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起源於重慶還是成都?



美食小當家晨雨

火鍋最早起源於重慶,但那個時候重慶還屬於四川,所以這個問題回答起來還真是有些糾結。但實際上除了成都和重慶以外,國內很多城市也都有不同風味的火鍋,比如香滿澳門地區的豆撈,也是火鍋的一種的形式。再就是福建的海鮮火鍋,直接用礦泉水做為湯底,加入清爽的簡單食材調味,再放入當地新鮮的小海鮮開涮!關於重慶火鍋,據說是有史書記載的,也就是1900多年前左思的《三都賦》。現在的重慶火鍋,又叫毛肚火鍋、麻辣火鍋。

重慶火鍋又叫毛肚火鍋,選料多樣豐富

據說明末清初時期,重慶朝天門老碼頭的船伕就很喜歡火鍋這樣粗曠的飲食方式。選擇一些葷食材,比如牛毛肚、血旺、鴨腸等等,放入麻辣湯水中沸水涮煮。傳統的重慶火鍋,也就是毛肚火鍋,其涮料是以牛毛肚為主,而且還會選用牛身上的肝、心、舌、肉、血旺等部位。除了這些,重慶火鍋的涮菜也是豐富多樣,比如海鮮、動物的內臟(豬腰、鴨腱等等)……除了重慶火鍋經典的麻辣湯底以外,也有一些其他款的口味出現,一般體現在湯底的味道,如清湯火鍋、鴛鴦火鍋、藥膳火鍋等。或是主食材的搭配,比如狗肉火鍋、啤酒鴨火鍋等。

重慶火鍋的麻辣湯底

重慶火鍋的重點不僅在於食材和底料,其鍋具也很關鍵。這裡說下重慶火鍋厚味重油的湯底,一般選用郫縣的辣豆瓣、永川的豆豉、甘孜的牛油、漢源的花椒做為原料,加入優質的牛油、精燉的牛肉高湯、搭配入磨碎的冰糖、老薑等進行熬煮製作。再就是重慶火鍋還有著各式風味的味碟喲!


天使美食探店

按照川菜界傳統的說法,四川麻辣火鍋既不是起源於重慶,也不是起源於成都,而是起源於四川瀘州——相傳瀘州的船伕用大鍋煮下腳料發明了麻辣火鍋。麻辣火鍋起源很晚,至少要辣椒傳到中國四川之後,這至少是明朝中後期的事了。

上圖是成都平原上著名的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火鍋炊具,很明顯領先現在的重慶火鍋兩三千年。因為題主問的是火鍋的起源,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有這麼久遠。世界人民都有吃火鍋的傳統,起源是很早的,就川渝而言,現在的考古發現中,至少三星堆時期就有吃火鍋的遺址,由於三星堆離成都更近,這麼看來似乎應該是四川火鍋起源於成都相對更靠譜了。

吃火鍋是不分地域的人類普遍的料理食物的烹飪方式,僅以中國而言,華北到塞北地區都有吃涮羊肉的習慣,廣東地區則流行吃打邊爐。只要開著火,將生菜燙熟食用的吃法都火鍋,這種溯源是很難得出起源地的。

然而一些人將火鍋等同於四川麻辣火鍋,其實是視野狹窄,不知道盆地之外豐富的火鍋世界,從而誤以為火鍋只有麻辣火鍋。

其實重慶火鍋在國外並非如國內一樣受歡迎,據英媒報道,由於文化差異,重慶火鍋店在英國生意很差,而在美國由於保護柑橘種植而長期限制花椒進口,導致美國的四川火鍋根本就無法和國內比口感和生意。

總體而言,重慶火鍋體現的是四川麻辣火鍋的廉價親民的一面,由於牛油成本較高,其反覆回收利用的老油成為一道難題,目前在重慶也是老油與一次性油並存的局面。很多人明知老油不衛生也要吃老油,因為吃慣了老油渾厚的味道。

