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蒙古,谁认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蒙古,谁认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这世界上,存在着许多你永远也不会到达的地方。你可能终其一生也不会认识一个来自彼处的人,你可能终其一生也不会兴起前往彼处的念头。但一生中的某些莫名的时刻,你又会产生一点倏忽即逝的好奇心:那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呢?那个地方的人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蒙古国,对于我,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都是这样的存在吧。

如果不是胡成,我们对蒙古国是一无所知的。胡成的上一本西伯利亚铁路之旅《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更偏重的是对人的描写,一路看下来,风景退居二线,淡化成了从火车窗口飞掠而过的成群的白桦树;重要的是人,旅途上邂逅的人,一生中仅有一次擦肩而过的人。我猜想胡成老师偏重对人的观察与纪录的原因也正是在这里了:树、城市、贝加尔湖,它们恒久存在,对于每一个旅人都展示着大同小异的面貌;而让每一场旅程都与众不同的,也正是那一段段独一无二的邂逅了。

本以为这回的蒙古国游记也会着墨于一张张面孔,不过显然胡成老师对于蒙古的历史实在偏爱,本书中大量的文献资料,完全可以当成了解蒙古历史的窗口。不过说句实话,一般人谁没事干闲的,会想去了解蒙古国的历史?谁会想知道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阿旺垂济尼玛丹彬旺舒克,和哲布尊丹呼图克图巴罗布藏楚都木济克默特的人生?

但是你们看,我现在能打出这两个名字,是不是就显得很厉害,简直逆天了。一半时间,胡成在寻访那些残破的历史;另一半时间,他描摹着蒙古与蒙古的人们当下的模样。遥远的过去与隔阂的现今交错混杂,曾经升平的时代,面目模糊的仇恨,也有未被磨损热情的人们……蒙古,原来是这样;蒙古,原来也曾是那样。

胡成老师的文字,字句的温柔与明晰,就像是山间的溪水,你把手伸进去,有些许凉意,但是它们穿过指缝的触感,又是多么柔软啊。在那理智而冷静的叙述中蹦跳着的幽默感,也像是溪流,像溪流撞上石头时溅起的那银色的水花。

读着读着,不由得想起巴基斯坦——所谓的“巴铁”。这两个国家,都是近代从大国独立出来,与原母国的关系都不正常,都引另一个相邻大国为援。两场三国恩怨,都与中国有关。据网上的一些说法,就算是普通的巴基斯坦人,也对中国印象极好,待中国人如同亲人。理解了这看似无缘无故的爱,大概也能明白蒙古人对中国的看似无缘无故的恨了。

幸好时代已经在改变。“从大清国至民国,无数商旅即以驼马穿越漫漫戈壁,北去的驮着砖茶,南归的载着羊绒。”客商们在数百年间走出来的道路,在断绝了数十年之后,又逐渐有中国商人重走。回来的打工者在旅馆里痛苦地赌咒“这辈子再也不回外蒙古”,但是改变是挡不住的,虽然可能要“久到像人们不会因为过去成吉思汗的征服与屠杀去仇恨现代的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