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北京女子圖鑑》相比,真實的北京女子是什麼樣的?


朋友時常會跟我說,好些前年,他在夜色中看著北京的萬家燈火,心裡想,什麼時候,能在這個城市裡有一間自己的房。

那時,我們都剛來北京不久,我住在賓館的半地下室裡,對一切都充滿新鮮感,還沒顧上想房子的事兒。十幾二十年過去,按戶籍算,我早就北京人了。對這個城市,既不算太熟悉,也不算太陌生,可能,我天生就是那種可以四處飄蕩的人,家鄉呀,故土呀,對我沒什麼特別強的概念,即便是在國外旅行,也很少有身在異鄉的感覺。

漂泊感這個詞,其實不在於你有沒有房子,有沒有歸宿,有沒有朋友,而是一種心裡的感受。心安然,也就無所謂故土與異鄉。

固執的父親一直瞧不起文科,嫌沒一技之長,耍嘴皮子,拒絕給我的文理分科表簽字;母親好言相勸:寫文章不是咱能幹的,弄不好惹事!爭吵、冷戰,我最終坐進文科班的教室,除了讀新聞系,又多了一重打算:去外地,不要人管!

考完填報志願,一水兒的外地大學新聞系。第一志願的那所學校,全省只招一人,父母認為我根本去不了,普通人家的孩子,心別太大。我不服氣:憑什麼就不行?現在想想,有些勇氣,真的只屬於年輕。最終,我成了那個全省的“唯一”(後來知道,是系裡全國統考的最高分),興高采烈地開始了自己的新聞之路。

因為目標很明確,所以,每個假期,我都在新聞單位實習。第一個暑假,去市裡的電視臺找師兄,想讓他幫忙聯繫實習。去了才知道師兄出差了,悵悵然離開他的辦公室,在走廊的盡頭,看到一間辦公室上掛著“臺長室”的牌子。我猶豫幾秒,心一橫,舉手敲了門。估計臺長都有點兒懵,一個不認識的小姑娘,理直氣壯地要求:我要來實習!

那次實習,我認識了省報的老師,下一年的暑假,就去了省報。有了這些實習經歷,當我真正開始畢業實習的時候,就有了經驗。沒過兩週,部門主任就拿著我的稿子四處講:看看人家實習生!那是一個特別關愛我的老師,很快,報社的領導就知道了我。我畢業,突然決定讀研時,他跟我說:名額給你留著,等你研究生畢業再來。

讀研是一個緩衝,讓我確認以後的去向。去北京,去那家新聞系學生心中的理想大報。信心就是這樣,在一點點的成功中慢慢培養起來。兩年後,我再次以實習生的身份,開始在心儀的報社實習。

如今來看,這應該算是我北京生活的起點。前面的絮叨,是為這一選擇做鋪墊,或者可以說,以前的經歷(學習和實習),為北京的生活奠定(學歷和能力)的基礎。

大報實習的第一天,就備受打擊。部門主任告訴我:我這裡不要女生,你來實習可以,想留下來沒可能。憑什麼?性別歧視啊?心裡憤憤,卻只能點頭微笑。

大學同學在北京讀研,有一間可以休息的辦公室,我暫時借住。辦公樓裡,晚上空無一人,我去衛生間打水,摸索著想開燈,碰到裸露在外壞掉了的開關電線,差點兒電著。那一刻,突然覺得自己好可憐。一個人,這麼折騰,到底為什麼?

不服氣。為什麼我就不能來北京進大報?

