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中亞的西遼帝國

遼朝從11世紀中期開始衰落,統治集團內部因皇位繼承問題,黨爭不已;進入12世紀後,人民起義連續不斷;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在短短十一年內徹底推翻遼朝,建立起金朝。在遼朝覆亡前夕,皇族耶律大石北走漠北建立政權,後又率部西征,先後降服高昌回鶻王國、東西兩部喀喇汗王朝、花刺子模國,建立了強大的西遼帝國,西遼帝國,這個由契丹西進中亞建立的王朝,上承高昌回鶻、喀喇汗,下接蒙古帝國,其控制區域比起中原的金朝和南宋來更為龐大,對整個世界的影響更為深遠。西遼帝國雖統治時間只有88年(1124~1211年),但在中亞歷史上卻是一個重要的朝代。

耶律大石,字重德,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代孫,生於1087年。他幼年時受過很好的契丹族的傳統騎射訓練和文化教育,又接受過漢族的文化教育。1115年考中進士,取得殿試第一名,授翰林院編修一職。不久,他又遷升翰林承旨。契丹語把翰林稱為林牙,所以人們稱他為大石林牙。耶律大石踏上仕途之時,正是遼國開始覆沒的時候:1116年金軍佔領遼東京,耶律大石出任泰州刺史,後又調任祥州刺史;1120年遼失上京,中京危機,北宋也想趁機佔領燕雲十六州,耶律大石調任遼興軍節度使,守衛南京道。1122年金軍大舉進攻,取中京,下澤州。遼天祚帝從南京撤退,受到金軍的掩襲,倉皇逃奔,“乘輕騎入夾山”,與外界消息隔絕。當天祚帝出走南京時,詔留宰相張琳、李處溫與秦晉國王耶律淳守南京。至是,數日命令不至,李處溫便與南京都統蕭幹、遼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等立耶律淳為帝,據有燕、雲、平及上京、中京、遼西六路,史稱這一短命政權為“北遼”

1122年耶律大石打敗了南線宋軍的兩次進攻,但是北線的金軍又逼近長城。這時耶律淳已憂懼而死,其妻蕭德妃稱制,料難以抵擋金軍,便逃離南京,同耶律大石去投奔天祚帝。耶律大石說服遼天祚帝赦免參與立耶律淳為帝的全部人員,天祚帝賜予酒食,任耶律大石為都統。1123年耶律大石率軍襲擊金軍,戰敗被俘。次年耶律大石逃歸,並帶回一支軍隊。天祚帝得到這支軍隊,又得到陰山室韋謨葛失的支持,自謂天助,再謀出兵,收復燕雲。大石認為不可,但是天祚帝不能採納,堅持出兵。耶律大石知其不可能成就恢復大業,便殺掉悻臣蕭乙薛和坡裡括,率鐵騎二百,夜間離開天祚帝大營。他走後,天祚帝出兵,先取得了一些小勝利,但很快被金軍打敗,1125年春,在逃亡党項的途中被金軍俘虜,遼亡。距耶律大石出走只有半年。

耶律大石一行二百人從夾山(今呼和浩特市西北的吳公壩以北)出發,北行三日過黑水(今蒙古國愛畢哈河),遇到白韃靼首領床古兒。床古兒獻馬四百匹,駱駝二十頭,羊若干。耶律大石一行穿越沙漠,到達遼朝北疆重鎮——西北路招討司駐地可敦城。他立即召開七州、十八部的長官、首領和部眾開會,號召重建遼朝,受到各部的支持。於是耶律大石從這些首領的手中得到了一萬餘精兵,在這裡創立了簡單的政府,開始任命官員,立排甲,具器仗。“松漠以北舊馬,皆為大石林牙所有”,西遼的國家規模初具。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掌握實權後休養生息,積極展開外交活動,爭取金國的敵國,同北宋、西夏都有聯繫。耶律大石政權經過五年的發展,實力已經相當強大,決定向外擴張。重建遼國,固然是耶律大石和臣下最嚮往的,但是新興的金國處於全面上升時期,其實力大大超過他們。當時西域的情況則相反,高昌回鶻王國、喀喇汗王朝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已進入衰落時期,忙於內爭,無力對外。於是耶律大石政權決定先向西發展,擴大領域,建立更為雄厚的物質基礎,然後再來消滅金朝,光復遼國。