成都火鍋將四川麻辣火鍋包裝的較好,成都有火鍋之城的美譽,成都的火鍋店裝修的很有文化底蘊,像皇城老媽這樣的老店,進去就像進了博物館,還能看川劇變臉,吃完還能領取老成都歷史文化的連環畫。並且成都將麻辣火鍋發展出了清油火鍋、冷鍋、魚頭火鍋等多種創新,並且一次性鍋底政策在成都貫徹的很嚴,應該說成都火鍋相對重慶火鍋走在更前面,且更成熟,味型也更豐富。

最後,送題主一口哈根達斯最有人氣的招牌菜:冰淇淋火鍋。要知道火鍋是全世界人民都愛吃的,遠不是起源於成渝這麼小的地域,希望放開視野,多接觸世界各地的火鍋文化。也祝願成渝能將麻辣火鍋的文化繼續發揚和創新,將川式火鍋的獨特美味口感發揮到極致。


城市密碼

火鍋,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起源地為四川自貢,經瀘州改良,再傳到重慶發揚光大。現吃現燙,麻辣鹹鮮香,油而不膩,暴汗淋漓,酣暢之極,解鬱除溼,適於山川之氣候,今發展為鴛鴦鍋,麻辣清淡各別,各取所需,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火鍋一般而言,是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以水或湯燒開,來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同時亦可指這種烹調方式所用的鍋具。其特色為邊煮邊吃,或是鍋本身具有保溫效果,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湯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類似的料理,但主要在東亞地方特別盛行。典型的火鍋食材包括各種肉類、海鮮類、蔬菜類、豆製品類、菌菇類、蛋類製品等,將其放入煮開的清水或特製的高湯鍋底燙熟後食用。有些吃法還會蘸上調味料一起食用。

打,《說文新附》解釋是“擊也”,即撞擊、敲擊。至少在南朝宋齊時,“打”在口語中已取得“打擊”義的優勢地位,“打鼓”逐步取代了上古的“擊鼓”。打,指稱的動作範圍極廣,含有擊打或類似擊打的動作。打邊爐的“打”,就是指“涮”的動作。為什麼叫“邊爐”呢?據《廣州語本字》解釋,因置爐於人的左右,即人的旁邊。人守在爐邊,將食物邊涮邊吃,所以叫打邊爐。

打邊爐一詞,清代《廣東通志》已出現:“冬至圍爐而吃曰打邊爐”。有意思的是,《蘇軾文集》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羅浮穎老取凡飲食雜烹之,名谷董羹,坐客皆曰善。詩人陸道士遂出一聯句雲:‘投醪谷董羹鍋內,掘窖盤遊飯碗中’。東坡大喜,乃錄之……”這“谷董羹”是什麼呢?楊子靜在《粵語鉤沉》論打邊爐中,據引《大清一統志》指“好作谷董羹”,糸“惠州習俗”,始見於宋,當為近代打邊爐之祖型。“谷董”是什麼呢?筆者贊同吳定球先生意見,是像聲詞,相當於“咕咚”,是食物投放湯中發出的聲音,如同惠州方言 “凼凼 (tiam35或tiam31)沉”中的“凼凼”,為物落水中的像聲詞,如此說來,東坡所說的這種“食雜烹之”,名“谷董羹”的東西,就是後人說的“打邊爐”。

廣東人稱火鍋為“打甂爐”〔經常有人寫錯為“邊”,但是古漢語詞典上是“甂”讀bian 一聲〕。雖然沒有重慶人那麼嗜愛火鍋,但是在美食上相當兼容幷蓄的港人對於火鍋也是很中意的,日式、臺式、川式各種火鍋在這裡都有一席之地,當然他們覺得還是自己的港式火鍋最耐吃。港式火鍋有點類似我們這邊的砂鍋,注重湯底的鮮香,有各色配好料的鍋底,從菜單上看起來就是色彩繽紛的。在涮菜上跟豆撈的涮菜比較類似,製作精細,除了海鮮和牛羊肉還有各色丸子,很豐富。

