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非虛構寫作教學嘗試——我的學生作文選

點擊上方藍色字,加關注!

非虛構寫作教學嘗試

——我的學生作文選

文 | 程翔

目前,中學生的寫作多以虛構為主,注重文學手法。其實,他們將來真正從事虛構寫作的人極其少,更多的是需要非虛構寫作,而且寫作應當成為日後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技能。非虛構寫作側重實用性,包括現實非虛構寫作和歷史非虛構寫作。前者是以現實為基礎進行的寫作,比如“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調查報告”之類;後者是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基礎進行的寫作,比如《蘇東坡傳》之類的著作。

這學期,我要求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歷史人物作為寫作對象,提前一週佈置,選好後在網絡環境下用兩課時寫完。這種寫作,要求學生以研讀文獻為基礎,敘述為主,兼有議論。要對豐富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按照寫作意圖來組織材料。這個過程就是邏輯思維的過程。

學生作文交給我後,我做了認真批閱,選出了12篇,既有成功之作,也有問題作文。或許問題作文更具有啟發性。每篇後面加了幾句評語,請大家分享。這僅僅是個嘗試,肯定有不足,敬請讀者批評。

水流花開無人賞,淺斟低唱萬古揚

——柳永其人

北京101中學高一3班 王若卿

他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失敗轉而厭倦官場,在風月花叢中尋找寄託,眾紅裙爭相親近;他不屑與達官貴人相來往,只嗜好沉溺於旖旎繁華的市井生活;他憐香惜玉,直把歌妓作倩娘……他是最風流卻又最坎坷的一代詞壇高手,他就是柳永。

柳永其人,宋代婉約派詞宗是也。我只讀過他的幾首代表作,但也足以令我驚歎於他細膩的文筆和綺麗的詞風。世上怎有如此細膩情思的古代士人呢?我不由得對他的生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柳永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詞曲流傳廣泛,直至“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至於他為何自稱“奉旨填詞”,那是因為一首《鶴沖天》。他出身書香世家,本來嚮往功名,身上有著親人們寄予的厚望。仁宗初年的再試,他成績本已過關,仁宗卻把他黜落,並批示:“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的詞,在很大程度上註定了他要官場失意。面對這樣的絕境,他也只好以“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來聊以自慰了。“忍把浮名”,一個“忍”字,道盡多少辛酸無奈!

其實,縱觀柳永一生,真正體現他最美好時光的,是在那煙花巷陌,“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他作的詞在歌妓間傳唱,他也因此與她們關係密切,甚至能得到她們的財物支持。那些在他不如意的時候陪在他身邊的煙花女子,是他詞曲裡的主角。他創制慢詞,用俚俗之語來貼近市井生活,由雅至俗,雅俗共賞。他曾拜訪身為宰相的晏殊。晏公曰:“賢俊作曲子麼?”三變曰:“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雖作曲子,但不曾道‘針線閒拈伴伊坐’。”晏殊自詡風雅,鄙棄柳永這種閒情俗志。可見柳永的大多數詞,不為高官貴人所稱道,卻被風塵市井所喜愛。他那與官場格格不入的浪漫氣質和不竭的音樂才華,以及青樓楚館中倩娘柔情聲色的陪伴之樂,支撐著他的風流叛逆,牽扯著讓他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以畢生精力作詞的專業詞人。

柳永也不只有情愛市井之詞,他還善於作羈旅行詞。他的這種詞透著濃厚的文人氣質,抒發著他追求功名不得的失志之悲和無枝可依的飄零孤獨。而在這孤獨高標之中,你仍會發現這類詞中有連綿不絕的相思纏綿之憶,這大約是柳永詞中難以割捨的烙印。然而,隨著年歲漸長,他固有的價值觀念,他身為士人的追求都讓他漸漸疲倦,他終究還是看不破。“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我偶然讀到的這首《少年遊》,道盡了他的這種深刻入骨的疲憊和無依無靠。年輕時的歌酒風流尚可以逍遙沉醉,卻不可能成為他孤老之際的依託。他放蕩不羈的為人使他終身潦倒,死時竟靠歌妓捐錢安葬。他對妓女施予同情,還她們以應有的尊嚴,無怪乎由她們送他最後一程,甚至年年自發祭奠,以致後人留下“樂遊原上妓如雲,盡上風流柳七墳。可笑紛紛縉紳輩,憐才不及眾紅裙”的詩句。這些是柳永對她們一生愛憐的回報。“平生自負,風流才調。口兒裡、道知張陳趙。唱新詞,改難令,總知顛倒。解刷扮,能口兵嗽,表裡都俏。每遇看、飲席歌筵,人人盡道,可惜許老了。閻羅大伯曾教來,道人生,但不須煩惱。遇良辰,當美景,追歡買笑。剩活取百十年,只恁廝好。若限滿,鬼使來追,待倩個,掩通著到。”這首詞是柳永對自己人生態度的肯定,以狂傲的筆調,寫出自己狂放不羈的性情。他是那樣堅定的要求按自己的願望活著,拒絕尋找一個精神上的歸屬,在那個年代,他是詞壇的一枝奇葩,唯有獨放。但正是他的獨放,造就了後人的萬紫千紅。如果你也想欣賞這朵奇葩,那就請翻開一本柳永的詞集吧!他是一朵絢麗的煙花,載著一朝風月,在青史的天幕下劃過,留下濃墨重彩。自有人會流連在他的情海里,不忍釋卷。