那個夏季,北京特別多雨,我在北京幾所高校間晃盪,不時換住處,蹭校友的寢室住。倒也沒覺得苦,或許,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不覺得太難。其實姨媽家就在北京,可我寧可不受約束四處“飄蕩”。

相比辛苦,我更愛自由:)

心裡最沒底的還是能不能留在報社。女生,非北京生源,沒關係,再加上部門不要女生,這些疊加在一起,讓前途渺茫。可我就是不甘心。在有些事情上,我確實是一條道走到黑那類,按理,應該多去幾家單位試試才好,可我就認準一家報社。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表現,認真寫稿。

對於有業務追求的領導而言,在能力水平有所差距的情況下,他不會太在意性別。也就是說,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水平差不多,他會選選男生;如果女生能力更強,他多半會放棄性別考量。

後來我參與單位的招聘,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普遍規則。確實,有一定程度的性別歧視,這是現實,並且,這個現實,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改變的。但是,作為女性,你能改變的是讓自己比別人更優秀。

有人問我,招聘中,能力和關係哪個更重要。我說,肯定會存在照顧關係的情況,但是,如果你足夠強,也一定能留下。因為任何一個領導都不是傻瓜,他需要能幹活的人,你要努力把自己變成有用能幹的人。你足夠優秀,沒有關係也一樣能成功。

我留在了北京,進了想進的報社,開始“北京人”的生活。

沒有房子,租住在單位對面賓館的半下室裡。後來,和人合租了一套房。那時候年輕,基本沒想過買房之類的現實生活;那時候的媒體,也還算不錯的工作,能養活自己,不會顛沛流離。

再後來,部門主任突然離職,成了轟動一時的熱點事件。風口浪尖上,我被試試看地找來“負責工作”。“負責”了一年多,估計沒有更合適的人選,我的業績也還不錯,於是,就正式被任命,成為當時業界該領域少有的女主任。

再再後來,基本比較順利,按班就搬地走到現在。要說職業感受,勉強能總結幾點:

選擇你喜歡做的事情,堅持,就有機會;

如果你沒有關係可以依靠,就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幹活兒”的,哪個單位都需要能幹活的人;

簡單地做事做人,儘可能把複雜的事變簡單。

有同事曾經說我:不是二百五,就是城府太深。我其實就是一個二百五,考慮問題比較簡單,用老領導的話說是“有著傻傻的安全感”。一篇稿子壓在領導那裡,遲遲沒回音,別人會揣測為什麼,思忖各種原因,旁敲測擊地打探,我會抓起電話來直接打給領導,問為什麼。可能正是這種簡單,反倒成了事。

至於婚姻嘛,我在那個年代算是晚婚吧,好在30歲之前嫁掉了。選人的標準也簡單:人品不差,好玩。如果現在改標準,依然兩條:靠譜,有趣。這世界,既靠譜又有趣的男人太少,所以,只能把自己變成這樣的人。哈哈~

我是在大街上被人領回家的。有沒有房產,有多少錢,是不是精英,一概不知。就看到一臉陽光燦爛。反正我也能養活自己,大不了離婚唄,有啥好怕?以前沒靠老爸老媽,不也一切如願?靠誰都不如靠自己,哼哼!

至於未來,誰又能說得好呢?當年,一群人成雙成對出去玩,我逗某人,你分析分析看,誰有可能分手?他隨口說了一二三四,沒想到一語成讖,前幾對兒都被說中了,第四對兒是我們,結局不明中。這幾年看到好幾對80後“小朋友”離婚,很感慨地跟某人說:我居然沒跟你離婚,多奇葩啊……

每個生活在北京的人,尤其是女性,都有自己的故事,但那故事一定不像《北京女子圖鑑》那樣,都是依靠男人。這個世界,最可靠的其實是自己,沒有人能陪你幫你一輩子,除了你自己。我承認,靠男人實現夢想也是一種本事,可我缺少這種能力。

多年以前,我在外地,母親唸叨:也不知道娃過得咋樣?父親回她:你娃給個梯子敢摘星星!

其實,我摘不了星星,只記得老爸的名言:就是賣紅薯,也要比人賣得好!


