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倒计时|中学老师,你的课备好了吗?

谈谈如何备课

文 | 黄玉慧

假期飞逝,开学在即,恐怕很多老师在这个时候都忙着做开学的各种准备了。

也许,有的老师正苦思冥想课堂上用什么技巧一展风采;有的老师正忙着在网上搜集各种备课资料,如“优秀教案” “优质课件”,以应对学校的检查;有的老师正埋头把以往的教案改头换面……

作为教研员,我们的常规工作是到学校听课。根据往年的经验,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虽然经过了开学前忙忙碌碌的准备,但有些老师在课堂上仍然是“手不释卷”,一刻也离不开教案、教材。有的老师虽然上课不拿教案,可却离不开教材,老师上课要说的话、要教的内容,全密密麻麻地写在教材的空白处。离开教案、教材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就无话可说了。这些老师会说,我开学前明明做了充分准备啊,搜集资料啊,写教案啊。尤其是刚入职的新教师。其实,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固守教案、不辨良莠、我行我素、强词夺理等情况,并不鲜见。为什么会这样呢?恐怕还是跟老师对如何备课的认识不到位有关系。我归纳了以下几方面。

熟悉课文内容是备课的基本功。

一次,听一位老师讲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把 “促狭鬼”说成“捉狭鬼”,老师不但没有听出问题,还跟着学生重复“捉狭鬼”。学生阅读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因“眼误”导致“口误”,老师对学生的“口误”毫无觉察,也可窥教师教学准备之一斑。教师准备教学不充分,不熟悉课文内容,至少是“不拘小节”,这看似小节的失察,实为影响教学科学性的硬伤,这自然是准备不足所致。熟读课文,把字词句搞清楚,该查字典的要认真查,这是基本,此外还要备作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相关人物、相关作品、作品解读、文学知识等等。

不宜准备“标准答案”。某教师给高三学生讲评一份复习试卷,在老师讲解题目答案中间,学生提出质疑,老师先是搪塞学生说标准答案就是这样,学生不服,教师便极力给“标准答案”进行“辩解”,引导学生说,你看文中的某某语句可以来支撑这个答案,没想到学生又接着指出,老师用来支撑答案的语句表达意思根本不合乎逻辑。这下教师有点儿措手不及,开始东拉西扯,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正面解答学生质疑。学生一直和老师辩论到下课,最终也没有被教师说服。实际上,学生的两次质疑确实发现了教学资源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教师提供的答案实有经不起推敲之点,文本也确有如学生指出的不合逻辑之处。而教师只要认真地读读文本,自己把题事先做一遍,就比较容易发现这些问题。因此,这一次师生之间的争辩看似教学中的偶然事件,但这种结果则是一种必然,教师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对自己选择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读,自然就难以发现材料及试题答案中的问题。准备不足就等于没有准备,当学生向老师发文提出文本和答案的问题时,老师就会猝不及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既无招架之功,更无应对之力,只好硬逼着学生就范。可见,教学准备一定要精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是写个教案、搜集一些学习材料和操作方案就万事大吉了。教师自己没有吃透教学内容,对文本内容没有真正的理解,上课一旦遇到学生“较真”的情况,教师纵使百般解释,最终也显得苍白无力。

多读相关书籍,增加知识储备。教师在上课之前也许无法预料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观点,这就要靠平时的语文素养、知识储备。如果假期里围绕下学期要讲的课文读过一些书,积极的储备一些知识,就可以不变应万变。这就不是开学前一两个星期的准备就能做到的。很多名师为什么课上得好,我们不能只看课上的几十分钟,都是日常的读书积累的结果。语文老师应该读书,这是老话题,这里暂且不详说。

要有问题意识,“遇见”问题形成“预见”。在备课的时候,深入、全面的理解课文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自己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来体验、判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困惑、需求,并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遇见”的问题。这样的准备实际上是亲历学生学习的过程。找到学生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对学生学习起点、问题由“遇见”形成“预见”,就是判断问题产生的原因。先“遇见”问题,知道了学生的痛痒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多准备几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

