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晓力:在这傲慢的时代,我们用碎片化的影像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

现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数字影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纪录片研究院研究员,深圳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纪录片专业委员会主任,深圳新闻人才基金理事会理事。

被聘为第七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评委;多次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聘为终评委;金鹏奖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大赛历任专项评委;特约主持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导演TEF大会;曾受邀担任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电影节评委。

同时,申晓力老师也特别担任二更学院导师顾问。

申晓力老师在二更学院授课

代表作《家在向海》、《远离的愿望》、《鸟人》、《风帆起珠江》

主要著作

《电视节目创意论》

《申晓力诗选》

《都市杂识》

领导我们影像叙事的核心力量

前段时间正是高考发榜,考生忙着填写志愿的当口,在我所居住的深圳侨香村,36层上上下下的楼道电梯上,经常能碰见邻家孩子,有几位今年参加高考的高中生,看他们低头摆弄手机偶或抬头的眼神,能轻易捕捉到些许茫然与忐忑………

这让我想起三十多年前我的高考。

那年我十七岁,虽然对未来并没有什么特别清晰远大的目标,却觉得两样东西非常神奇:一个是飞机在天上飞,二是电视在空中传播图像。几乎是直觉帮助我把第一志愿选择了北京广播学院,由此成为我从事专业学习与一生工作的起点。

我是一个非常相信直觉的人,就像我相信电视纪录片首先也是直觉的艺术,正是依靠直觉,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电视编导,在纪录片领域里工作了30多年,亲历并见证了中国纪录片这些年来的发展和变化。

但是直觉只是帮助我们建立认知的起点,要想拍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又离不开对逻辑路径的依赖,就像如果让我们相信一个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积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记录者和他的作品需要双重的发现和自我证明,就如同我们写作文一样简单,总要通过什么去表达什么,我发现的东西让我明白,我所要寻找的是什么。

我非常喜欢自然与人文类纪录片。

我毕业没有多久就选择奔赴长江源头拍摄纪录片《高原潮》,经过几个月的身体强化训练,在青海、西藏进行长达半年之久的高强度拍摄工作,其中经历雪灾牦牛群走失的绝望,三四天饥寒交迫的煎熬……

在拍摄《家在向海》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导演孙增田借给了我一台包莱克斯电影摄影机,我揣着它提着几万尺胶片就一头扎进科尔沁草原东部的沼泽湿地里。

后来在向海拍《鸟人》时,我被一场大雨浇了个透,由此还生过一场大病。在长春住院的时候,又不小心被杀菌的灯光把眼睛给打盲,睁不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央视哥们儿陈晓卿到东北出差,听说我住院特意从另一座城市赶来长春,记得那天他手捧一大把鲜花跑来病房看我,我坐在病床上两眼一摸黑,只能闻到花香和听他不住嘴的憨笑……多年后一次在广州开会,提起这一茬,眼晴像长记性似的抽搐了两下,那天晚上我们一夜大酒直到东方既白!

此后我又拍摄了《远离的愿望》等一批人与自然题材的纪录片,这几部作品分别在意大利、挪威和匈牙利获得了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大奖。

我在羊群和篝火之间交到了很多朋友,最过瘾的事儿莫过于听老人们讲故事,比如说“兔子蹬鹰”,其实以兔子的体量是无法和鹰较量的,更不用说躺在地上用脚蹬鹰那样的情景了,真实情况是兔子远离洞口觅食时,发现自己被鹰盯上无法逃离,它本能地把身体伸展开来,最大限度的压伏在一片蒲柳之上,待鹰挟风俯冲的一刹那,兔子突然收缩身体,蒲柳带着弹性扫向鹰,鹰惊骇中躲闪开去,这时兔子趁机夺命而逃………

那时懂得一个道理,成功至少有两种,一种叫成功猎取,一种叫成功逃脱。

有一件事记忆犹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家在向海》获奖消息之后,时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评论部主任孙玉胜,以老乡和朋友的名义给我发了一封贺电,那封电报因为多次搬家整丢了,现在吹牛皮也找不出证据了。

此后像我拍摄的鸟儿一样,1998年我们全家迁徙到了南方的城市——深圳。

到深圳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创建了深圳电视台纪录片创作室,并由我担任了制片人,从此开始了城市纪录片创作的生涯。

也是在这个节点上,很荣幸与时任海外中心主任的禹成明共事,许多选题和许多点子都是在酒桌上诞生的,应该说从禹成明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当然也包括买盗版碟整投影,还有“谁也不服只服墙”的那些美好时光。

对于城市类的纪录片,我们的基本定位是都市想象和民间记忆。深圳呢,是一座移民的城市,相对来说人与人之间是属于一种疏离的关系。和内地的熟人社会有很大的不同,移民城市一个最大的命题就是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远离母体文化的乡愁,重构移民城市生活,这种文化自觉成为我们纪录片叙事的基本主题,毕竟移民城市是由无根之人组成的。

以此为出发点,我们拍摄了系列纪录片《我们与深圳》以及《四海一脉深圳人》等系列作品,以此为基础,我们还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以深圳为主题的全国规模的大型易地采访活动。

此后,因为资源重新配置的需要,我先后担任了频道总监等职,但我和我的伙伴始终没有放弃对纪录片专业理想的追求,其实主要是除了这也不会干别的。

这期间我陆续拍摄了一批不同题材的纪录片作品,其中包括在担任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高清频道总监期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数字高清电视片《深圳24小时》,获得日本索尼公司的认证,并获得了富士高清镜头荣誉奖

《解放中国》百集系列节目之《解放深圳》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特等奖并在人民大会堂颁奖,作品被国防大学、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推出的系列片《风帆起珠江》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中国纪录片最高奖——星光奖纪录片大奖,该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广大关注度,全国各大媒体网站纷纷报道

面对粗鄙与傲慢的时代,我们用碎片化的视觉,传达着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关切。不是让人们去热爱二更,而是通过二更去更加热爱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