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古村

山东这片华夏古老的黄土地上,曾经孕育出儒家思想的杰出创始人孔子和孟子,而雄踞山东的泰山之巅也曾经迎来诸多古代王朝统治者的封禅祭拜,几千年来这里更是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从水泊梁山到红高粱,从戚继光到张自忠,民间“自古山东出英雄”的传言绝不是浪得虚名。

公元二零一七年五月,我们几位老同学从北京乘高铁踏上了这片极具英雄色彩的齐鲁大地。

同学老徐是某知名企业在山东大区的销售主管,已经好多年了,此次前来是他竭力促成的。老徐身高马大为人豪放颇有山东人的气度。从潍坊车站出来已经下午两点多,坐出租到达老徐的办公驻地,才下车他便把我们领到一家叫朝天锅的饭馆,让我们品尝了这个有名的潍坊小吃。

第二天一早老徐开着他的别克GL8带着我们开始了山东之行。

因为没有明确目的地,所以去哪里游玩完全是随意而为,坐车上大家议论着去这儿去哪儿,最后确定先去青岛八大关观光,因为那里名气很大,是好几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疗养的地方。这几日天空一直阴沉沉的,出发不久便下起小雨,一路上同学们说笑打闹开心的不得了,几个小时的旅途很快过去,中午时分到达了目的地。下车后才觉出来虽然雨已经停了但是外边依然很冷,漫步在海边海风冷嗖嗖的游人稀少,我们饥寒交加,匆匆照了几张相便去找饭店,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海鲜大餐。

酒足饭饱后大家决定去日照市游玩,在车上同学们笑闹着玩牌。黄昏时分汽车到达日照市,来到了叫灯塔广场的海滨。

远远的就望见灯塔高高矗立在海边,未见大海已然听见涛声,跃步疾行面前豁然开朗,只见大海苍茫辽阔海天一线,海浪滚滚滔滔,一波又一波由远及近吐着白沫冲向岸边,由于有风又正值涨潮,海浪击打在礁石或堤岸上撞击出巨大声响,扬起的浪花忽高忽低。一些大浪腾起有四五米高,咸咸的海水击打溅湿岸边照相的游客。游客们时而尖叫逃跑时而欢声大笑。同学们见此情景雀跃着奔向大海,享受沐浴在大自然怀抱里的快乐。

第二天微风和煦阳光普照,我们前往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据说是4A级的。进入景区汽车沿着海边公路缓慢行驶,远处是浩瀚无垠波光粼粼的大海,近前是一望无际灿烂金黄的海滨沙滩,这里的海和灯塔广场的海完全不同,如果说灯塔广场的大海是刚烈威猛的帅小伙,那么森林公园的大海就恰似温情柔美的俏佳人,只见海浪舒展平缓窃窃私语般的涌向岸边,似乎在和金色沙滩相拥亲吻,金黄湿润的细沙将海水吸收沉淀,留下些许海草礁石和贝壳等,整个海滩坡度很小,也没有任何阻拦,任凭海水鼓噪着爬上来再舒缓的溜回去。

稍远没膝的海水中站立着一排赶海人,他们在海浪涌过来的时候,迎着海水张开探进海水里的兜网,反复多次后把兜网里的东西倒进桶里。我们停好车小心翼翼踏进湿润的金黄沙滩,在一个水桶前弯腰查看,只见桶里的东西状如松子,抓出一把仔细查看有点像才出生的小蛤蜊,正议论间从水里淌过来一位穿皮裤的赶海汉子,他的身材并不高大黝黑的肤色露出憨厚而自信的笑意。我们向他请教,他说这东西叫海瓜子,其实就是小蛤蜊。说着将刚捞上来的海瓜子哗啦倒进桶里,然后拎着桶走向海水深处继续工作。

沿着沙滩继续前行,阳光有些刺目但是并不觉着很热,有几个同学在沙滩上挖海蚯蚓,我和另一个同学往海水边溜达,寻找那些被海浪冲来的物品,随手捡起几块查看,仿佛是小块礁石,又好像是被海水长期浸泡洗刷的普通小石头,同伴问:怎么这块像是水泥呢?她指着一块灰色的石头说。我拿起来仔细端详,果然有些像,灰色的石块有三四公分长,被浸泡和冲击后的形状如同珊瑚或礁石,摸着剌手的感觉也完全一样,我用手使劲掰细枝杈也掰不动,便说:肯定是礁石,水泥哪有这么硬呢。边说边把它放进上衣兜里。

从海滩回来乘车在森林公园里行驶,但见两侧树木连成片,大都是生长三四年的小树,可见公园还很年轻,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在树林里撒欢般的玩耍照相,同学们好像回到了青春年华,玩爽了玩嗨了。

出了森林公园我们一路疾驰直奔青州而来,老徐安排的下个景点是井塘古村,一个颇有些传奇色彩的古老山村,近年因为电视剧红高粱的拍摄而愈加知名了。

井塘村坐落在青州市西南,地处沂蒙山脉北延的玲珑山北坡,始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距今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驱车在狭窄的山路行驶,GL8显得过于硕大,好在几乎没有车辆交错,我们提心吊胆七拐八拐的到达了村口。