1130年2月22日,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傳統,殺青牛白馬祭告天地、祖宗,整旅西行。他率軍隊進入葉尼塞河上游的吉利吉思地區,向這裡的部族發動進攻,這些部族反過來也襲擾耶律大石的軍隊。耶律大石率軍離開這裡,向西徵進,進入翼只水(今新疆額爾齊斯河)和也迷裡河(今新疆額敏河)地區。耶律大石率領主力部隊西征後,金朝西北前線很快得到情報。第二年,即1131年,金軍元帥粘罕發燕雲漢軍和女真軍一萬人令右都監耶律餘睹率領,北攻可敦城;又發燕雲、河東夫運糧隨行。金軍的這次進攻卻因為沙漠的阻擋而以失敗告終,耶律大石在東線擊敗了金軍的進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西征喀喇汗王朝雖遭慘敗,但及時調整了方針,與民休息,得到了當地突厥各部族的擁護,戶數達到四萬,疆域空前擴大,東起土兀刺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裡河。1132年2月5日,耶律大石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在葉密立城登基稱帝。號菊兒汗(或譯為古兒汗),意為“大汗”或“汗中之汗”。群臣又上漢尊號“天志皇帝”,建元“延慶”。至此,西遼王朝創立完成。

1132年,當耶律大石在葉密立鞏固住地位之後,開始擴大領域,他首先率領軍隊南下,再次進入高昌回鶻王國。國王沒有組織抵抗,便歸順了西遼。耶律大石把高昌回鶻王國併入西遼版圖,但仍讓它繼續統治這一地區。1130年耶律大石進攻東部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爾地區失敗之後,把進攻目標轉向七河地區。東部喀喇汗王朝阿赫馬德汗死後,兒子易卜拉欣繼位,他是一個無能的人,葛邏祿人和康里人不再服從他,而且經常欺凌他,襲擊他的部屬和牲畜,他也無法控制局勢。1134年初,易卜拉欣聽說耶律大石率領大軍駐紮在邊境,便派出使臣,請求他到他的都城巴拉沙袞去。耶律大石接到請求後,便率領大軍開進巴拉沙袞。耶律大石把易卜拉欣汗降封為王,保存了東部喀喇汗王朝對喀什噶爾與和田的統治,作為附庸國;同時也對這些地區派出軍隊。巴拉沙袞地區,是可耕可牧的“善地”。於是耶律大石決定建都巴拉沙袞,後將其改名為虎思斡耳朵,改延慶三年為康國元年。他把沙黑納(意為監督官)派往各地,康里人也服從了他的統治。

1134年3月,耶律大石率領七萬騎兵東征金國。西遼的這次東征已引起金朝的注意。金熙宗繼位後,1135年,命粘罕征伐西遼。金軍進入沙漠後,被西遼的伏兵多次攻擊,共三晝夜,勝負未分。金軍糧草斷絕,人馬凍死很多。副將外家得本來是契丹人,得知父兄妻子都在西遼軍中,率部下起義。金軍在西遼軍和起義軍的夾擊下,大敗而歸。西遼在西方的擴展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東方也擊退了金軍的進犯,王朝的疆域進一步擴大和鞏固。

1137年西遼又開始了第二階段的向外擴展。它首先進入費爾干納谷地,在這裡大概沒有遇上什麼抵抗;繼續向西推進,到達忽氈。在這裡遇上西部喀喇汗王朝的馬赫穆德汗的抵抗。兩軍交戰,喀喇汗王朝軍隊被擊潰,馬赫穆德汗逃回首都撒馬爾罕。然而西遼軍隊卻沒有乘勝前進,而是停下來鞏固新地盤,等待更好的戰機。1141年,喀喇汗王朝又爆發了康里人與葛邏祿人之間的民族衝突。喀喇汗王朝馬赫穆德汗向自己的宗主塞爾柱突厥人蘇丹桑賈爾求援。桑賈爾集中了十萬多騎兵,1141年7月渡過阿姆河。當他聽到馬赫穆德汗關於發生衝突的情況後,便向葛邏祿人進攻。葛邏祿人派人向耶律大石求援。耶律大石給桑賈爾寫信,為葛邏祿說情。不可一世的桑賈爾不但沒有接受說情,反而要耶律大石接受伊斯蘭教,否則就要武力解決。耶律大石下令進軍,他率領軍隊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與敵相遇。1141年9月9日會戰。桑賈爾軍雖先聲奪人,取得了一些勝利,但西遼軍隊越戰越猛,桑賈爾的妻子、兩翼指揮官及著名伊斯蘭法學家胡薩德•奧瑪爾被俘,桑賈爾僥倖逃脫。桑賈爾軍隊傷亡慘重,死亡總數達三萬人。耶律大石以少勝多,獲得大勝並佔領了西喀喇汗都城撒馬爾罕。

1141年卡特萬會戰後,西部喀喇汗王朝和花刺子模國進入西遼的版圖,西遼的疆域至此穩定下來。西遼疆域分為王朝的直轄領地和附庸國、部的地面兩部分。直轄領地為以巴拉沙袞為中心的錫爾河上游、伊塞克湖周圍地區,其附庸國有高昌回鶻王國、東部喀喇汗王朝、西部喀喇汗王朝、花刺子模國;附庸部族主要有乃蠻部、康裡部、葛邏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