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血鴨和粽子,永遠都不會離開的端午節

二十萬吃貨的精神故鄉

端午節過後的夏天,是真的熱。小時候在家裡,端午過後,龍舟不停,那些玩龍舟的小隊,依舊要玩上一陣子,方才覺得過癮。

所以端午雖然已經過去,我們今天再繼續聊聊端午,此間情景,會是回憶,還是對於來年的期待。願你能從中想起屬於自己的那個端午。

——深夜君

- 正文 -

關於端午節,最初的記憶源於沅江河畔。

那時候的我並不懂什麼是端午節。只知道那幾天外公會包粽子給我們吃,泡艾葉澡,門上掛艾條,身上佩香囊…外婆拉著我的小手急急忙忙往河邊走,城市鑼鼓喧天、人聲鼎沸,所有人都歡呼雀躍地往河邊跑,到了河邊,除了大人們高大的背影擁擠的人群,我什麼也看不見。

從大人們的表情和齊刷刷的助威中判斷,賽龍舟經過這裡了,而賽龍舟到底是什麼樣,外婆抱我起來晃了一眼。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看似力大如牛一介莽夫,但這麼多隊員動作的協調性一致性前呼後應,人心匯聚,有著不可阻擋的氣勢。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其實還有很多傳統美食,楊梅、雄黃酒、血鴨,楚國人將吃鴨文化發揮到了極致,什麼啤酒鴨、血鴨、醬板鴨、燉老鴨…幾十種做法,每種做法都蘊含了一座地標的舌尖文化。

沒有一隻鴨能活過端午節吧,血鴨是湘西地區最為普遍的做法,一隻鴨要一斤蔥,一斤嫩姜和螺絲椒,爆炒,加以專門炒鴨的甜醬悶鍋,香氣從廚房瀰漫至屋子、弄堂、走廊……那氣味可催人一口氣嚥下兩碗米飯,血鴨的要訣是,鴨肉悶到酥軟有嚼頭後,開鍋將事先備好的鮮鴨血均勻淋在上邊,速翻炒,以熱度將鮮嫩的鴨血瞬間至熟而不老,最後將打好結的四季香蔥鋪在上面,便可開飯了!血鴨成了湖南人無論身處何處的一種舌尖上的鄉情,就連吃不完的湯汁,留作用來煮碗鴨湯米粉或者米麵也讓崽子們饞到舔盤子,其實,裡面的蔥和薑片才是精華,每一片姜和蔥結都包裹著湯汁濃郁的香氣,回味無窮。

過端午首先想到的是屈原的愛國主義情結,實際端午節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驅鬼辟邪。過去,由於五月瘟疫易於流行,死者眾多。所以端午節也同樣是一個驅邪辟毒的節日。除了人們熟知的要飲雄黃酒外,懸鐘馗像也是必不可少的。梁實秋就曾在文章中有過這樣一段描寫:今日何日?我家老媽子曰:“今天是五月節,大門上應該插一些艾草菖蒲,點綴點綴。”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節,應該把鍾馗捉鬼圖懸在壁上,孩子臉上抹些雄黃酒,辟邪辟邪。” 我的外婆用土陶罐熬一鍋艾葉水,給我們這些小崽子泡澡,說是可以皮膚好好,夏天不招蚊蟲叮咬,不長痱子,門框兩側掛上則兩束艾枝用來祛病除魔。

端午節作為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飽含著文化和精神內涵,彷彿穿越千年,去感受不同時代的人們,如何通過節日去表達對自然的尊崇和敬畏,以及展現生活的智慧與情趣。

而今身處異鄉,北方端午失了明顯的地域優勢,唯得三天閒假,隔空回憶童年趣事,那條河那吊腳樓那人那些氣息,悄然而至。

文 / _何睦

BGM / 你曾是少年 - 好妹妹樂隊

深夜談吃

你與吃的故事,講給世界聽

長按掃碼關注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深夜談吃是覆蓋千萬受眾的WeMedia自媒體聯盟成員

注:讚賞所得將全部轉給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