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信仰让人感动!致德格印经院外虔诚的转经者们

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出品

小U说:对于这些把信仰融入生命血液的藏族转经人,我们除了怀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动,感动于他们对信仰的坚持,感动于他们对信仰的虔诚......

在你没有读懂它的时候,你永远不知道有一种力量,可以让平凡的生命在博爱中升华。

“人是需要有信仰的,信仰会让人安宁和坚定。”

摄影、撰文:赵永清

2017年4月11日,大雪,四川德格印经院。

我们本来是想去拍印经院的印刷经书的人文图片的,结果刚刚到大门口停好车,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大雪中藏民络绎不绝来到印经院四周开始转起了寺庙。

德格印经院,它的全名叫“西藏文化宝库德格扎西果芒大法宝库印经院”,也称“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

据藏文《德格世德颂》记载,印经院系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却吉•丹巴泽仁(1689~1750)创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

1729年,在八邦寺大喇嘛司徒•却吉穷乃(1700~1774)的鼓励下,却吉•丹巴泽仁在他52岁时决定修建德格印经院,到他61岁去世时,印经院尚未建成。他死后,他的儿子彭措登巴:索朗贡布和洛珠加措3人继承父志,继续扩建印经院,经16年才告竣工,后经历世土司扩建,终于达到后来的规模。

德格印经院在藏民心中有很高的地位,相当于内地的著名出版社,不过这里出版的都是经书。

在藏区,藏民的大部分时候就是转山转湖转庙宇,几乎随处可见转经的人,因为他们认为转经就相当于念经,是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

为了让这种最好的修德方式得到最充分的运用,藏区各处修有佛塔,置有转经筒,甚至随身随时携带着转经筒,一有闲暇,便转动经筒。

“廓拉”藏语意为转圈,亦称转经,即围绕神山、圣湖或寺院、佛塔绕行的祈祷仪式。

藏族信教群众认为,神山、圣湖养育了他们,而山神、龙神(水神)又护佑着他们,因此对神山圣湖常怀有一种感念之情,认为能绕行这些神圣的地方一周,可得到礼佛敬神的功德,于是他们就不避风险、不知疲倦地转廓拉。

转廓拉有步行和磕长头两种方式。

前者手摇嘛呢经轮,口诵六字真言,身背行装绕转;

后者以等身叩拜,即磕长头绕转,通常绕神山、圣湖一周,需数日或数月。

人们带上干粮和饮水,风餐露宿、含辛茹苦地跋涉和叩拜,用步履和身体等丈量着神圣的土地。

藏民每天都要念经,而且据说如果一生能够念上上百万句的经文的话,死后就能够升入天堂。

可是怎么可能念上百万句的经文呢?

他们想出了自己的办法:把佛经刻在旗子上或经幡上,挂在自己家门口或插在房屋旁边,每一次风吹过旗子或经幡,就代表念了一句经文。

还有一种方法是水念经,将经文刻在经筒上,流水带动经筒转动,每一次水流过,就代表念过一句经文。从中真的是可以感受到藏民族对于佛祖的那种顶礼膜拜。转经院也是这样的道理。

我们在雪中拍摄了2个多小时,为了尊重他们,也是为了不影响他们,一般我们都不开闪光,用长焦远远地拍摄。

在我们的镜头里

大家看到既有身穿传统服饰的老年藏民

有对我们的相机充满好奇的藏族男孩

有的身背红桶好像就要去忙活的人

但更多的是虔诚伏地叩拜的男女……

每个人的脸上、眼神里,充满了安详和宁静。

如般若经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他们的世界就这么大,一个没有尘世繁琐的世界,那是一生的修行!

本期摄影师

赵永清,1963年6月出生,江苏苏州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苏州市吴中区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木渎镇摄协副会长,《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现在木渎镇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工作。

《流光溢彩李公堤》、《诗意江南》等50多幅作品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报》和《大众摄影》杂志举办的各类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奖和发表,《蓝调水乡》、《窗外的园林》、《绸都小满戏》等多幅作品被中国园林博物馆和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禾木之晨》、《集市藏民》等多幅作品获奖并结集出版。

多次前往西藏、川西、云南、新疆等地采风,曾经五去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