擊中。通訊員一個箭步衝上去,用刺刀對準太田茂的頭部猛刺,太田茂臉部被刺傷,手槍也掉在地上。他急忙抽出指揮刀,張牙舞爪地拼了幾下拔腿就跑,剛逃到土坎下,就被我軍擊斃。

整個戰鬥持續兩個小時。十團、四十四團以6人犧牲、13人負傷的代價,斃敵太田茂以下官兵50餘人,俘滿洲軍營長王國士以下270餘人,繳獲迫擊炮1門,擲彈筒3具,手炮l門,重機槍3挺,輕機槍11挺,步槍218支,望遠鏡4架,戰馬17匹。逃散之敵也被地方武裝和民兵陸續抓獲。

(文章摘選自《張家口軍事志》《赤城縣誌》《赤城英烈》《張家口市歷史文化叢書》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