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终身自我成长,从改变你的思维模式开始

比尔.盖茨每年都会列书单,在2015年他就推荐了一本书叫《看见成长的自己》,又译作《心里定向与成功》,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

这本书究竟讲了些什么,让比尔.盖茨大力推荐?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思维模式

书中有一个例子:著名教育研究家本杰明.布鲁姆,用了40年深入研究120位有杰出成就的人士,发现他们中大多数人在童年时都很普通,也没有展现出什么独特才华。甚至在十几二十岁时,你也无法根据他们当时的能力判断未来的成就。

他总结道:一个人能学到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有适当的学习条件。

有些人在需要很少或无需训练的情况下就能做好某件事,并不意味其他人经过训练后不能做到,有时候甚至做得更好。

这样的例子、研究结果在书中比比皆是。整本书都在阐述一个观点:

决定人生发展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不是天赋条件,也不是外在环境,而是个人的思维模式。

因为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行动、你的生活方式,你的人生决策,从而也就决定了你的人生。

作者认为,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僵固式思维成长式思维。

她发现,拥有成长式思维的人,往往容易克服挑战和困难,获得成功。而那些拥有僵固式思维的人则相反。

1.僵固式思维VS成长式思维

僵固式思维的人往往这些特点:

认为智力、天分是天生的,并且不可以改变,如果对某件事没有天分,再努力也白搭。

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害怕自己表现得缺乏能力、不够聪明,十分迫切要证明自己,好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厉害。

很难容忍自己犯错,对自己的错误很自责,如果一件事做不好,就认为是自己没天分、不够聪明,甚至很失败。

不喜欢困难挑战,不愿意做一些可能失败的尝试。热衷做自己游刃有余的事情,确保万无一失。

对别人的批评很敏感,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否定。不喜欢问别人意见。对于自己的缺点、所犯的错误,都尽量隐藏,暗自希望别人不要发现。

认为别人的成功对自己是一种威胁,尤其是本来起点一样的人,如果对方成功了,就不自主对其产生敌意。

总而言之,他们追求的是:人生开挂、接近完美,且看起来毫不费力。结果是,他们的人生可能会一直停留在直线上,当遇到不顺的时候,容易钻牛角尖走入死胡同。

而成长式思维的人又有什么特点呢?

相信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一开始自己不擅长的事,通过努力可以把它做好。

愿意接受挑战,即使可能遭遇拒绝、出丑难堪、失败,但也想试一试。

失败之后不会否定自己和自责,而是总结经验,想着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面对别人的成功,更加关注对方是如何成功的,乐于从别人那里吸取经验为自己所用。

总之,成长式思维的人,将注意力放在动态的变化上,他们更容易实现自我进步,并容易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看了上面对两种思维的描述,大家可能会不自觉对号入座。

其实,这两种思维不是非此即彼的,大部分人会同时拥有两种思维,只是在某些方面,僵固式思维占主导,在其他方面,成长式思维占主导。

所以,你现在是何种思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愿意改变,愿意为自己培养成长式思维。

下面列出一些实践方法:

2.如何培养成长式思维

培养成长式思维是一件长期、且不轻松的事情,但是一旦你获得改变,就将会迎接一种全新的生活。

(1)不要轻易给自己评判或贴标签

试想一下,当你在某件事上犯了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真笨,竟然说错话了。”

“我真蠢,这样的都没想到。”

“我真是没用,这样的事情都做不好。”

“我觉得自己好失败啊。”

“领导肯定觉得我没能力。”

“XXX可能又在幸灾乐祸了。”

“又被XXX鄙视了。”

这些评价是经常出现在你的反应当中吗?如果是就要多加注意了。这是僵固式思维者的常见反应,它们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盖棺定论: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别人认为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其实,你不需要用一时、一事来给自己下定论、给自己写评语。

你应该将关注点放在事情本身。如果是成长式的思维,就会这样想:

我在这件事中能学到什么教训?如果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我应该怎么做?

简单,不要想太复杂。这样,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心态就容易调整,困难也就容易克服了。

(2)关注自己的行动

当你在挫折中寻找到学习的机会,下一步就是将学习机会转化为行动。

比如,你想坚持早起,但是总是起不来,感到愧疚自责,心情低落。于是,你告诉自己,明天我一定要下定决心,一定要按时起来。

其实,这个决心下过之后,百分之八九十都会再面临一次失败。为什么我知道?因为我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大意就是:

当你要做某件事,不要下决心就完事了,要充分利用周围的条件、要想出具体办法,让你做成这件事。

你要问自己:

我为了做成这件事,要给自己定一个什么样的计划呢?

我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用什么方法来实施我的计划?

有哪些方法有利于实施计划?

回到早起这件事,我之前看到一个方法:设定两个闹钟,一个放在房间一个放在客厅。房间里面的先闹,客厅的过十分钟左右再闹。

重要的是,客厅的闹钟需要设置很大声,最好大到楼上楼下都能听到。

这样,你就能先在房间里醒来,然后赶在客厅闹钟响之前爬起来,到客厅关掉闹钟。因为这么大声的闹钟,绝对会吵到家里人和周围邻居,后果很麻烦。

所以,客厅的闹钟不是用声音把你叫醒,而是用潜在的麻烦把你叫醒。

在僵化式思维中,你可能会觉得,用这么多乱七八糟的方法让自己早起,显得自己很弱。早起是靠意志力的,不需要那么麻烦。于是,你就死扣意志力,当起不来了,就会打击自己,觉得自己意志力很薄弱。

在成长式思维中,你就不会这么想。你关注的是如何做成这件事,至于花费了多少意志力,借用多少外界力量,不需要太计较。

健身、跑步、减肥、学习这些事都一样。不要过分关注你自身特质在一件事情中扮演多重要的角色,应该关注你该如何行动,如何将事情做成。

(3)接受不适感

总的来说,拥有成长式思维,就是乐于接受困难和挑战,要付出努力,要寻找方法,要积极行动。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舒服的。甚至,会让人难受。

因为,在每一件有挑战的事情面前,你总是要显得生疏、笨拙、错漏百出,还要承受别人对你的批评、拒绝。

不要玻璃心。你要相信这些只是一个阶段,你的能力正在提高。

同时,当取得一定成果的时候,也不要轻易陷入僵固式思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止步不前。

你还应该问自己:

我应该做些什么来维持成果,并且获得进一步的成长呢?

初看《看见成长的自己》这个书名,感觉好像是一本鸡汤文或者是成功学,然而,它其实是一项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报告。

它结论的意义在于:

你怎么思考、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是可以选择的。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否定其他的可能性。

参考书籍:

卡罗尔.德韦克《看见成长的自己》,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