女子兵法

我沒有看劇,但從評論中大致瞭解了劇情,不能說認同不認同,某個人大概只能代表自己,無法整體代表所有的北京職場女性。我就說說我自己吧。

我是2002年年底來的北京,在正義路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屬於掛名律師,沒有任何工資收入。我和一個畫家姐姐合租在通州,距離單位一個小時路程,每天擠公交上班。房子租好後,兜裡只剩下一千元錢,要省吃儉用,煮掛麵拌辣椒麵是家常便飯,處處得算計著花。



後來,經過朋友介紹,我在郊區的某法院附近跟別人合租門店,其實就是一張桌子,然後可以偶爾接待上門諮詢的客戶,那會我記得諮詢費是二三十塊錢每小時,寫個訴狀50元。然後我就索性轉到法院附近的一家小律所,靠著上門的業務能夠維持著基本生活,繼續做著各種雜七雜八的小案子。每天也都非常辛苦但很充實。


二年以後,我開始不滿足於郊區小所的環境和侷限,轉到室內大一些的律師所,還是繼續做廣告和回答法律網站的問題。大所的好處就是專業分工,大家還可以交叉合作。這個期間,我開始選擇專業方向,並積極參加各種行業的學習、培訓,積極參加社區活動和各種公益活動及媒體普法活動,逐漸積累了一些客戶資源,業務也逐漸好起來。


再過三年以後,我又跳槽轉到更大的律師所,做了真正的投資合夥人律師,並加入了是律協的專業委員會,擔任區律協民委會副秘書長。過去的幾年裡,出版了基本法律專業書籍,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媒體活動也多了起來。目前的情況是,每天都很忙,諮詢的很多,案子會篩選,會與團隊律師合作,每天忙得算計著時間。


可以說,我在北京的十幾年,從一無所有到合夥人,全靠自己的堅韌和努力,全憑自己的勤奮和執著,不斷給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不怕吃苦,始終鞭策自己不斷學習和成長,終於有了今天的收穫。


劉輝律師

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裡》說,“假如你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巴黎換成北京,就是大多數姑娘的整個青春。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姑娘看《北京女子圖鑑》會忍不住溼了眼眶。

北京,這座令人傾倒的城市,它是我們的戰場,也是命運的胎記。

1我們這樣的姑娘,註定離開家鄉去闖蕩

如果當初知道,在北京奮鬥得這麼艱難,我還會義無反顧離開家鄉嗎?

跟隨著劇情的節奏,我好像又回顧了一遍我的青春——

四川女孩陳可,家境和學歷一般,她本來可以像多數女孩那樣,早早安定下來,結個差不多的婚,過個差不多的日子。可是,她不甘心。

鏡頭掠過熱鬧的市井,人們悠閒地打牌,聊天,買菜,公交車徐徐穿行,一派熟悉的歲月靜好。

陳可的媽媽託關係給她安排工作,月薪2000多塊,“你不知道多少人打破頭想進來”。

又被安排相親,對方抽菸,抖腳,對她作為四川人卻“不喜歡打牌”表示震驚。

閨蜜結婚,兩家人為份子錢而算計,女孩淡定地挑婚紗,“等我生了兒子,一切還不都是我的。”

這一切令陳可窒息:小城市工作機會有限、反智風氣、狹隘單一的價值觀、錯綜複雜的人際、彼此相互制約的家庭關係……

必須離開的念頭,像一隻小野獸在噬咬著她的靈魂,令她,和千千萬萬的我們,夜不能寐。

我們這樣的姑娘,註定會離開家鄉去闖蕩的。

因為對熟悉的環境、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做不到“理所當然”地接受;

因為對遠方和未知,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用雙腳去丈量,怎麼肯甘心;