冬季嚴寒,圍爐而食,廣東俗稱“打邊爐”,“打邊爐”,是廣東人吃的藝術之一,外省有類似的火鍋菜,但“打邊爐”與一般的所謂“火鍋”不同。火鍋是坐下來吃的,而“打邊爐”是站著吃的;火鍋用金屬器具,中間燒木炭,“打邊爐”是用瓦罉,“打邊爐”的筷子也是竹製的,而且特別長,約比普通筷子長一倍,便於站立涮食。另有一番情趣。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一些老的飲食特點也有所改變。現在在廣東地區,“打邊爐”已與普通的吃火鍋沒有什麼差別了。嚴冬季節,一家人圍爐而食,充滿了暖意與溫情。


四川1769裝飾

火鍋的發明,有兩種說法——\n  

第一、成吉思汗發明說\n  

火鍋的起源並不在四川,它是成吉思汗發明的。他長年統兵征戰四方,看到士兵們吃傳統的燒烤羊肉很費時,為了使得部隊不延誤戰機,他將羊肉切成小塊擲進沸騰的鍋裡,從此這個世上就有了火鍋。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有了火鍋,才使得蒙古騎兵填飽了肚子之後,精神煥發地攻下中原,並一直向西打到了中亞。

  

第二、三峽縴夫發明說\n  

一千多年前,在長江三峽,一群縴夫,邁著沉重的腳步,拖著疲憊的身軀,就在江邊砌土為灶。他們掏出隨身攜帶的辣椒、花椒、香辛料,取長江水,熬成湯,佐以烈酒,燙食鮮魚活蝦及各種蔬菜。一番豪邁,一番激情,全身疲乏頓消,縴夫們又吼著激昂的號子,揹著纖繩上路了。身後留下一個個土灶和一縷縷青煙。\n\n火鍋的起源\n\n“火鍋”,什麼叫火鍋?其實只要是底部有火,上有鍋子,就是火鍋了。至於是使用什麼樣的鍋子?何種燃料?自古以來的演變,可是多姿又多采。\n\n  \n  

最早的火鍋是用鼎煮的\n  \n  

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發明了最早的容器─陶製的鼎,那可說是非常大的鍋子,無論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當時,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類為主,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讓食物煮熟,成為一大鍋的食物,當時叫做“羹”,這就是最早的火鍋了。

不過仔細一想,當時並沒有所謂的鹽,也沒有調味料,更沒有沾醬,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會好吃嗎?加上鼎太大,不能移動,只能固定陳列在一定的地方,不方便隨時享用。於

是,聰明的老祖宗,到西周時代,不但發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製作成較為小型的器皿,適合一般人使用。銅與鐵的產生,不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時也與近代的鍋子非常相近,銅製的鍋子與陶製的砂鍋,到現在還是最實用、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大的鼎最後則延伸為權力的象徵了。\n  \n  

三國五熟釜鴛鴦鍋始祖\n  \n  

火鍋的發展亦如同餐飲史的發展是漸進式的,完全是依據當時的器皿、社會的需求與原物料的發現引進,而加以變化的。就像“花椒”在沒傳進中國前,怎會有麻辣鍋?

“辣椒”在未進入中國時,又怎麼會有辣的調味出現呢?三國時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和現今的“鴛鴦鍋”,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n  \n  

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 撥霞供是南宋火鍋之美名\n  \n  

在整個火鍋歷史的演變上,描寫火鍋最為傳神的是南宋時代,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裡所說的涮兔肉片。在當時,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訪隱士止止師,止止師住在武夷山九曲中之第六曲仙掌峰,當林洪快到山峰時,下起大雪,一隻野兔飛奔于山巖中,因剛下雪岩石很滑,滾下石來,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來吃,而問止止師會不會燒兔肉,止止師回答他說,我在山中吃兔子是這樣的,在桌上放個生炭的小火爐,爐上架個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做成調味汁,等湯開了夾著著片在湯中涮熟,沾著調味料吃。