簡評:

讀者很難相信本文出自高一學生之手,因為文章的語言很圓熟了。其實這是非虛構寫作的結果。要寫柳永,資料極為豐富,且不乏文質兼美者,學生自然產生模仿慾望。於是,優美的語言就被借鑑過來,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學生的語言就圓熟了。

南宋之光

——我心中的辛棄疾

北京101中學高一3班 何小可

提起南宋,人們不免總是低下頭去,不忍回憶那段“靖康恥,猶未雪”的年代。然而,一個人曾經站出來,為灰暗的南宋增添一抹最亮的色彩。他,就是辛棄疾。

辛棄疾自幼習武,二十一歲便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他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然而都未得到採納。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閒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愛國將軍的形象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再重讀他的作品時,仍然能感到一種從筆尖噴湧而出的磅礴之勢。比如這首著名的《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第一次讀這首詩會給人以極強的畫面感,半醉半醒間,詩人回到了自己所熱愛的軍旅之中。想起當年戰前大口飲酒大塊吃肉的場景,憶起沙場上戰馬奔騰,弓弦作響的時刻。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的。但是南渡後他被迫脫離戰場,不受重用,悲憤之中便作出充滿了英雄豪邁之氣的《破陣子》。

辛棄疾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無奈中度過的。他太想為國家,為蒼生黎民盡一份力,但是奈何國家將他棄之不用。這股能量便只有一股腦地注入心胸,化作詩詞。從他一次又一次的上書著論,可以看出他並不想當詞人,奈何武途政路不通,歷史遂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今人讀辛詞,眼前仍然能浮現出那個滿面愁容,疲憊的眼裡卻閃著銳利光芒的辛棄疾。

簡評:

本文表達了文學創作的原理:憤怒出詩人。學生的非虛構寫作,要大量閱讀,在閱讀中明白事理,體悟人生,深化思想,同時也體悟文學創作的規律。

紅顏舞息謝英雄

北京101中學高一3班 張艾祺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帶著逝去的時光,一去不復返,留下的就只有讓世人傳誦千古佳話。她,只是一個普通的江東女子,連準確的姓名生辰也不曾被世人得知。她千里迢迢投奔軍營,只為了自己心愛的他。

氣吞強敵,他具有無人企及的勇力;破釜沉舟,他是為人驚歎的英雄!每一次在烏騅馬背上驕傲馳騁的他,每一聲驚天動地的斷喝都使暴秦的虎狼之兵堆屍成山的他,都令她心生愛慕。

垓下,殘陽如血。

她默默站立在帳外,傍晚黃昏殘日灑下的餘暉將她悲傷的身影斜印在一片蒼茫的大地上。“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滿含悲傷的歌聲在蒼茫的曠野裡迴盪,催人淚下。她看著心愛的人,獨自一人拿著手中的烈酒猛然灌下;她聽著心愛的人,如泣如訴地唱著對她的留戀和無奈。悲愴的歌聲和著從四面八方傳來的楚歌,擊碎了她的心臟,似乎也使太陽悲傷地溺下山頭,再不忍直視這令人心碎的場面。

她只是默默地聽著,看著,卻沒有一滴淚水順著臉龐流下。她堅信心目中威武的英雄一定能夠帶領自己的部隊斬下敵人的頭顱,衝出重重包圍,重振雄風!但她也知道,如此纖弱的自己根本無力幫助心愛的他。有自己在他身邊,只會成為他最大的負擔,她絕不會做那樣的人。

她走進帳內,想在臨別之前為愛人再舞一曲。沒有悠揚悅耳的絲竹配樂,只有愛人悲愴的低吟和歌,這就足夠了。蹁躚身姿,森森劍影,伴著四面楚歌的韻律,她跳出驚世舞步。她望著心愛的人,似乎回到了從前的日子。一路桃花依次盛開,一路溪流淙淙流淌,一路血流殷殷成河,一路白骨森森如山。一路刀光,一路劍影,一路烽火,一路血淚……伴著思緒起舞,她想起了自己這一生。跟隨他,陪他一路殺敵向前,就算艱難困苦,她從未悔過。