因為胸口寫著勇字,心裡住著亂世,野心勃勃的人,自帶天真的勇氣。

陳可終於來到北京,“這座閃光的城市”令她興奮眩暈。可是,也很快被現實狠狠教訓:投了那麼多份簡歷,期待的月薪從6000降到5000,再到不敢提要求。




是的,北京到處充滿奇蹟,這是一座恢弘的巨大的城,總讓人喟嘆皇城泱泱,山河浩蕩。長安街無比寬闊,整個城市高樓林立,高架橋四通八達,地鐵呼嘯而過。

它如此遼闊,如此立體,如此豐盛、包容、自由,它是無數人追夢的熱土。可是,也殘酷而冷漠,勢利而疏離。

沒做好頭破血流的準備,別想在這個城市活下來。

2承認吧,每個女孩都想過靠男人, 也都有過虛榮心

《北京女子圖鑑》最觸動我的,是它的真實:每個年輕女孩,都想過靠男人,也都有虛榮心。

陳可剛到北京時,投靠住在清河的一個男同學。她幫人家洗衣服,分攤水電費,卻在某天晚上遭遇男同學性騷擾。

原來她以為的友情,如此不牢靠。把對方暴打一頓後,倉惶離開。但是又咬咬牙回去,爭取到一個創業公司前臺的工作機會。

一個女孩子,單槍匹馬闖北京有多難?陳可拖著行李住到老鄉佳佳的家裡,沒有想到,多年前就來北京的佳佳,外表看起來時髦又洋氣,卻租住在半地下室,花800塊買一隻假的Gucci,為了一條裙子可以對男人處心積慮撒謊+撒嬌。

陳可借佳佳認識了吳總,被吳總帶著去見識北京的高端飯局,體貼地幫她挑蟹肉,開車門,她的眼睛在一隻漂亮杯子上多停留了幾秒,飯局結束馬上就收到那個杯子作為禮物。

當她心動地以為愛情來臨的時候,吳總往自己襯衫上噴白酒,大方地承認“老婆管得緊”。原來她只是老男人飯局上的一道點心。

陳可換了新工作,也終於交到勢均力敵的男友。可是再次跳槽拿到更高薪水時,男友卻不高興地說“有慾望的女人,讓男人不喜歡”。
他計劃著兩個人回他的家鄉買房結婚生子,帶她吃金錢豹還精打細算做攻略,給她的生日禮物是網購的299塊的仿LV的吊帶睡裙。

陳可主動提出分手,“我愛你,可是我好像更愛我自己。”是的,他的地圖沒有她要的風景。
分手後的陳可立即申請信用卡去買了一隻LV包——是的,站在我這個年紀,早已對名牌包雲淡風輕,可是當我只有20出頭月薪幾千的時候,也是踮著腳尖想拼命夠到我當時買不起的奢侈品。

虛榮心,是我們年輕時必須要穿越的魔障;也正是這份想要最好物質的虛榮,讓我們後來走了更遠。



3後來我們自立為王,感謝野心勃勃的青春時光

劇中有個女高管顧總,是陳可的偶像。

顧總在北京有好幾套房,開好車,拎名牌包,活得又美又自由。她把房子租給陳可住,陳可忍不住問她,“你怎麼賺到這麼多錢的?”

顧總神秘一笑,“我離了兩次婚,拿到不少賠償金。”

後來的陳可,交了一個多金男友,穿一千多塊的bra,背幾萬塊的包。

可是我敢肯定,女孩子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才會明白男人是靠不住的。

想要在北京真正活得好,你必須徹底斷掉依靠男人的念頭,因為你為此付出的時間機會和試錯成本,可能比自己去踏實奮鬥多得多。

就像佳佳說的,“在北京,除了你自己,誰也不知道誰幾斤幾兩。”

人生從來沒有捷徑。你想要的,自己去闖出來,“那雙可以去參加舞會的水晶鞋,既然全城的女孩都在搶穿,那我不如自己掙錢買一雙,或許能到達得更快。”

可是在回望青春的時候,依然想感謝那個曾經野心勃勃的自己,那個跌到谷底依然不服輸的自己,那個哭完之後就會穿上高跟鞋去戰鬥的自己。

PaulGraham在那篇著名的《cities and ambition》裡說:

“最終決定一座城市是否吸引我們的,是它是否滿足我們對生活的雄心。野心高低決定著我們可以多大地忍受環境並追求自我可能性。你要是在一個城市過得很自在,有找到家的感覺,那麼傾聽它在訴說什麼,也許這就是你的志向所在了。”