利用這樣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覺得如此的吃法甚為鮮美,且能在大雪紛飛之寒冬中,與三五好友圍聚一堂談笑風生,隨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為這樣一種吃法取了個“撥霞供”的美名,取當時“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的美麗光景。隨後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各種肉類或蔬食,皆可如此涮食。\n  \n  

器皿變化少白鐵鍋普遍\n  \n  

從元、明、清到現今,火鍋器皿上的變化並不大,新的容器除了鍋寶採用耐高溫透明玻璃,煮的時候可見食物的翻騰,吃的時候較不會有漏網之魚外,銅鍋、鐵鍋、砂鍋等鍋具,只是在製作上更為精緻,多已使用幾千年以上,而現用的最普遍的也最廣泛的鍋具為“不鏽鋼鍋”,也就是俗稱的“白鐵鍋”。\n  \n  

燃料變化一日千里調味秘方獨門保密\n  \n  

雖然火鍋器皿的變化不大,但是在燃料使用的進步卻是一日千里,從柴火到木炭,從電爐、酒精到瓦斯、電磁爐,以木炭的使用歷史最久,也最有風味,但也是最汙染空氣的一種方式。電磁爐雖然最乾淨也最方便,但風味較差,瓦斯最好控制火候的大小,方便、好用,不過卻也較危險。相對於燃料上的多變化,在調味沾料的演變卻趨於保守、保密。

涮羊肉的沾料千年不變,汕頭沙頭醬以獨門配方為傲,其他豆腐乳、豆瓣醬也都是以老牌子為號召。另外,一些基本搭配的沾料還有醬油、蔥、蒜、蛋、麻油、辣椒等等,樣式不少,如何同中求異,都賴各家的獨門調配。\n  \n  

三大火鍋類別 吃法原始自然\n  \n  

一般而言,火鍋基本上只有三大類別,第一種湯為淡味,而以涮生片為主,沾料佔重要角色,涮羊肉及廣式打邊爐最具代表,第二種是鍋內的料已熟,如砂鍋魚頭、羊肉爐等,爐火只是做為保溫作用,並用來燙青菜。第三種是鍋內的料全都熟透了,連青菜也無需再穿燙,爐火完全是用來保溫的,和大鍋菜無二樣,如佛跳牆、復興鍋等大鍋菜的方式。又是火鍋上市的季節,約三五好友或一家團聚,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少吃些肉,多備些蔬菜、魚類,沾料不要調的太鹹,一不小心鹽份就過量了,對心臟不好。吃火鍋是最原始的做法,想吃什麼就放什麼,多自在,也最能保鮮,沒有油膩,為現代的健康吃法,怎麼樣,來一鍋吧!


精彩愛視界

火鍋起源於瀘州小米灘是比較靠譜的。也有人說起源於重慶江津,其實,從小米灘碼頭順長江水而下的船舶,到達江津碼頭並不是很遠。大家都知道《川江號子》吧,就是那些船伕們在江邊生火造飯,將動物內臟配上當地花椒、海椒、姜蒜、豆豉等烹料一鍋搞定,一邊吃一邊煮,火鍋起源了。

從瀘州小米灘到重慶江津,沿途盛產朝天椒、二經條,河灣生薑(地方保護),先市豆油(國寶級醬油)、永川豆豉、江津花椒等各種調味料。沿江還有許有菜仔油廠,豆瓣醬廠、酸酸(醋)廠,而且家家戶戶都有泡姜、泡辣椒…。

小米灘,長江船伕們息腳的地方,從江津逆水而上的船舶在小米灘生火造飯習以為常。


醉美裝飾73499464

關於火鍋的起源地其實我國火鍋的派系有很多。北方的涮羊肉也是被認為是火鍋中的一種。

但是一提起火鍋!大家可能都會首先想到的是成都和重慶這兩個地方的火鍋。

關於火鍋的起源地呢?其實這個還是比較有爭議的。其實關於官方,學界認為,真正火鍋的起源地系不是重慶,也不是成都,而是四川的瀘州。相傳這是很多年前四川瀘州的船伕用下腳料,然後進行大鍋煮涮肉的一種方式。這也成了後來我們所長稱的麻辣火鍋。

