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子弟与中国电影二十年

随时占据娱乐版头条,一言不合就开火的冯小刚,人送外号“冯大炮”,最近却难得地在风口浪尖上保持了缄默。

而以他、王朔、叶京等人为代表的“京圈大院子弟”近日由于叶京新片《成长在明天》立项,再度被人们提及,传说“大院子弟撑起了娱乐圈半壁江山”。

京圈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对中国电影有什么影响?本次我们将加以探讨。不同于晋江高干小说里的纸醉金迷,真实的大院要复杂得多。

长在红旗下的一批人:崇高到反崇高

在北京话里,有两个对比明显的词汇,用以形容北京土著:“胡同串子”“大院子弟”。顾名思义,前者指的是在胡同里长大的普通家庭孩子,后者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部队国家机关大院里长大的干部家庭孩子,不仅是个抽象概念,也是个真实存在的地理概念:以天安门为中心向西,依次存在空军大院、海军大院、装甲兵、通讯兵等等,门口有警卫,周围拉着铁丝网。

整个环境,犹如与世隔绝的大观园,塑造着他们大多倾心艺术,理想主义的热血单纯:电影大院子弟陈凯歌曾写道:“他们大多为父辈的业绩感到骄傲,以天生的革命者自居,自以为血统高贵,思想纯洁,堪当国家大任,热烈地向往辉煌的业绩。”

同时由于院里精英遗老众多,知识氛围浓郁,管制宽松,家庭有意识的培养,这批50后、60后能够接触到的精神文化和物质都比平民阶层要多得多。

不少研究者认为大院是中国摇滚乐的发源地,摇滚教父崔健出身于此。了解了这些,再去看崔健的摇滚电影《蓝色骨头》,会有更深的感悟。国内最早听披头士乐队的是林彪儿子林立果,他曾说如果有机会掌握大权,一定要让全国人民听摇滚乐而不是样板戏。

在“批判”的名义下,他们观看了大量国外禁书禁片。此外他们对政治高度热情和熟悉,青少年时期经历了文革,成年时期面临社会巨变后的幻灭,都使得他们以后的作品被打上了相似的烙印:讴歌红色浪漫,迷恋暴力“混不吝”的痞子气息,自大优越感,贫嘴油嘴滑舌等等。

这些名字在电影文化圈可谓如雷贯耳:出自空军大院的马未都、张伟平,出自军委训练总监部大院的王朔、叶京,出自解放军总后勤部的陈红、郑晓龙,出自解放军八一制片厂的叶挺孙子叶大鹰,出自空军文工团的崔健,父亲是抗美援朝军干部的姜文,出自训总大院的王中军、王中磊,同样出自大院的葛优、海岩、阿城。

他们用调侃反叛消解崇高,痞子文化席卷全国,时至今日仍有拥趸,并塑造了北京人在全国人民心中的顽主形象。小青年都模仿王朔人物说话“我是流氓我怕谁”“跟着感觉走”“无知者无畏”。大概只有贫嘴抖机灵,才能掩盖时代巨变带来的空虚落差吧。

情怀与恩怨:半个娱乐圈,半部影视史

谈到冯小刚,总是离不开王朔,以及他们之间的恩怨纠葛。关于自己昔日的哥们儿冯小刚,王朔有过如下评价:“他有什么好事儿从不落下。”“冯小刚同志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名流圈。”

文化人争吵,离不开用电影干架。他们的恩怨史就是半个娱乐圈,半部影视史。《甲方乙方》中偷鸡吃的“尤老板”、王朔发小叶京拍了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其中高洋高磊以王中军王中磊为原型,发掘了文章、白百合,其中有一个黑冯的角色就是以冯小刚为原型的,起名冯裤子,这个绰号也因而广为人知。05年06年的媒体采访中,两兄弟对冯小刚公开发泄了很多怨气。

据《人物周刊》所说,他俩之间的杯葛起源于97年时,全国掀起了反对王朔灰色人生观的打压活动,他自己远走美国躲避,对冯说:“咱俩分开吧,你有机会活,不要一块死。”《我是你爸爸》被禁播,《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最终没放王朔名字,顺利上映票房大卖。冯给了王朔5万块稿费,王朔直接扔了回去。还有几件类似这样的事儿觉得冯耍心眼,王朔自己也厌倦了影视圈,专心写小说,最终俩人到了决裂的地步。冯小刚为此哭过好几次。

看完《一声叹息》时,王朔对叶京说:“中国电影所有的缺点都被这个电影吸收了。”

两人断交十年后和好,跟《非诚勿扰》有关。片中葛优饰演的秦奋是冯导自己的写照:“钱对现在的我来说不算事儿,就是缺朋友,最好的那几个都各奔东西了,有时真想你们,保重。”冯小刚心脏出了问题,找他们叙旧,几人重拾情谊。冯小刚是王朔女儿婚礼的司仪,在王朔没出场的情况下撑全场。叶京的电影他也一直站台挂名帮拉投资。在冯小刚微博里搜“王朔”有多条记录,其中最近的一条是13年的,为骂声如潮的《私人订制》站队。“《私人订制》最后的道歉和王朔没有关系,是我内心对这个世界仅存的一点敬畏。观众热衷爆米花喜剧我理解,但我无心伺候。”

2016年,叶京《记得年少那首歌》上映,“京城铁三角”王、冯、叶再次重聚在一张海报上,此时三人均已年过半百,让人看来百感交集。

渡尽余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围绕着这群人形成了“京圈”,与冯交好、有合作关系的刘震云、张涵予、陈道明等都算。王朔前女友徐静蕾是在京圈中成长起来的,直至自己成为独立导演。前阵子闹得很大的冯小刚家宴,苗苗跳舞事件几个当事人正是京圈轴心。

另一个不得不提及的是姜文。他的作品男性荷尔蒙气质突出,实则是红色年代赋予他的狂热。《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中都充斥着青春狂躁气质,革命美学,个人情怀。马小军就是导演自己的化身,提着板砖骑着车在溜冰场晃悠。定档7月13日的暑期档新片《邪不压正》主打民国武侠,不禁让人期待又一场血脉贲张的厮杀。

这类京派影视作品,可以统称为大院电影,其中不乏影响中国影视进程的重要作品,也是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最后的大院子弟和大院电影

八九十年代,大院子弟引领了整个中国电影乃至摇滚文化的方向,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原因。六七十年代,普通人因接触外国影视音乐书籍就会身陷牢狱之灾,而干部子女因身份特殊得以安然无恙地大量观看禁书禁片,从而奠定了他们的艺术审美追求。

当时“出国”对一般人来说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94年,王中军就带着在美国留学打工攒下的十万美元回国创业,这成为了他的第一桶金。无论是见识、人脉、资本、审美,他们都是高于普通民众的。

而时至今日,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飞速发展,民众眼界审美的提高,大院子弟不再有能力包揽影视市场,一味沉浸在昔日荣光中也对制作出口碑佳作毫无帮助。叶京依旧在执著地在每一部作品中表现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冯小刚成了京派文化中名气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从《一九四二》到《私人订制》,离开了王朔的冯小刚显得有些尴尬,而他口碑较好的作品包括《一地鸡毛》《芳华》大都是作家成熟作品改编的。

很多导演一辈子都在拍同一个主题,这种被缅怀的情怀,只是少部分人的情怀,如果一味停留在符号层面,难以成为更有普世价值的作品。大院文化正在一点点消失,不禁好奇,根植于大院文化之上的大院电影会最终消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