獻給我始終熱愛的,北京。


律夫人

說起北漂,特別是妹子肯定不是和劇中那樣,可能某些人是吧,但是就普通女孩來說肯定不是的。我認識的一個小姐姐,88年的,去年還沒結婚,今年就不知了,她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北漂女孩。

她來自安徽的小地方,家裡有個殘疾的哥哥,而她媽媽也是蠻多病痛的,她真的是一個人撐起一個家。本科時讀的美術設計,畢業以後在一家廣告公司上班,中途準備換工作的時候,公司給加了工資,現在應該有1萬多快2萬工資了吧。

而我和她認識,是在一次做淘寶達人的時候,那時她做的是淘寶達人,而我做的是愛逛街,因為那時候,她找人寫帖子,而我也剛好也想試試做淘寶達人,於是就和她聊起來。那時她也對我很好,給她寫了100多個款,一個月賺的錢,就和我對半分。因為那時她忙著上班,沒有怎麼更新,不過也算是我佔便宜了。

從她的自我介紹裡,我就知道,她雖然畢業於美術學院,但是夢想是做服裝設計師,但是現在卻在廣告公司上班,可以說她的錢很大一部分都被花在家庭裡,很拼的一個女生。

她白天在廣告公司做設計,晚上就接私單,一個logo800塊,一個戶外廣告設計稿就幾千左右,那時有些固定找她的客戶,一是她設計真的很美,很專業,二是她收費還算合理。一個星期幾乎有幾天需要熬夜。然後除了做設計,有時還做一些簡單的類似淘寶達人的兼職。那時她也賺了一些吧,後來達人不好做了,就還是專職做設計。

看過她的設計,算是比普通的要高級,比較專業,而且自己也花很多時間去做學習和接單,在這點上我很佩服她,但唯一擔心的是她時常熬夜,身體會有問題啊。再後來和她聊天,才知道,她又在北京買了一套房子,才70平方,卻要100多萬,還是很郊區。之前她就跟我說,她以後是要買車買房的。那時就感覺這個女的真的很努力,而且有時還聽說她媽媽住院做手術就要4萬塊,她那次就說一下子就給她了,自己沒什麼錢用了。

但這個姐姐,雖然比我大一歲,但是感覺就像是自己的姐姐,其實有時蠻心疼的,有次交了男朋友,就變得很卑微,因為這個年紀大家都想結婚了吧,但她之前認識一個要出差的男的,聊了快一個月了,那男的若即若離,她還有點眷戀。其實都知道這種男人不靠譜,但是她抱有希望,最後怎麼樣也不知道,就是和我聊的時候很不安定那樣。也不靠男人,這些年就自己踏踏實實的過來了,每個月3000-4000的房貸,然後自己租房子,每天上班運動排行榜都看到要走1萬步左右。

但現在她至少過得很好,雖然一身債,也沒有去靠男人,有時自己也去旅行。有時感覺生在貧窮家庭確實很讓人很無奈。像她這樣的女孩子,其實北京很多,幾乎群像都是這樣的,而不是和劇中那樣,去哪裡都靠男人,要什麼都是靠一時的運氣,和旁人的優待。

其實如果我是她身邊的人,知道她的故事,或許能寫出一部比《北京女子圖鑑》更真實的劇本,這才是真的《北京女子圖鑑》。


行走在小城

當影視劇遇上了北京總會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北京女子圖鑑》自開播以來也是引起大家的廣泛討論,劇中的陳可剛畢業就想著擺脫自己的母親的安排,不顧一切的去自己嚮往的北京,故事才一步步展開;作為一名北漂接下來就講講自己身邊的北京女子的生活狀態吧:

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有著很大的魔力,每到畢業季都會有很多大學畢業生從四面八方湧向這裡,困擾著大家的問題不過是租房、工作、戀愛、戶口等相關問題,劇中的陳可經歷大抵也是如此,但是也有很多不一樣之處:

其一獨立自主、有能力

其二崇尚自由、不依賴

劇中的陳可可以說喜歡依靠男人,分手後的打擊挺大,先是不靠譜的同學再是和有婦之夫搞曖昧,然後就是和富豪於揚談戀愛,滿足自己虛榮心;到關鍵時刻自己買房甚至自己母親的來的時候,男朋友都不願意出現,很可悲只能分手,與陳可分手後不就便直接與富二代結婚。

而現實中我的同學朋友們,遇到合適的也會談戀愛,但是也不會想著依靠男朋友讓自己前行之路走得更容易,很多時候為了工作也是很拼命加班,自己也慢慢工作的如魚得水。

熱鬧繁華的北京自然也不總是失落和痛苦的記憶,劇中的陳可也有自己的小姐妹可以幫助,一起聊天逛街,現實中北京的女性朋友他們或是在互聯網公司、傳媒公司、新聞媒體工作,也是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一起吃火鍋談人生、一起去旅行感受生活的美好與自在。

總的來說,北京是一個值得奮鬥的城市,劇中的陳可剛準備買房就遇到限購,而現在大家也都是要交夠社保或者有北京戶口才可以有買房資格,很多人也都是將青春揮灑在北京,若干年之後也會離開回到自己的家鄉。

電視劇無論怎麼寫實都無法和真實的生活完全一致,《北京女子圖鑑》並不是全部在北京生活工作女子的狀態。


行攝青年

36歲不婚族和40歲單身外企員工擠在一個套一里;

隻身到北京工作,在公司結緣了現在的老公,住在北京的房子裡;

專科生,再專升本後來到北京發展去了央視,再到現在互聯網的商務總監;

這些都是在北京奮鬥的女生的真實故事。

《北京女子圖鑑》我沒看過,但是北京並不是一個只有要“有夢想”才能去的地方,或許只是因為家裡的小地方沒有就業環境?或許是想去充電多學習一些再回到家鄉?又或許是不管有沒有混出名堂都想要紮根在北京的。所以北京並不是電視劇裡演的那麼的物慾橫飛,職場也並不是那麼的槍林彈雨。

只是每個人都在通過自己的努力過著自己想要的日子。

單身的外企員工擠在五環外的月租金不到1000的小房子裡,但每年都要給自己立個flag買個名牌包;

靠自己本事在北京闖出一番事業的商務總監在北京三環買了自己的房子,事業也是風生水起。

(自己拍的)


再來說說北京本地土著女生。

大部分北京本地的女生都是挺可愛的,不會因為你是外地人就高人一等的感覺。但也有“蜜汁自信”的人,儘管衣品很爛,但也必須背名牌包,並且看人第一印象取決於你背的是什麼包。總體來說,北京本地的女生比本地的男生要好相處的多,大部分北京男生感覺自己是爺,只會娶北京女生,嚴重一點的,會有區域歧視,比如男生家是東城區,那麼也只能娶東城區的女生。


在北京工作的時候,沒日沒夜,沒有自己的生活,每一天都是24小時待命,凌晨三點叫你起來處理緊急事情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我覺得,大部分還願意留在北京的人們,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衝勁,並且向上的活潑勁兒很足,似乎不管別人說北京有什麼不好,他們也會認為“我生活在這裡,這裡就是我的家”。


另外,雖然我離開了北京,但我也依然很喜歡她!

祝願每個在北京拼搏的人們都能得到自己所想所願。


棲棲大發


長葉柳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我沒有陳可依從小城市來到北京打拼的那種艱難和無助的經歷,但作為女人,我一直認為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HR老槍

真實的北京女子是什麼樣的?

作為一個父母原籍北京,然後我出生在外地,成年以後又在北京當“北漂”一十八年,可以說是“半截子”北京人的外地人,也許回答這個問題會很中立和客觀,所以不妨略談一二。

直截了當的劃分,真實的北京女子分為兩大陣營,北京土著和外來戶。而每一大分類又有幾種情況,下面就按照兩大分類簡單聊聊吧!