比如,学生读《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时总有“恐惧感”,感觉太“乱”,忽东忽西,很难理出其中的头绪。显然,学生没有理清鲁迅文章中众多材料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不假思索,从网上找下,本文“以事感人,以理服人,情自事来,理自情出”“层次分明,由近及远、逐步深入”等观点,给学生讲上一番,对解决学生问题什么太大的帮助。如果顺着学生的问题思考,不但会破解学生的问题,还会发现鲁迅文章所隐含的布局谋篇的方法。学生所反映的“乱”,实际上是作者的旁征博引、取材广泛、表现手法灵活所致。《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有对雷峰塔由来的介绍、“雷峰夕照”景色的描写及雷峰塔倒塌的社会新闻的叙述;还有关于白蛇娘娘遇难、玉皇大帝拿办法海、法海无处可逃只得躲到蟹壳里的传说。作者把这些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边叙边议,不仅行文富于变化,而且内容丰富。可以说,文章“乱”而有序,论证集中。文章紧扣核心话题——雷峰塔该倒不该倒,从不同角度反复证明雷峰塔应该倒掉。比如从雷峰塔本身腐朽不堪、象征封建制度这一角度说明其该倒;从被镇压者白娘子的角度说,她知恩图报、有恩有义不该被镇压,雷峰塔该倒;而造塔者法海因为嫉妒白娘子的幸福,造塔镇压白娘子是居心叵测,说明这个塔是不义之塔,该倒;从玉皇大帝拿办法海、百姓同情白娘子的态度看,雷峰塔该倒。作者围绕核心话题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从而全面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爱憎。由此推而广之,文章中的任何材料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教师可以在深度解读单篇文章的基础上,研读一类作品,比如,可以把鲁迅的《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按类比较阅读,就会发现鲁迅文章的某些基本规律。鲁迅先生的文章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纵横交错。鲁迅思考问题,常把某一个具体的事件、某一个别的现象作为一个触点,但绝不是就事论事孤立地进行分析,而是将之放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去比较认识,追根溯源;或者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全面的多视角的审视。他有的是俯视全局的宏大眼界,透视历史发展走向的深邃目光,烛照人间百态的深刻思考,洞察世间万象的犀利思想,超出常人的深刻认识。这样的教学准备,可以一当十。教师可以自信十足地指导学生阅读鲁迅文章,运用鲁迅的创作规律教会学生阅读鲁迅的文章,甚至认识鲁迅的思维方法,即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时空交错地看待某一事物,统观其全貌。

用心用力是根本,备好课是功到自然成。教学不当就像医生给病人开错药一样危害无穷。不深入备课,不知道学生那些地方亏欠,哪些地方已达标,而盲目进补,不仅无益于学生发展,还损害学生的学习兴趣。说了这么多,其实备好课的根本是用心用力。用心,是独立思考;用力,是自力更生。上网搜资料,固然省时省力,可是如果仅凭网络上的资源,东摘西粘,七拼八凑,别人说什么我就说什么,这样无论如何也不能上出优质课。教师要自觉抵制网络的“侵蚀”,要通过自己独立思考为教学做充分的准备,这才是负责任的备课,也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应该具有的备课状态。用心、用力的教学准备,让教师的思考更加成熟深刻、思维更加敏锐灵活,因此,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策略的准备,其实也是思想的准备、教学素养、教学能力的准备,这是在一课一文中磨砺出来的,更是每天一点一滴读书写作积累下来的。不能临时抱佛脚,而是时刻准备着,才是一种最为有力的让教师教学底气十足的储备。

作者

简介

黄玉慧,女,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高中语文教研室主任,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海淀区高中语文学科总督学。

/策划:李节

/图片摄影:光明明

ID:ljyuwenqinghua

语文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