舞到最後一式,看著潔白的長裙在空中飛揚,聽著愛人如泣如訴的呼喚,她將手上的劍靠在自己頸上順勢一抹……雪白的長頸流出殷紅的鮮血……她軟軟地倒在他懷裡,看他流下大滴的淚水。她心裡想:不管怎樣,我以後再也不會拖累他了。她釋然地閉上雙眼,彷彿看到,她心中的愛人,已經帶領他的軍隊,取得了勝利,坐在天下人都向往的寶座上……

烏騅嘶鳴,和著楚歌,應該是在呼喚她吧……

簡評:

寫得太美了!如詩如畫,迴腸蕩氣!非虛構寫作不等於完全寫實,有時候也需要藉助想象和聯想。虞姬資料甚少,霸王別姬的歷史故事也很簡短,本文作者藉助想象和聯想演繹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豐富了歷史故事。

早年的汪精衛

北京101中學高一3班 劉景清

歷史上汪精衛投靠日本成為漢奸後,一直為人所唾棄,是不折不扣的漢奸、賣國賊。如果我們拋開他從投靠侵略者到去世的劣跡,會發現他早年的經歷是可圈可點的。

汪精衛,本名汪兆銘,字季新,後用筆名精衛為國人所記。汪家雖說不上富裕還是清貧,卻是書香門第。祖父汪漫亭是舉人,當過遂昌訓導;其父汪省齋一生當幕僚;其長兄兆鏞中舉人,當過樂昌師爺。這樣的家庭,儒學的文化氣息是比較濃厚的。汪精衛幼年隨父母讀書,接受傳統的封建教育,又天資很高,自幼聰明穎悟,五歲入私塾,八歲“已養成好讀書的習慣”,“一生國學根基,得庭訓之益為多”,學習應制文字,先生謂“其文氣磅礴縱橫,許為旋轉乾坤之偉器”。他本人在1902年3月參加廣州府試得第一名秀才,是個典型的封建官宦世家子弟,常理來說應當入朝為官,最後做出成績,但他卻選擇了革命救國的道路。

若是談到中國反帝反封建的典範,譚嗣同當佔一席,以其《獄中題壁》為證: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詩的最後兩句所表現的無畏的英雄氣概,以及詩人舉身赴死的英雄舉動為無數人敬仰。其實,汪精衛也曾寫過這樣的詩:“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他自比荊軻、鍾儀,來體現自己對國家的熱愛,儘管後來他愧對這首詩,但當時的他,卻無疑是有驕傲的資本的,畢竟這是在他刺殺攝政王載灃無果被抓將被處決時寫下的。

我們應當承認,早年的汪精衛確實是個為國家奔波操勞的人。若此仍不足以證明,那麼還有些別的論據:1905年參與組織同盟會;1905年到1906年間發表一系列文章,宣傳革命主張,抨擊清政府和改良派;1919年在孫中山領導下,駐上海創辦《建設》雜誌……以上之舉要麼是宣傳先進思想,提高國民意識,要麼就是參與行動嘗試推翻舊政權,在今日看來,這樣革命的行為在當年應當是拯救中國的唯一出路,我們也許可以說他是那個時代革命的先鋒。

中山先生去世後,汪精衛被舉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然後有了七•一五政變,以及後來的投靠日本,成為偽政府的一號人物。大概當年沒人能想到一代有作為的讀書人,一個本應該會成為民族英雄的革命戰士,最終會變到這步田地,令人惋惜,令人不解。惋惜也罷,不解也罷,叛國者究竟還是叛國者,即使在早年間有再大的貢獻也不會被後人所接受,如果一定說有一點作用的話,那就是汪精衛的漢奸行為引發了人們對人性、國家、民族深深的思考。

簡評:

本文之所以引起作者寫作興趣,大概是汪精衛一生前後天壤之別的經歷。人生有些罪可以犯,也能得到人們原諒。但有些罪絕對不能犯,犯了就遺臭萬年!人性是複雜的,文章體現出作者對諸多問題的獨立思考。

失敗的中興之帝

北京101中學高一3班 尹澤楷

中國,五千餘年的歷史,從夏商到民國,成型的政權已有半百之數,開國之君必是英明神武,眼光獨到之人,讓人敬佩不已,而大多數的亡國之君,都讓人扼腕嘆息,或昏庸,或暴虐,但是總有一兩個例外,給人留下無限遐想,崇禎皇帝朱由檢,就是這樣一個例外。

