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之味》:谁说中国电影没有匠人精神了?!

相比于群星闪耀、备受瞩目的《犬之岛》,五一档前的另一部口碑尚佳的作品

《米花之味》,就显得有些寂寞了。但小猩可以说,在一众反映乡村生活的现实题材影片上,《米花之味》绝对可以说是其中的一股清流,在沉重题材下却感受到了丝丝甘甜,饶有余香。

下面先来感受一番海报“清流”:

花丛中、田野下、溶洞里,明亮的色调搭乡村中美丽的景点,文艺清新之味扑面而来~

除此以外,电影的幕后制作班底也不容小觑:

导演鹏飞出身于京剧世家,旅法学习电影八年,与导演蔡明亮、洪尚秀均有有过合作,其处女作《地下香》在2014年一经推出,就入围了“威尼斯日”竞赛,并一举囊括了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欧洲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影片”,和芝加哥电影节“新锐导演竞赛单元”的最高奖项——“金雨果奖”,鹏飞也成为了获得这两大奖项的第一位华人导演。

导演鹏飞

《米花之味》是鹏飞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同样享有高荣誉:获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特别提及”,第1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国新生代单元中,被评选为最受欢迎影片。

其他幕后班底,如蔡明亮御用摄影廖本榕,与岩井俊二和北野武有过多次合作的配乐

铃木庆一,《花样年华》的世界级录音师杜笃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导演杨德昌的御用剪辑师陈博文,有金马奖、金像奖加冕的造型指导王佳慧等,都是顶级阵容配置。

但是抛开这一切,单从影片本身来说,《米花之味》也有很多值得看的理由。

1

归来的母亲,留守的女儿

鹏飞的第一部电影《地下香》,把镜头聚焦在了大城市地下室的外来务工青年,这一次,《米花之味》则把镜头转向了中缅边境的云南傣族村寨,返乡单亲妈妈和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冲突。

故事内容很简单,单亲妈妈叶喃(英泽 饰)辞工返乡,一方面和女儿喃杭在一件件生活琐事上斗智斗勇,一方面又对传统村落里新旧观念、文化的冲突显得局促。整体情节叙述没有过激的大起大落,没有过分的煽情,更没有过分的苦大仇深。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细水长流。

妈妈叶喃

如母女相处的第一场戏,导演就刻画得相当生动而真实。

回家的第一天晚上,久未见女儿的叶喃试图与喃杭来一场睡前谈心,叶喃热情而又充满期待地带起了一个个话题,但是女儿总把自己裹在被子里,甚至连看都不情愿看一下,生疏、排斥,溢于言表,最后还来一句“还是听声音的好”,让人心酸不已。

小孩毕竟是小孩,喃杭还是掩盖不住天性,半夜偷偷起来吃妈妈从城里带回来的零食,在背后看穿一切的叶喃自然是欣喜不已。

但是,叶喃第二天起床看到桌子上零食、垃圾散乱一片,气不打一处来,责备自己的父亲没有好好管教喃杭。

这一连串的镜头,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留守儿童对父母亲的疏离与排斥,但又绝非只有苦情的一面,他们与其他儿童一样保有童真,贪吃贪玩、淘气顽皮。而叶喃与喃杭一进一退的互动,又正是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的缩影。

女儿喃杭

孩子闯祸,母亲补救。故事就在这样一件件小事中铺开,没有营造大事件,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张力,母女间的感情就在一次次观察、试探、斗争、磨合中慢慢加深。

喃杭听到别人说自己妈妈的坏话而偷钱报复,妈妈气到打算离家出走,女儿却在教学楼上,眼眶湿润,远远目送母亲的离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女儿对母亲疏离中带着不舍,内敛而羞涩的感情。

