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亨植:朝鮮貴族後代到抗聯軍長

許亨植,原名許克,又名李熙山。朝鮮族。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和抗聯第3路軍領導人。

“潛伏”在哈爾濱的地下戰士

許亨植1909年生於朝鮮慶尚北道善山郡貴族家庭。因其父參加朝鮮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義兵運動”失敗,1913年被迫舉家流亡中國東北,後遷居遼寧開原。

1929年,許亨植一家遷到哈爾濱附近的賓縣。中共北滿特委最早在這裡活動,並且建立了農民同盟、青年同盟、婦女會等群眾組織,開展反帝反封鬥爭。許亨植受到薰陶,也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為了完成黨的秘密工作任務,他不辭辛苦,長途跋涉,來往於哈爾濱與阿城、珠河(今尚志縣),湯原之間,經過鬥爭鍛鍊,他很快成為黨的可靠幹部,並於1930年初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中共北滿特委在哈爾濱舉行一次大型的示威遊行,許亨植在遊行中表現突出,他不僅高呼口號,將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號召群眾起來反日的傳單,還散發散發到圍觀的群眾中去。在日本駐哈爾濱領事館門前,他們示威抗議,用石頭砸碎領事館門窗玻璃。後來反動軍警進行鎮壓,許亨植被捕入獄。

轉戰白山黑水的百戰名將

“九•一八”事變後,許亨植經組織營救出獄,到賓縣、珠河等地發動群眾,領導反日鬥爭。1934年6月後任東北反日遊擊隊哈東支隊政治指導員、第1大隊大隊長,率部參加創建珠河抗日遊擊區。1935年1月起先後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團長、團政治部主任、第3師政治部主任。曾在哈爾濱東部地區指揮高力營子、拉拉屯、五道崗、十八層甸子等戰鬥。1936年9月被選為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委員,調任抗聯第3軍第1師政治部主任,率部參加了1936年冬季反“討伐”作戰,遠征至鐵力地區。1937年6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政治部主任,率部在勃利、方正、依蘭一帶開展抗日遊擊戰。1938年秋調任第3軍新編第3師師長。

1939年,中共北滿省委決定把三、六、九、十一軍統一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並將北滿抗聯部隊編成三、六、九、十二支隊,李兆麟任總指揮,許亨植擔任三路軍總參謀長,兼任十二支隊政委。7月,他與支隊長戴鴻濱在十二支隊選拔出五六十名戰士,組成了一支精幹的小部隊,去落實中共北滿省委關於開闢龍南地區的戰略佈署。他們從慶安山裡出發,首先突破敵人的包圍圈,晝宿夜行,在青紗帳的掩護下,向三肇(肇東縣、肇源縣、肇州縣)平原疾進。在梨樹園子和綏化永安鎮曹家屯與敵人進行了兩次小規模的接觸,然後於8月30日渡過呼蘭河,進入蘭西縣境內。旋即急行軍,穿越中東鐵路,跨過甜草崗,在9月初到達州縣境內,紮營在肇東縣李道德屯。由於日軍反覆“清剿”、“討伐”,這裡的群眾生活艱苦。許亨植決定,打一個漂亮仗,解決一點群眾困難,振奮一下群眾情緒。9月11日夜,他率隊悄悄地摸進了豐樂鎮,神不知鬼不覺地繳了警察局的槍械,活捉了偽鎮長,打開了銀行、倉庫,給群眾發放了物資。部隊還補充了槍支、彈藥、糧草。

血灑黑土忠魂永存

1941年秋,日本侵略者已增兵近百萬人之多,東北抗日聯軍到了極其艱苦的階段。為了適應新的鬥爭環境,許亨植把支隊編成3個分隊,並親自率領戰士們深入群眾,秘密開展群眾工作。經過一年的努力,3個小分隊分別在自己活動的地區發展了一批黨員和抗日救國會員,建立了一些抗日救國會組織,積蓄了新的抗日力量。

1942年7月下旬,許亨植帶著警衛員陳雲祥,到小分隊去檢查工作。他們到了巴彥、木蘭、東興地區,看到小分隊面對頻繁的“討伐”,仍堅持在頭道河子、二道河子等山邊炭窯發動群眾,秘密建立抗日組織,發展了近百名會員,非常滿意。許亨植充分肯定了小分隊的成績,又對今後的工作做了指示,於8月2日離開小分隊。他們避開搜山的敵人,穿山林,越荒谷,深夜露宿在邵淩河河套。3日凌晨,燒飯的炊煙還沒散盡,正在搜山的偽警察隊包圍上來。許亨植迅速帶警衛員突圍。在敵眾我寡的不利情況下,他沉著地與敵人激戰兩個小時,直到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