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告已发布,再回顾《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2015)》

2016年4月17日,教育大数据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此次发布会上,《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2015)》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是国内首份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大数据蓝皮书。蓝皮书汇聚国内40多位教育学者、大数据技术专家、一线教育实践者与管理者的集体智慧,深度透析国内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的现状、难点和趋势,为教育大数据勾勒了蓝图,为各方协同合作搭建了框架。

2015年是中国的教育大数据元年,政府、企业、学校等开始关注教育大数据,然而,我国教育大数据研究与实践整体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亟待发展与完善。蓝皮书梳理了全球教育大数据相关政策进展,解读了教育大数据的内涵、独特性,剖析了教育大数据的来源与结构,对常用的四大类13种教育数据采集技术进行了介绍,并提出7种典型教育数据分析模型。通过搜集整理49个典型应用案例,提炼出基础教育大数据的五大应用模式,探讨了国家、区域以及学校三个层面教育数据网络的构建思路以及教育大数据管理存在的难题及基本解决思路。此外,蓝皮书还对教育大数据市场做了调研分析,梳理了现存的六大类产品、七大问题以及八大发展趋势。最后总结了教育大数据十大结论,提出了七大常用的教育数据分析模型,归纳了五大应用模式。蓝皮书还对教育决策者、教师、学生以及行业从业者四类人群提出了四类建议,展望了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的

五大发展趋势

五大趋势

01

技术教育数据开放程度不断提升

大数据时代,政务公共数据作为社会大众共享的无形财富,其开放己成为数据整合和共享应用的前提条件。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开始推动本国公共数据的开放建设,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公共数据开放的热潮。教育数据作为公共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内容,预计其开放的范围将越来越大、开放的程度将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政策有必要逐步走向开放,允许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教育决策与治理;而教育数据的适度开放和合理运营将有助于减轻我国政府和教育机构的经济压力,同时激活更多的教育创新因子,多方协同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当然,随之而来的教育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也将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我国通过技术、制度、培训等多种措施来保障教育大数据的安全。

02

基础教育数据资产规模逐渐壮大

“十三五”期间,学习大数据与管理大数据的建设将被写入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教育大数据作为重要战略资产的意识将逐步加强。随着“三通”工程(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进一步开展以及全国各地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数据能够被采集和分析,教育数据将会以几何级的规模递增。“两平台”(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国家教育数据网络的中心节点,带动全国教育数据资产的快速累积。点阵数码笔、拍照搜题、物联感知、情境识别等这些自然便捷的教育数据采集设备和技术,将逐步融入教育的核心业务之中,让每位教育利益相关者都成为教育大数据网络中的神经元,成为教育数据资产的创造体。

03

基础教育数据创新应用效应逐步扩大

当前,国内已有一些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教育大数据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提高教育决策水平、助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化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社会影响。然而从整体来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大数据应用仍然比较零散,缺乏成熟的应用推广模式。如何进一步扩大教育大数据的应用范围和价值,是“十三五”期间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的重点任务。随着全国各地教育大数据研究机构、教育大数据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力量的加入,教育数据创新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大为拓展。教育大数据在促进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减轻学业负担、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04

基础教育大数据行业生态逐步完善

有报告预测,2016年中国教育大数据市场规模约为4.49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率为61.88%。国内教育大数据行业快速发展的“苗头”已经初显,如市场上己经出现了不少教育大数据的相关产品(包括题库类产品、适应性学习平台类产品、学习预警类产品等),用户规模也在逐步扩大。虽然教育大数据产业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产品同质现象严重、行业标准与规范缺失等诸多问题,但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环境的逐步完善以及行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十三五"期间有望形成和谐健康的教育大数据行业生态。基础设施提供商、数据采集提供商、数据挖掘与分析提供商、数据应用服务提供商、数据安全提供商、终端用户、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教育大数据标准研制单位等诸多角色通过合理分工、有效协同,将推进教育大数据行业的持续有序发展。

05

教育大数据专门人才培养备受重视

专业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教育大数据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内部分高校纷纷开设大数据相关专业及课程,以培养高质量的大数据专门人才。较之其它行业,教育行业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需要一批既懂教育又掌握大数据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基于此,国内高校有可能在“十三五”期间依托教育技术专业或增设新的专业,或与企业、行业联合开设教育大数据系列课程,以培养高端教育大数据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