下车后老徐忙着找关系买半价票,我则乘机逛售票处前的小市场,这是附近农民卖东西的地方,物品不算丰盛大多是本地山货,我最喜欢石头和崖柏。向摊主打听价格,一个三十来岁的女人报完价,我说便宜点吧,谁料女人却正经八百说:我们不砍价。我有些吃惊心想难道市场经济的大潮没有波及到这里吗,还是这里的民风淳朴遗存着汉唐古韵?正说话间老徐招呼进村,我便匆匆离开,迈进了这座历史悠久的村落。

沿着石板路行走,不久地势变的开阔,右前方石台上一个横躺着树桩般的辘轳古井分外显眼,据称村名也是因其而来。古井左侧山体上数道泉水叮咚流淌,泉水正对面是由山石搭建而成的门洞,原来这里才是井塘古村的村口。我们驻足村口打量着近前景致,门洞左边用小树桩搭建了一个十分明显的广告牌,上面写着:红高粱井塘拍摄地。

下面是三排十寸左右的黑白剧组照片。

看完照片穿过门洞沿坡道前行,路两侧有好多断壁残垣,显得破旧古老,感觉好像踏进了被遗弃很久的荒凉废墟。这里的墙体大多是由石头垒搭起来的,不仔细看还以为石块就那么虚摆浮搁着呢,但是近前观察石块之间还是有粘接剂的。大体说来整个村落的格局沧桑古朴保留着浓浓的原生态韵味。红高粱剧组之所以相中这里,恐怕还是因为在别处难以寻觅到如此古拙陈旧的历史气息吧。

再往里走断壁残垣之间又有不少摊贩,此外村里还有几个能吃饭和参观休息的比较规整的院落,如“张家大院”“吴家大院”等。据说井塘村变成景点之前当地政府曾经承诺,允许迁出的村民回来做小买卖,并且不收各种税费,通过观察我感觉这种说法的可信度还是有些的,因为村民们做买卖的神态或者悠闲舒缓或者怡然自乐,完全没有外面市场那种齐整规范的气势和渴望成交的目光。进入一个挂着“豆腐坊”幌子的院落,几个同学坐在小凳子上歇脚喝茶,摊主热情的忙活着,往里走几步是一幢完好的平房,房檐下有块石碑,上面刻着“关圣祠”三个字,原来是座小庙,里面供奉着关羽夜读春秋的彩色塑像。从雕像的新旧程度看小庙应该是新建的,据说此地以前就有关圣祠,现在属于原址重建。从豆腐坊出来继续前行遇见两个大妈,一个坐在左侧路边的石头上,另一个在右侧路基下面的小树底下,路边的大妈头发花白神态祥和面含微笑,她并没有卖东西,只是这么气定神闲的坐在那里欣赏着往来行走的游客,似乎很享受也很知足。我走上前搭话,得知她就是本村人已经七十多岁,我用手机拍了张照片给她看,老婆婆开心的笑了。坐在小树底下的大妈正在用草绳编织着什么,她低着头极为认真的忙着手里活计,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不愿打扰她,拍张照片便悄悄离开了。

再往前走道路徒然升高,顺台阶往上攀登,道路分成几个岔路,可以左拐也可以继续攀爬,房子也依山势分成几层,有点像电影院里的座椅,后排街道的路面与前排房子的房顶齐平。驻足后排道路上完全能看清楚前排院子里的所有景致。我们又往上走一阵儿,参观了村里的陈列室,得知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十八日(阴历四月二十日)组织起来的村民曾经奋起反击土匪的进攻,并且毙匪数名,击退来犯之敌,事后英勇的村民共议将四月二十日定为井塘村生日。井塘村的另一件大事是明朝第三代衡王朱载圭的三女儿下嫁井塘村的吴仪宾,这在封建社会可是件大事。井塘村也因此声名远扬了。

参观完井塘村驱车赶到淄博,入住了淄博饭店。第二天行驶至济南。参观了著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中午在徐总济南办公地同学们一起动手包饺子,那份亲密与温馨令人久久回味。下午老徐把我们送到济南西火车站,在依依惜别的情感中结束了此次山东之行。

回到家休息了会儿整理衣物,我又拿出那块灰色石块观赏,后来找了把钳子夹住细的凸起处使劲一掰,果真碎了真的是水泥。看着水泥块我有些失望也引发了思索,觉着如果它一直在某个水泥物件上,可能至今还是平整方正的死物,现在掉进海水里,长时间的历经大海冲击和海浪的磨砺,它的身体虽然已经凹凸不平毛糙扎手,但是却有了足够的硬度,仿佛变成了礁石或者珊瑚,仿佛进化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虽然这是个误会,但是在人生旅途上,有谁能说的清楚我们生命中的哪一次拼搏奋斗,会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蜕变升华,并且有可能成为时代的英雄呢!

水草蜷龟,本名:李树明北京人,著有长篇小说3部及散文诗歌若干成人组

主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协办:山东省作协 澳洲山东同乡总会 澳中文联

法国山东商会 德国山东同乡会 加拿大齐鲁同乡会

执行团队: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