天啟七年(1627)八月的一天,明熹宗朱由校和親信太監王體乾、魏忠賢到西苑划水嬉戲。清風吹來,水波盪漾,一下子把明熹宗的船吹翻了,明熹宗落水,受了驚嚇,落了病根,自知時日不多,便召見年僅十七歲的信王朱由檢:“來,吾弟當為堯舜”。八月十一日熹宗駕崩,信王即位,年號崇禎。

朱由檢成為了明思宗,但是朝廷裡卻不太想讓他來當,閹黨勢力強大,客氏乳母在內,魏忠賢在外,這二人組合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一心只想扶植另一個傀儡皇帝,好繼續做他的九千歲。但他沒想到的是,朱由檢即位後勤於政務,與先皇朱由校的妻子張皇太后聯手,大力清除閹黨,天啟七年(1627年)十一月,崇禎帝抓準時機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後,下令磔屍於河間。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把籠罩在朝廷上空的閹黨毒雲,掃了個一乾二淨。此時崇禎帝只有十七歲,即位僅三個月。同時,他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託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崇禎十五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竟遭輔臣的批評,崇禎帝連忙自我檢討。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興的跡象。

掃除了閹黨,重新重用東林黨,但是閹黨留下的爛攤子不那麼好收拾。當時內憂外患,後金異軍突起,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直插北京;在內不斷有農民起義,李自成、高迎祥、羅汝才鬧得雞飛狗跳,瘟疫爆發,民不聊生。把明朝推入必死之局,崇禎也是無力迴天。

如果單單這麼說,恐怕是太武斷了一些。畢竟如果皇帝賢明,條件允許,即使朝廷漏洞百出,也有可能破而後立,成為中興之君。而崇禎帝勤於政事,賢明寬厚,他六發罪己詔,龍袍上都有補丁,可以說是難得的明主。有如此明君,大明又怎麼還會衰落?

那麼在這裡就不得不提一提明朝敗亡的客觀原因了。這確實也是令人扼腕。崇禎即位的年代,正好趕上了“小冰河期”,氣溫驟降,異常寒冷,連續十三年大旱,顆粒無收,當時國內將領有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陳奇瑜等名將,蒙古鐵騎雖勇,但有李成梁當年創立的關寧鐵騎,孫傳庭帶領的秦軍,盧象升率領的天雄軍,靠著關寧防線,未必不能與之一戰。有兵有將,皇帝賢德,大臣英明,一派本當盛世的景象。這萬事俱備的中興之局,但卻因為趕上了小冰河期,化作泡影。這大概就是天意吧。

當然這不是說崇禎皇帝就沒有問題了,他凌遲處死了大將袁崇煥,的確對形勢產生了不利影響,但是如果沒有這一場大旱,沒有這一次小冰河期,那麼恐怕農民不會起義,將領士卒不會沒有軍餉,明朝在抵禦蒙古時能分出更多的心思,就以當時後金不到十萬的兵馬也根本撼動不了明朝。

可惜歷史就是歷史,它沒有那麼多“如果”。

簡評:

有敘有評,這是非虛構寫作的特點。寫歷史人物,離不開評價,而評價最能體現作者的思辨水平。本文作者不是歷史學家,對崇禎帝的研究不一定非常深入,掌握的材料也不一定非常豐富,表達的觀點也不一定恰當,但是作者經歷了敘議結合的寫作過程,這對其以後的寫作做了鋪墊。相信只要堅持下去,蒐集資料、分析資料並運用資料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定會有所長進。

一生為情浸飲水

——記納蘭性德

北京101中學高一3班 陳奕揚

淥水亭下,詞人醉茶。

那是出身詩書簪纓之家的納蘭性德。他御職聖前侍衛,襲南唐二主遺風,《飲水詞》驚破天下;奇崛一生,鄙棄功祿,筆走詩詞。

“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滿清第一詞人“納蘭性德落草於滿洲正黃旗貴族家庭,標誌一代風流才子橫空出世。家族享有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輝煌,而他作為康熙權臣明珠之子,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註定仕途青雲。果不其然,他既過弱冠便摘進士,名噪京畿,風采不能盡道。

作為皇帝身邊的武官,他伴聖參與風流斯文的詩詞之事。隨帝南巡北狩,遊歷四方,奉命參與戰略偵察;唱和詩詞,譯製著述,灌沐聖恩,年少英才,前途無量。然而就是這樣金玉加身,納蘭性德在內心深處卻痛惡官場的汲汲營營。他贈友人《野鶴詞》直抒胸臆,一句泣血“富貴鴻毛輕”,彰示摒功棄祿的灑脫胸懷。