而母亲对女儿的感情变化也体现得很巧妙。片头,叶喃回家路上遇到一个卖鸡蛋的小女孩,她看小女孩的眼神是愉悦和喜爱的,但当叶喃第二次遇见这个还在卖鸡蛋的小女孩,在重新回城里工作的途中时,叶喃却忍不住一下子哭出来了,担忧女儿的未来发展,自责没有教育好女儿。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后,关于母女二人的隔阂如何消解,导演让她们在与世隔绝的钟乳洞里翩翩起舞,无须过多的语言叙述,安宁祥和的氛围足以饱含深意,这样的铺排就如同画龙点睛一般出彩。

2

还原最本真的生活

影片的另一条主线,是描绘傣族村寨的生活,现代与传统、先进与守旧的碰撞、交融在幽默俏皮的画面中体现,与此同时,也打破了落后农村生活的刻板印象,真实还原了当地风土人情与生活现状。

如,男人们聚在小饭馆里喝酒聊天,讨论借着兴建机场的契机,如何开发旅游项目赚钱;寺庙里有wifi,孩子们就聚在门口蹭wifi玩手机游戏;村里的新人穿着西式婚纱对唱山歌、拜佛祖;钟乳洞景点中遗漏了易拉罐的垃圾…… 这些都是现代与传统逐渐融合的体现,有好的、有坏的。

但同时,村里仍保留着部分传统的陋习,如孩子得了重病,不去求医而是去请山神;喃杭偷东西,老人们认为这是中邪的表现;甚至天空有飞机飞过,村里面的人都会带着好奇的眼神仰望。

细致、传神地展现出中国现代乡村生活的风貌。

在这里,小猩就不得不赞叹下剧组的匠人精神了。

影片拍摄之前,导演鹏飞去到了云南沧源,和当地人同吃同住生活了一年,与他们一起过泼水节、闭门节、开门节,参加婚礼,搬新房。白天做家访,晚上和孩子们一起在寺庙里蹭wifi,买点吃的大家聊天,走家串巷积累着故事。可以说,影片的故事90%取材真实生活。

而女主角兼编剧之一的英泽,也在沧源生活了半年,学舞蹈学语言,融入女孩子们的群体,和她们一起干活,慢慢也染出了一身本土味。除此以外,影片中其余主要的小演员均由当地毫无表演经验的孩子完成。

从故事到演员,都历尽真实而质朴,仅此客观地把本真的生活通过镜头描绘出来。

3

生活之味,米花之味

最后要说的,莫过于影片最大的特色——明亮轻快的色调。

宽广明亮的影片画面

留守儿童、封建迷信、生离死别…… 这些元素无一不是深沉的话题,但导演却试图打破窠臼,以略带诙谐的手法讲述一个有温度的故事。

如影片中清楚提到“留守儿童”话题的两个场景,第一个是慈善机构给学校里的留守儿童送爱心,孩子们在解释为什么收到礼物时,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情绪,反而是嗑着瓜子说“因为我们是留守儿童”,随后大伙儿还带劲地唱起了歌儿。

喃杭的好朋友患病将死,好友天真稚气地抱怨道“以前我都生小病,他们都不管我,现在我生个大病,我看他们咋个办。”身旁的喃杭为她变个魔术,摆弄着一张被子,但是镜头一转,却是好友的爸妈突然出现,而喃杭就趴在了一旁的床上捂头。

喃杭与好友喃湘露在田野间嬉戏玩耍

沉重的氛围下,却处处显露出小幽默,没有过于严肃的批判与控诉,而是以恰到好处的力度表达情绪,让人感到舒心、舒服之余,也带来一些思考。

真实的生活也是如此,罕有高潮迭起,更多的是细水长流,生活的滋味也并非一味的苦涩,而是酸甜苦辣糅合一起,最后出来的味道,就如同米花的味道一般,清脆、微甜。

影片中母女二人合力炸米花

如同导演鹏飞所说的,“米花是清脆,微微带有一点甜的,每个人吃米花都是不同的味道,这种你吃完独有的味道,就是米花之味,就像这部电影,它包含了很多东西,你所感受到的就是这部电影要传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