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时分,一群还没回家的人在常州这个地方干什么?

最近的常州,

夏天的气息越来越浓。

只有到了天黑,

温度才慢慢的降下来。

夜深时分,常州的温度也能让人打个冷颤。

夜晚十一点,

并不是所有人都已经躺在了床上,

还有很多的人,

在这个城市里行走着,奔波着……

我们放弃从前“十一点上床玩手机再睡觉”的夜生活,

走进了常州十一点之后的火车站,

来看看这个城市里迎来送往的地方。

在麦当劳:

一杯冰可乐的等候

晚上10点半,我们来到常州站南广场的麦当劳,即使是夜晚,这里的冷气依旧开的很足。

周二的麦当劳显得有点冷清。零散的客人坐在里面,有的趴在桌上睡觉,有的就默默低头玩着手机,少有的交谈声让这个空间显得更加清冷。

小游同一对来自阜阳的小情侣攀谈起来。他们告诉小游,自己是来常州玩的,晚上12点的火车回老家,要坐8个半小时的硬座才能到老家。

这次是专程请假来的常州,被问到对常州的印象时,男孩爽朗的笑了,“嬉戏谷还是不错的,这次我们去了嬉戏谷。”

88年的周先生一个人戴着耳机坐在麦当劳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一杯冰可乐。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常州的他,已经在常州呆了8年。今晚的周先生要赶23点30分的火车回老家。

谈起这个他生活了8年的城市,周先生打开了话匣子。“常州的BRT建设的很好啊!出门非常方便,啊对了,地铁也快好了,就更方便啦!”

麦当劳的送餐师傅蜷缩在柜台边的小单间里,他以“没时间”谢绝了我们的采访,大红色的工作服像是这家麦当劳里最鲜亮的颜色,在这个深夜里也给了我们一丝安慰。

曾经在我们的眼里,麦当劳意味着甜筒第二个半价,意味着花里胡哨的各类玩具,意味着不断推出的新品种,但在火车站人的眼里,这里是可以遮风避雨的港湾,这里是安全地,这里是“家”的一种。

大娘水饺:

来往间的匆匆忙忙

一进入大娘水饺,最先注意到的就是穿着橙色骑手服的外卖小哥,小哥一会儿低头捯饬手机,一会儿伸着脖子朝柜台里头张望,他大概是此刻最忙碌的人了吧。

打扫的阿姨来回走动,把上一个食客吃剩下来的食物放进垃圾桶,再擦干净桌上的残留物,弯腰低头起身…阿姨用最基础的工作,还给每个在这里逗留的旅人最初的心安。

我们没有在店里多做采访,一个是时间晚了,二是不想打扰大家的休息,离开时,小游和摄影师拍下了这张照片,愿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深夜找到你的“庇护所”。

除开麦当劳和大娘水饺这样的“大品牌”,火车站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吃食店,平民的价格,简单的食物,却能让你在深夜里喝上一碗热汤,能有人在这样寂寞的夜里陪你说说话…

站前广场:

为了回家的奔波

23:10,小游跟随摄影师来到站前广场。天空中断断续续的飘着小雨,广场上来往的人却依旧不少。

因为地铁围挡的缘故,南广场站前广场的空间缩小了不少。来自安徽宿州的男青年坐在建筑板材上,手边放了一大包用塑料袋装着的“行李”。交谈间,男孩时而的普通话时而的家乡话夹杂在一起,市井味十足。

陆陆续续有人从检票口进站,“滴滴”的验票声成为这个夜晚最常听见的声音。广场上孩子偶尔的嬉笑声和大人们低沉的交谈声,成为这个深夜的一道风景。

小游在广场上还遇到了这样一位妈妈:她带着自己的孩子和妈妈等亲戚,一行6人要从常州坐今晚的火车回老家。已经在常州安家落户的他们经营着自己的小店,“生意?生意还行吧。”女子对着镜头腼腆的笑了。

告别这家人,我们继续往取票大厅走去。这里灯火通明,小游刚跨进来时甚至有点不适应。取票窗口偶尔有一两个人来取票,窗口的工作人员却依旧精神集中,让人非常感动。

--“姑娘,来碗馄饨吗,我的馄饨很好吃的!”

南广场的一个角落里,摆摊阿姨的叫卖声吸引了我们。阿姨告诉我们,她每天晚上9点到12点都会在这里摆摊,来这里吃小馄饨的旅人最多。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馄饨下肚,这个凉薄的夜也开始有了温度。

夜深之后:

我们、你们、他们还在

采访的最后,我们来到火车站旁的这家超市。店主齐先生是常州本地人,这家超市一般营业到晚上11点半就会关门。“你问我为什么不通宵啊?年纪在这里了,(精力)跟不上啊…还有12点之后基本就没什么生意了,所以就早点回家休息咯”

采访间隙,偶尔会有一两个人进超市买东西,齐师傅经营着的这家小超市,给来过这里的每一个旅人,都留下了最亮的灯。

晚上1:24,我们完成了今天的采编。

可能此刻你已经呼呼大睡,

小游也有点困得睁不开眼。

可是看看周围,依旧还有人在走动。

火车站,

这个见证了多少归去来的地方,

也见证了多少人的别样心安。

我们感恩,

还有这些店家、这些地方、这些人

在这个夜晚温暖着我们的心。

火车站的夜更深了……

所有图片均出自特约摄影师葛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