“心字已成灰”。納蘭作為仕途達人,情路卻異常艱坷。年少與表妹情投意合,芳情暗定。怎奈表妹被送入宮闈,納蘭成了紅牆外的蕭郎。表妹入宮後鬱鬱寡歡,旋即速死,納蘭雖痛心不能自持,從此卻懂得莫負韶光,只爭朝夕。

幸運的是,納蘭而後遇見髮妻盧氏,曾經將熄的愛情焰苗又被複燃。夫妻舉案齊眉,情堪鴛鴦。納蘭寄情有處,二人相濡以沫,共度了賭書潑茶的美滿生活。然而造化偏有意,捉弄神仙侶,盧氏紅顏薄命,因難產去世,而納蘭陪伴聖駕竟不能相見最後一面。這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遺憾,清代詞史上最絕麗的一部《飲水詞》也由此產生。在這部詞集中,納蘭飲痛悲述喪妻之苦,又回憶了無數往日魚水之情,成就了連他自己都再無法達到的高峰。縱使之後納蘭又情託江南才女沈宛,怎奈終是續絃難圓舊夢。

“水月影俱沉”。在納蘭詞中,寫景狀物關於水、荷尤其多,其別業就名為“淥水亭”。這大抵是一處傍水的建築,或是有水的園囿。對於水,納蘭情有獨鍾。水在中華文明中一直被認作有生命之德,因而用比君子,滋潤萬物,以柔克剛,川流不息。納蘭辭世之時,也沒離開他的淥水亭。試想,如果這位詞人沒有了水,他的情感激發和創作靈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幾近乾涸。

納蘭的詩詞中,對荷花的吟詠、描述很多。他自號為“楞伽山人”,有禪緣者,尊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納蘭所居,所樂之處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他的性情。甕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淥水亭邊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園遺址仍殘留水沼,出土蓮花紋漢白玉欄板……這無不說明荷花與詞人的精神始終同在。

天妒英才,正如許多偉大而疏狂的靈魂一樣,納蘭沒有逃脫早逝的命運。康熙二十四年,年僅三十歲的納蘭卷著未竟的幻夢,駕著一身超脫的鬱郁才氣,溘然長逝。嗚呼哀哉!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伊人仍舊 “小立櫻桃下”,而你是否已經企達所熱盼的世界裡?

簡評:

中學生喜歡納蘭性德的很多,尤其是女生。大概身為男性的納蘭性德在其作品中切中了女性的人文情懷。本文在語言上學步的痕跡比較明顯,這是非虛構寫作中不可避免的。面對納蘭性德這類詩人,作者模仿的慾望必然是很強烈的。脫離大白話,努力走向典雅,這是語言訓練的必由之路。

于謙——赤膽忠心的英雄

北京101中高一3班 王澤凱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謙的明志詩,流傳千古。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人。他生於一個普通的家庭,少年時即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氣節,懸文天祥像於座位之側,幾十年如一日。他讚揚那種捨身為國的氣魄,這想必也是他的追求和夢想。

永樂十九年,于謙離家進京趕考,這是他為國做事的開始。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雖然充滿了艱難險阻,但他堅持走了下來。他知道,要為國效力。宣德元年,于謙被任命為御史,由於他的才能,很快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後來進京商議國事,因當時官場腐敗成風,有人便讓他帶禮去見長官,于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說:“只有清風。”

當國家危難時,他挺身而出。正統十四年,也先率兵大舉進犯。由於先前屢次戰敗,于謙作為代理兵部事務的侍郎,他要面對的是瓦剌的大軍和城內低迷的士氣。有人要南遷,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教訓嗎?”于謙力主抗戰,最終得到了皇帝支持。敵方大軍壓境,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郕王調兵即赴順天府。隨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

防守北京,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同時也責任重大。研究完形勢之後,他下達了自己第一道軍令:“自即日起,奉命徵調如下部隊赴京守衛:一、備操軍。包括兩京備操軍、河南備操軍。二、備倭軍。包括南京備倭軍、山東備倭軍。三、運糧軍。包括江北所有運糧軍。四、寧陽侯陳懋所部浙軍。各軍接到命令後,立刻出發,並按時趕到京城佈防,如有違抗,軍令必斬!”他用自己的行動,領導大明戰士,讓他們在最無助的時候站了起來,用“不戰,則亡;不勝,則亡”的信念,戰勝了敵人。

