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不好,先反省嘴巴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很多好想法,却没有付诸实践;

制订的战略从没有改变过任何行动;

能洞悉系统运行的规律,却没能改变运营政策;

实验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方案,推广上却毫无进展。

这种“煮熟的鸭子飞了”的感觉着实让人沮丧,出现这种问题既不是意愿不强,也不是意志力不够坚定,甚至可能和没有进行系统思考无关,症结在于心智模式。

也就是说,新观点和新知识与人们内心长久以来固化的认识发生了冲突,老思维把人们局限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方式当中。

所谓的“心智模式”可以理解为看问题时的思考方式,《皇帝的新衣》中,大家心中都装着美丽新衣的幻想,唯有小孩子敢于打破这种想法说出实情。

那为什么心智模式这么重要呢?

主要原因是不同心智模式的两个人去观察同一件事物会得到不同的描述,因为他们会看到不同的细节,并且对这些细节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比如我们一起去参加一个聚会,我们看到的都是同一群人,但是我们大脑中能识别的人的图像是不同的。

还有,当股灾发生的时候,普通人会感觉非常地恐慌,因为他的资金受损;而真正懂人性的投资者,则会非常地兴奋,因为这又是捡便宜货的时候了。就像巴菲特所说的,他人贪婪时我恐惧,他人恐惧时我贪婪。

那我们该如何修炼我们的心智模式,改变思考惯性呢? 下面介绍几个方法。

一、反思实践。

经常总结,经常反思,检查一段时间的工作是否达标,如果没有,是哪种因素在影响。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舍恩研究了反思实践在医学、建筑学和管理学领域的作用,他发现很多人离开研究生院后,就停止了学习,而真正取得成绩的是那些不断反思的终身学习者,更重要的是培养在实践中反思自己思考方法的能力。

二、知行合一。

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就是我们自己所想的和自己所做的之间的差距,经常会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意识水平。在反思得出结论之后,更重要的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把所想变成所做。 我们经常在给自己,设立种种目标。比如这个月我要减肥、我要学英语、我要开始练习写作、每天跑步五公里、每天做瑜伽,等等。现实的结果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反思所带来的这种差距,肯定会引起人的沮丧和失望,毕竟自己所想的没有完成实践。就像我们前面在讲自我超越时一样,这种差距,是一种心理负担,同时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面对这种差距,我们要说出真相,觉察和承认这种差距,然后知行合一,用自己的行动去弥补这个差距。 也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这时候你就需要找到自己的小伙伴,让他代替你,说出你言行不一致的地方,再进行改正。

三、跳跃性判断。

大脑中有数量巨大的神经元,它们能让我们快速思考,但讽刺的是,想得太快,会让我们无法经常充分地思考和检验,就直接得出一个结论。

我们的理性思维非常善于从信息中抽取细节,形成抽象化的概念,然后再用这些概念去推理。假设一下,你面前有100张陌生人的照片,大多数人是无法记住每张面孔,但是能记住类型,比如这100个人中,男性多、女性少,或者中年人多,小孩和老年人少。

了解了大脑意识的工作原理后,问题就显现了,从识别到形成概念的速度太快了,快到我们不能意识到大脑进行过这个过程,我们更直观的体会是从信息“跳跃”到概念,这个过快的过程恰恰会限制我们的学习能力。

这个问题在企业中经常出现。很多高管坚信“顾客购买商品只看价格,根本不看服务质量”。现实的场景是顾客确实对折扣非常感兴趣,这就不断加深高管的这种想法。

当一名新来的市场营销人员建议领导增加改善服务的投入,高管会友善地回绝这个提议,因为在他的想法中,“顾客原来没有提过新的服务要求”已经固化的结论“顾客只关注价格,而不在乎服务”。

当这家企业的竞争对手开始提高服务水平时,市场占有率的差距就会显现。

为了尽可能消除这种“跳跃性判断”得到的僵化结论,我们在做决定前需要问自己: 我得到的结论是基于什么的数据或者什么人的看法?会不会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我收集的信息是错误的?在这个决定以外,可能还有其他更优选择吗? 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负面的,那么此刻你就需要重新思考了。

最后,我们再一次明确心智模式的修炼和第五项修炼——即系统思考之间的关系。系统思考没有心智模式修炼作为基础,就像飞机只有机翼没有发动机。这两项修炼可以很自然地结合起来,通过系统思考发现可能的隐藏信息,通过思考方式的改变提出新的应对方法。

我们的思考模式有着不少坑,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才能突破自己旧有的思考模式,不断修正自己的决定,达到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