就現在的成都火鍋和重慶火鍋其實是兩個派系。分別注重的不同的口味。一般來說,重慶火鍋是牛油火鍋,相對於成都火鍋來說,味道更加醇厚,麻辣。而現在的程度。我國由於使用的是一次性鍋底,所以說火鍋的味道相對於重慶來說是味覺更加偏的清淡一點。而更加註重的是香料的配比。



南充生活小報童

火鍋全國都有,東北的豬肉燉粉條、北京的涮羊肉、廣東潮州的牛肉火鍋等。但若論麻辣火鍋,還得算是重慶火鍋了。重慶人性格耿直、豪爽,和麻辣火鍋的搭配相得益彰。重慶人吃火鍋絕不會去成都吃,也沒有成都火鍋敢來重慶開的,但在成都經營的重慶品牌火鍋店眾多,連成都本土最火的火鍋之一“小龍坎火鍋”都是搶注的重慶市地名。而且重慶人善於創造創新,在川菜、火鍋的基礎上創造了深具特色的江湖菜,產生了許多著名的菜品,如酸菜魚、水煮魚、太安魚、來鳳魚、北渡魚、郵亭鯽魚、萬州烤魚、巫山紙包魚、辣子雞、泉水雞、花椒雞、芋兒雞、尖椒雞、燒雞公、黔江雞雜、啤酒鴨、泡椒兔、毛血旺、麻辣乾鍋等。由於重慶人的性格過於粗曠,不善於包裝,許多菜品只在本地流行。成都作為重慶的兄弟城市,生活比較精緻小資,善於把重慶創新的菜品進行包裝打磨,進行推廣,所以很多菜品得以在全國流行。這是重慶人不及成都人的地方,應該向成都人好好學習。總之,重慶人重實幹,成都人重經營,是兩地人民的真實寫照。


巖上勁松1971

題主這個問題中的火鍋應該就是指的重慶火鍋吧,而不是指的北方涮鍋那一類的。那麼這個火鍋到底是起源於重慶還是成都呢?很明顯是起源於重慶吧。而最貼切的說法是重慶江津。

相傳在重慶江津的嘉陵江(嘉陵江在重慶的地位相當於黃河在中國的地位)邊有一群縴夫,到了寒冷的冬天沒有多少禦寒的措施,於是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用嘉陵江水一把花椒一把辣椒放上些許鹽,這就成了當時的火鍋,也就是現在火鍋的雛形。


當時除了普通的素菜肯定也需要一些葷菜呀,因為當時條件限制所以縴夫就用屠宰場不要的豬牛羊等內臟來煮,比如毛肚,鴨腸,肥腸等都是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吃法。現在人們吃過每桌必然少不了毛肚和鴨腸。

隨著時代的發展,火鍋也漸漸改進,不再是用清水煮了,而且用菜油、牛油、豆瓣醬等調料精心熬製而成,這也使得現在的火鍋是越吃越香。

所以火鍋必定是重慶發明的,但是冒菜、缽缽雞這些是四川人發明的倒沒錯。


胡揚私廚

火鍋現在被定義成廣義的了。重慶人說的火鍋就是現在的重慶火鍋,但現在很多人把下面有火,火上有鍋,鍋裡有湯,湯裡有食,而且是不熄火而吃的都說成了火鍋。其實,重慶火鍋是川江船工在不得已的時候的一種吃法,也可以說是他們發明的吧!看看重慶火鍋的食譜就明白了。當時他們吃的葷菜幾乎都是沿江屠宰場不要的動物下水。成都是川西壩子的中心,相對比較富裕,他們根本看不起這種食物,所以,成都人不可能去發明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