于謙性格剛強,遇到不痛快的事,總拍著胸脯感嘆說:“這一腔熱血,不知會灑在哪裡!”因為總想為國家多出一份力,他看不起那些懦怯無能的大臣、勳臣、皇親國戚,因此憎恨他的人很多,最終被奸人所害。死時,家裡沒有多餘的錢財,只有正屋關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來看,只有朱祁鈺賜給的蟒袍、劍器。

“忠肅”、“丹心抗節”這是對於謙最好的評價。

簡評:

作者對材料的加工比較粗略,比如結尾處。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蹟,有現成文獻可參考,但若不加以細細整理,只是粗略剪裁,豈不成了“內容摘要”?但本文有一個突出優點,就是圍繞中心“赤膽忠心”來組織材料,所以儘管線條粗,也還是呈現了人物的主要事蹟。

涅槃重生——拉赫瑪尼諾夫其人

北京101中高一3班 劉新欣

“太難聽了!下去吧!”“這是什麼音樂,拉赫瑪尼諾夫根本不會寫交響曲!”憤怒的觀眾叫喊起來,彷彿被七零八落的旋律捉弄了一樣。在這時,拉赫瑪尼諾夫正悄悄躲在螺旋梯上,聽著四面八方如潮水般的噓聲,他捂著耳朵,逃到了街上。

他倒下了。雖然記憶已經塵封在箱底,但他時不時地還是會想起黑色的那一天。他被迷茫和自我否定的大海所淹沒,看不到海平面上的一縷陽光,也看不清自己的模樣。他不想再創作,他不再信任自己了。

“你將開始創作協奏曲……你會工作得稱心如意……你的協奏曲會是最好的……”。他數不清自己是第幾次坐在漆黑的小屋子裡聽到這些重複的話。大概是不想看到一顆閃閃發光的音樂之星就這樣隕落,心理醫生把他從深淵中一點點解救出來。他再次拾起筆,開始創作《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曾經溺於深海,當重見陽光時,便有更堅強的內心和澎湃的激情。1901年診療末期,拉赫完成了這首協奏曲,並於1901年10月首演。他親自演奏鋼琴,吉羅蒂指揮,莫斯科愛樂交響樂團伴奏,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現存的《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版本中,裡赫特的演奏是世界公認最好的。開頭的十七聲鐘聲般的和絃,雖然不沉重,但每一次觸鍵足以讓一顆浮躁的心倏然安靜下來,接下來鋼琴和樂隊奏出了主題。拉赫的旋律是多變的,是流動的,有時像是風在耳邊低聲耳語,讓人嘴角不禁上揚;有時又像是大洋上的驚濤駭浪,讓人的心尖為旋律的磅礴所震顫。第二樂章中,裡赫特從容不迫的演奏讓優美的旋律中蘊藏的巨大力量藏而不露,卻又能被人們體會到。第三樂章的結尾轉向了C大調,彷彿美好重現,站在陽光下的拉赫向我們招著手,又自信地昂起了頭。從沉重到明亮,隨著他情感的變化,音樂一點點推進,最終鑄成了這一不朽之作。

“在能愛時愛,能忍耐時忍耐,能寬容時寬容。上帝將是你的依歸。”這是拉赫瑪尼諾夫最喜歡的一句話。人生中的挫折過後,他走出了抑鬱,又創作了許多不朽之作。他不會再被打倒,因為他已經足夠堅強。

有人說,第一交響曲若不失敗,拉赫可能會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交響曲,會高於他現在的成就,但我不這麼認為。如果沒有第一交響曲的失敗,便沒有拉二,拉赫瑪尼諾夫也不會是歷史上的拉赫瑪尼諾夫。

涅槃重生,才能到達更光明的彼岸。

簡評:

本文寫了一個在失敗中重新站起的音樂家。對於拉赫瑪尼諾夫,一般讀者並不熟知,但是對於這樣的故事,讀者並不陌生。作者是一位音樂愛好者,從拉赫瑪尼諾夫的經歷中受到了啟迪,所以選擇了這個人物。在非虛構寫作中,作者選擇的寫作對象往往與自己的興趣愛好有密切關係。作者寫了兩個故事,第一個是失敗的故事,從簡處理;第二個是東山再起的故事,是重點,濃墨重彩。這樣剪裁,體現了“主題支配材料”的寫作原理。

記周朝開國元勳­——姜子牙

北京101中學高一3班 何錦潼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東海邊人。姜子牙年輕時候當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還是做生意,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到了70歲仍然無人欣賞,一直閒居在家。

72歲那一年,他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姜子牙先輔佐文王,後輔佐武王,建立了周朝,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影響久遠的政治家、韜略家與軍事家。

