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信任的功臣,為明朝立下汗馬功勞,卻被朱棣逼死

建文帝即後位,為了鞏固政治地位決定削藩。在剪除了幾位勢力較弱的藩王后,直指實力較強的燕王朱棣。

由於朱元璋在位時幾乎殺掉了所有開國功臣,等到建文帝派兵攻打朱棣時,竟無將可用。考慮再三之後,建文帝任命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率三十萬大軍征討朱棣,其實只有十三萬。

耿炳文是朱元璋開國功臣之一,但才能遠不及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等人。但朱元璋在晚年非常倚重耿炳文,將已故太子朱標的長女江都郡主(建文帝姐姐)嫁給耿炳文的第三子耿璇。這樁政治婚姻其實是朱元璋為了保護即將即位的皇太孫,故意籠絡耿炳文。

朱元璋為何將“保嫡大任”,交給並不是大將之才的耿炳文呢?

耿炳文是朱元璋的同鄉,朱元璋回鄉募兵時,耿炳文隨父親耿君用入伍。耿君用官至管軍總管,與張士誠作戰戰死,耿炳文承襲父位,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成為朱元璋的謫系。

耿炳文雖作戰勇猛,但幾乎沒有機會獨立統帥大型團戰。明初較大的一些戰役,他都是以副將的身份出現。比如:洪武十四年,隨大將徐達出塞,打敗元朝平章乃兒不花;洪武十九年,隨潁國公征討雲南,平定曲靖蠻;洪武二十一年,隨永昌侯藍玉北征,到達捕魚兒海。

耿炳文雖不是大將之才,但也有很多優點。耿炳文為人謙遜,軍事上特別擅於防守,曾死守長興十年,“以寡御眾,大小數十戰,戰無不勝,士誠迄不得逞”。耿炳文的長期防守,讓張士誠無法前進一步,立下大功,在洪武三年被封為長興侯。

洪武末年,開國功臣盡隕,倖存的只有耿炳文和郭英二人。耿炳文終於有了獨立帶兵的機會。比如:洪武二十五年,平定陝西、徽州妖人之亂;洪武三十年,剿四川賊寇高福興;洪武三一年,鎮守遼東。

由於耿炳文是朱元璋嫡系(忠心耿耿),和朱元璋還有姻親關係,再加上眾開國功臣不是死的死就是被殺,所以朱元璋晚年特別信任他,將“保嫡大任”交於他。

建文帝元年,朱棣在北平起兵,六十五歲的耿炳文披掛上陣。耿璇(耿炳文兒子)建議父親直搗北平,不給朱棣喘息的機會。但耿炳文行動遲緩,大軍到達真定後,將大軍分駐在滹沱河的南北兩岸。

當時時值中秋,防衛鬆懈,朱棣突然來襲,打的耿炳文潰不成軍。建文帝十分失望,將耿炳文召回,派李景隆去應戰。而李景隆根本不會打仗,連戰連敗,以至全軍覆沒。建文帝四年,朱棣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投降,宮中大火四起,建文帝不知所蹤。

朱棣稱帝后,耿炳文遭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彈劾,說他的衣服、器皿上有龍鳳圖案,是大逆不道的行為。耿炳文怕朱棣對自己發難,自殺。他的三個兒子耿璇、耿瓛、耿瑄,也受到牽連被殺。

關於耿炳文最後的結局一直存在爭議。明史專家顧誠在耿炳文的墓誌銘中發現耿炳文死於真定,朝廷痛惜不已,以很高的葬禮安葬了他。其他一些歷史專家或歷史愛好者,也很認可這一說法。

不管耿炳文結局如何,他為明朝所做出的貢獻不應該被遺忘。雖不是大將之才,但他對明朝忠心耿耿,也應當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