北京土著的真實北京女子;

首先,不論什麼樣的北京土著女子,她們身上都帶感,就是一種帝都人家的優越感,只是根據個人修為和脾氣秉性,所暴露的輕重程度不一而已。

其次,北京土著女人的見識和眼光確實高於一般城市的女人,所以追趕時代潮流的步伐也是快人一步,比如留學熱潮,比如經商熱潮,比如時尚熱潮,總之就是得風氣之先的地域寵兒。

再次,北京土著女人的性格開朗大氣,又不失幽默和睿智,與北京男人好侃的習氣相得益彰,給人容易相處和不矯揉造作的良好感覺。

最後,是人就得分成三六九等,北京土著女人也不例外,優秀的知書達理,頑劣的也真是渾不吝,各色人等兼具,但都帶有個性鮮明的共同特點,那就是絕對的務實和世俗。

外來戶的北京真實女子:(外來戶也是部分北京人對非京籍人員的通用稱謂)

這部分群體的來源和成分就比較複雜了,有學有成就的高知女子,有經商有道的商海女子,有出來掙錢和見世面的打工女子。

學有成就的高知女子,一般都分佈在北京的各類機關和外企之中,她們是外來戶中,最有條件和能力可以融入北京這個城市圈的女子,而北京這個其實建國以來,人員就來自五湖四海的城市,因為這種傳承,也絕對不對歧視這些外來人口的。

經商有道的商海女子,早先得風氣之先掙了錢的,早就在北京買房置業了,甚至她們的後代因為長期生活在北京,口音和行為作派已經於北京人無二了,唯一欠缺的就是那一紙戶口,不過既然家庭條件好,就學和醫療的基本的生活保障也不算什麼大問題,畢竟北京也有那麼多為有錢人服務的學校和醫療機構。

以上兩種外來戶,可以說是在北京已經如魚得水,基本就把自個兒等同於北京人了。


最為糾結和困惑的就是在北京打工的這種女子,文化不能安身,經濟不能立根,真正意義上的“北漂”,而且她們也是佔有外來戶中的絕對基數的廣大人口,她們大多數人臨了還是要回歸故園的,只有極少數的也許能夠在北京創出一片天來。

最後的結語:地域的差別是人類由來已久的問題,對此本人無言以對,謝謝各位閱讀者。


東流西落

幾個露面的北奔女性角色總是有定製金句,可我們不難發現,大膽發言的女性很多,有獨立見解的很少,說到底也就是停留在口號上的奮鬥婊。

先拿心心念念去北京奮鬥的陳可依來說,畢業後待業在家。媽媽幫她找了當地月薪2000元多的稅務局工作,她還推辭嫌棄。沒有工作經歷與技能的她,就連去到北京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厚著臉皮賴著意圖猥褻她的老同學找到的。不僅如此,在前六集就和上司談戀愛,認識現任領導找了新工作…… 編劇是否可以再大聲告訴觀眾,這就是拒絕“差不多人生”的勵志女孩?命運,要靠男人和閨蜜來改變?

女主並不是唯一的雙標角色。陳可依初到北京時,暫時借住在老鄉王佳佳的家裡。沒想到外表光鮮亮麗的佳佳,卻住在信號微弱的高檔小區裡的地下室,連手機都要放在窗邊才能接受信息。 王佳佳雖然說“你別佔著茅坑不拉屎,你得趕緊讓自己優秀起來”,另一方面,卻讓僅見過兩次面的吳總為她買單高價裙子,還理直氣壯地接受奢侈品牌香水和2000多元的日料。當可依輾轉糾結時,她卻當起了人生導師:“這算什麼啊,人家不圖咱們什麼,不就大家在一起開心開心嗎?”


大概只有女主的媽媽是相對清醒獨立的女性,在陳可依去北京前,就給了最實在的提醒,“這個世界,必須靠你自己”。很可惜,在“靠自己”這件事上,女主僅僅在改名字這些小事上做足了表面功夫。

要說這些人代表了真實的北漂,我是拒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