首先,姜太公是歷史上出色的政治家。他政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就是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通過考核,凡是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用其所長,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作用。姜太公還把用人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徵”、“六不用”的人才理論。實踐證明,他的用人思想不僅開創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先河,也為後來齊國稱霸列國奠定了基礎。

其次,姜太公還是一位頗有謀略的軍事家。姜子牙封齊建國後,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釗。成王時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監之亂”,淮夷、徐夷、“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配合周公旦,或坐鎮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東征、衝鋒陷陣;或左右呼應,東西夾攻,迅速平定了這場叛亂,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我看來,姜太公是歷史上一位全能人物。他雖然大半生不得志,幹過無數卑微的活,卻從來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他渴望得到君主的賞識,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就是這樣一種堅忍不拔之志,使他終遇明主,輔佐姬昌,成為歷史上的顯赫人物。

姜子牙對歷史的影響是顯著的。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宋真宗封姜子牙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從此,姜子牙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這就是轟轟烈烈的一代歷史人物——姜子牙。

簡評:

姜子牙這個歷史人物很了不起,有很多內容可寫,特別是政治和軍事兩大方面。但是一般人受小說的影響,認為姜子牙主要是一位軍事家。作者在閱讀文獻的基礎上,把政治家的姜子牙放在首位,軍事家的姜子牙放在次要位置,這是很恰當的。寫一個人一生的行狀,孰先孰後不是小事,關係到能否對人物正確的把握。

第一個拒絕服兵役的人

北京101中學高一3班 顧 湘

聽說這個人,是在最近上映的電影《血戰鋼鋸嶺》中。這部電影由真實的歷史改編而成,我因此認識了這個偉大的士兵,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

他的名字叫做戴斯蒙德·道斯,於1919年2月出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林奇堡市。1941年12月,日本突襲了美國夏威夷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美國利益受到重大損害,並於第二年年初正式對日宣戰。幾個月後,年輕的戴斯蒙德與很多熱血的美國青年相同,他選擇了參軍入伍,保衛國家。但是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拒絕攜帶武器殺敵。戴斯蒙德堅信以基督教為信仰作為武器投入到戰鬥中。

他的舉動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在軍隊中,大家視他為異類和懦弱分子。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唯有用自己的雙手奮力殺敵才能拯救國家的命運。大家瞧不起他,認為他是膽小鬼。因為拒絕使用槍械,他被軍法處置,被定為“拒服兵役者”。

但是他堅定自己的信仰,沒有屈服於軍法和權勢,沒有在意旁人的看法。他希望在不碰槍械的同時,作為一個醫療兵參戰。也許是被他那精神所感動,最終在前往太平洋作戰前夕,他被作為醫療兵分配到隊伍中參加戰鬥。在他參加的第一場戰役——沖繩戰役中,他們要衝上懸崖鋼鋸嶺,攻打日軍堅固的防禦堡壘。那是一個100多米的懸崖,美軍在登陸後用了一個船用的繩網作為樓梯。然而,冒著生命危險登上懸崖後,日軍的火力就撲面而來。美軍立足未穩,傷勢慘重,只好被迫退了下來。

他的傳奇故事被人們廣而流傳。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授予他美軍最高榮譽勳章,成為二戰期間第一個拒服兵役、沒有殺死任何敵人記錄卻獲得最高榮譽的士兵。

他的事蹟令我深深感動。他是一個虔誠基督教教徒,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他並不是一個膽小鬼,我相信在鋼鋸嶺上一個人救死扶傷的時候,他是最勇敢的人。

簡評:

單從人物故事看,本文顯得很特殊,也很新奇。我估計本文作者被這種新奇吸引並打動了。在非虛構寫作中,歷史人物的行狀多是同質的,一旦有不同質的人物出現,就會令讀者眼睛一亮。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接觸不同質的人物,這對於開闊思維十分必要。

曹操其人

北京101中學高一3班 耿晨希

對於曹操,古往今來褒貶不一。有人云其老奸巨猾、濫殺無辜,也有人云其叱吒風雲、臨險不驚。縱觀這些評論,始終擺脫不開“奸雄”二字。

所謂“奸雄”,就是奸而雄者。人如嚴嵩、秦檜,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奸而不雄,恐只能稱之為“奸賊”;人如董卓,橫行霸道,蠻不講理,雄而不奸,只可雲之“梟雄”。世人評價分歧之處,便是“奸雄”中“奸”佔上風還是“雄”佔上風。

曹操是古往今來少有的大軍事家,他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曹操的兵法韜略,堪比韓信、白起,故有“談兵者無過孫武,用兵者無過韓信、曹公”之說,且自創兵法,寫下《孟德新書》,批註《孫子兵法》,可謂文武兼備。

