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噱浚
1.社會就是有不同性格、習慣、脾氣的個體組成,你不可能改變別人就學會理解和接受吧。就是雙胞胎也不一樣,我又何苦看不慣呢?
2.當你受到別人傷害時,如果無休止互懟,只會受到更多的傷害。因此千萬不要把別人的錯誤來重複折磨自己,吃一篇虧已足夠。
3.世上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公平,就當作吃虧就是便宜吧!難道生活和工作中自己從來沒占上過便宜嗎?
4.當自已的看法看法和別人不一致時,先要換位想下他的看法有沒有道理,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想和做。
5.當雙方分歧特別大時(無論家庭和單位)你儘量別急於表達自已的想法,多做觀眾,少做演員和對方唱對臺戲。思路理清了你可以做“導演”使事態向好的方面發展。
6.當遇到不能擺脫的煩腦時,最好的辦法是走出家門,找可信賴的朋友去傾訴、發洩、這樣會大大減輕你的煩腦和不悅。
7.當你工作中覺得使你窒息 的壓力和困難時,先冷靜下來,先找主要矛盾突破口、先易後難,要理解壓力是你成長、成熟必須付出的代價,即可以成為你的動力、也可能會壓跨你,沒有第三條路可選擇。跳避只會使未來的路越來越狹窄。
8.只有適應環境(不是什麼都看不慣)才能溶入環境,找到自我才會愉快,通過自身的努力等待機會。永遠不能溶入環境、始終遊離在外的人不會開心的。
9.如果對於身體疾病或健康產生不必要的擔憂和恐懼,我送你二句話;東痛、西痛那不是病,痛的時間越久越安全。症狀特多但始終查不出來的病往往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的問題,你應該找心理醫生了。
10.當你遭遇到無法堅持的痛苦時應該相信一句話:過了今天明天一定會來臨,只要人不死沒有長不好的傷疤!抑鬱不是“病”,只是需要補充大腦中維持情緒的神經介質,補充上去了和正常人完全一樣。幾十年的工作完全印證了這點。
最後送抑鬱患者四樂主義:知足者才能常樂(不和比你好的人去比,比更差的人你會滿足) 。自得其樂(開心和不開心都是自找的)。助人為樂(多邦助需要你邦助的人,你的心靈會有昇華感)。最後一句也是最有效又最難做到了的——苦中作樂,多一份阿Q精神,就會少一份抑鬱!
2018.6.14
又一個門外漢
理解與陪伴對於他們是最好的開導。
特殊說教,特殊對待。
只會讓他們內心的壓力更大。
對於抑鬱症患者,要去學會理解和包容,
不要去指責、說教,
更不要對其發火,
這隻會使他們的病情加重。
讓他們始終處於一個優良舒適的環境,
避免任何刺激性語言和事件,
是對他們最好的保護。
抑鬱症患者的內心是極其脆弱的。
所以,在理解同時,
也應當給予適當的照顧、關懷和陪伴,
這也是十分重要的。
建議平時多陪他們聊聊天,
說說知心話,
使之能夠敞開心扉,
並且,逐漸打破心理屏障,
勇敢地去接納別人。
雖說理解和陪伴並不能使抑鬱症患者的病情
一下子就可以得到康復,但至少可以在溫暖
中慢慢得到緩解。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這非常重要,
也是非常有利。
朵花花心理
我自己曾經是一名抑鬱症患者,現在走出了抑鬱的困擾,成了一名心理諮詢師,分享一些個人的經驗吧。
首先,提這個問題的朋友,一定是懷著對抑鬱症患者的關懷,才會問這個問題,但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分享的是,抑鬱症患者需不需要被開導。
依我的經驗,開導對抑鬱症患者的作用幾乎沒有,換句話說,抑鬱症患者不需要被開導。
為什麼呢?
一是因為道理誰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誰不是學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人生呢?開導還停留在道理層面,抑鬱症患者自然也懂道理,但懂道理不耽誤他抑鬱,所以說再給他講些道理並沒有用。
二是因為抑鬱患者一個典型的特點就是會陷入自己的思維認知因此感到心情陰暗,這是人性的一種規律,在佛教叫執,也是認知行為心理流派ABC中的B,既固有認知。在抑鬱發作時,抑鬱症患者會有無力感,更難以對認知進行替換,所以開導作用不大。
對抑鬱症患者首先是無條件的接納與陪伴,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說,每個人都有向上的力量,每個人都可以憑藉這股力量療愈自身。所以,一開始給予接納和陪伴,當給抑鬱症患者提供一個安全放鬆的環境,他自己的那股力量會起作用。
有興趣可以關注我,有詳細的有關抑鬱症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