於我看來,曹操的真實與男兒本色,為許多歷史名人所不及。赤壁大戰之前,曹操臨危不懼,“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即便天塌亦不驚。這份胸懷,千古以來再無幾人能尋。赤壁之戰後,曹操隻身匹馬敗走華容道,面對武力強勁之軍,仍能一笑待之。在他眼中,生死實在無足輕重。回到軍帳,即便已損傷大部人馬,他並不斥責,而是勸士兵反省自己,從失敗中總結經驗。

曹操身為統帥,極其惜才。他愛惜關羽的才能,無論其所處陣營,曹操擒而不殺,反而待為上賓。關羽要走,他豐餐美酒為之送行。

他毫不掩飾自己的雄心。“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從不假裝仁義,總是直抒胸懷,不懼說出自己心中所想。哪個英雄在稱雄的路上不實施殺戮呢?誰不願清空阻礙自己前進路上的敵人?較之於某些表面打著仁義之旗之人,他的真實實屬可貴。

你或許說那他也不可如此濫殺無辜,是的,我不否認。包括他的奸詐、狡猾、殘忍、暴虐,都表現得從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誠而坦然。“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從這個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過,這個大英雄又是很奸詐的,因此也可以叫做“奸雄”。他的人性中,是許多多面的存在。他聰明絕頂,又偶顯愚昧;奸詐狡猾,又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英雄氣派,兒女情懷;閻王脾氣,菩薩心腸。他集這些對立面於一身,卻並不矛盾。可以說,恰恰是他性格的多樣化造就了他。一個我所欣賞的,最真實的曹操。

簡評:

本文屬於非虛構寫作的一次嘗試,但不算成功。作者要表現歷史上的曹操,卻沒有建立在史料的基礎上,而是受了文學作品的影響。非虛構寫作有一個特點,就是雖然不拒絕想象和聯想,但基本事實應該是有史料依據的,對人物的評價應該建立在對史料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高一學生要區分《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以後可以多讀書,逐漸明白起來。

敗在性格上的良臣——晁錯

北京101中學高一3班 李尚寧

晁錯是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漢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後,任為內史,後遷至御史大夫。他是繼賈誼之後的又一漢朝良臣。

這樣一個智慧的,有謀略的大臣最後的結果竟然是被皇帝腰斬於市。難道僅僅是因為損害了諸侯的利益,皇帝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殺掉了他嗎?其實不然。

讓我們來詳細地分析他的死因吧。導致他被腰斬的直接原因是袁盎對皇帝的提議,而導致袁盎對皇帝提議的根本原因是晁錯主張削藩而導致藩國叛亂。在削藩這件事上,賈誼也曾經向皇帝提議,而皇帝並沒有採納,而賈誼也就沒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而晁錯在這件事卻暴露了他的性格特點。在《史記》和《漢書》中,描述晁錯時都用了四個字“峭、直、刻、深”——嚴厲、剛直、苛刻、心狠。比起之前的賈誼,他辦事就顯得那樣不穩重,亂來。不顧他人的利益和周圍大臣的關係,因為皇帝中用自己而愈發得意,不把他人放在眼裡的晁錯終究死在他人手中。

而在後來的藩國叛亂之中,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而自己留守京城。關鍵時刻把皇帝推到前線,自己卻躲在京城,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滿,為他人留下了口實。蘇軾在《晁錯論》中指出:“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

晁錯為了削藩而死於削藩,雖然身後爭議不斷,但他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愛國之情,千年以來一直為人讚頌,司馬遷雲:“敢犯顏色以達主義,不顧其身,為國家樹長劃。”班固也說:“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錯雖不終,世哀其忠。”只可惜這樣一個智慧的大臣最終死在了自己的性格上,沒能發揮好自己的才能。

簡評:

本文有兩個問題。一是題目為“敗在性格上的良臣”,但支撐這個觀點的史料沒有充分,即沒有緊緊圍繞中心來組織材料,沒有寫出晁錯“峭、直、刻、深”的性格特點。二是寫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很難在有限的篇幅內從容地寫故事,容易導致泛泛而談。所以,選擇人物應儘量避開大人物、著名人物,可以選一些小人物來寫,容易把握。

程翔,北京一零一中學副校長、語文特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首批專家 。著有《語文教改探索集》《語文課堂教學研究與實踐》《程翔與語文教學》《課堂閱讀教學論》《說苑譯註》《〈論語〉譯解》等。

/ 策劃:李節

點擊下列標題,可查看清話熱點文章

語文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

閱讀有時,關注有時,轉發有時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