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奇石一塊石頭抵過幾十套房子,第一張圖我就跪了

幾年來,壽山石文化創意的收藏價值突破千萬甚至上億元。作為四大國石之一的壽山石,憑藉著溫潤細膩的質地、瑩潤清爽的觸感以及斑斕的色彩,收穫了萬千寵愛,在我國石類中享有德高望重的地位。隨著壽山石興起收藏熱,即使是中等檔次的壽山石價格也是動輒成百萬,更不用說精品壽山石的價格了。

壽山石雕

近幾年拍場過千萬的作品

郭祥忍作 壽山田黃石 九龍戲珠 印紐

拍賣會:北京匡時2017拍賣會

成交價:RMB 109,250,000

清康熙 康熙帝御寶壽山石瑞獸鈕方璽

拍賣會:香港蘇富比2016拍賣會

成交價:RMB 41,043,880

清康熙“清寧之寶”壽山石印章

拍賣會:中國嘉德2014春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 20,700,000

清乾隆 乾隆帝御寶“爭珠游龍”鈕壽山石璽

拍賣會

:香港蘇富比2009秋季拍賣會

成交價:RMB12,422,100

郭祥雄·田黃石·群螭獻瑞浮雕隨形章

拍賣會:2017東南春季藝術品拍賣會

成交價:RMB14,490,000

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和亞洲首部治癒系匠心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播出,越來越多的人想走近匠心獨具的匠人,瞭解他們的創作世界。在前幾期壽山石的文章推出後,許多人對價值成百上千萬元的壽山石雕漸漸產生了興趣。紛紛在後臺留言,希望我們能對當代壽山石雕刻師的創作進行一些更為詳細的介紹,更深入地瞭解手藝人的生活與創作。

了滿足廣大網友的需求,筆者本期專門拜訪了壽山石雕刻新秀杜海中的工作室,從他的創作與生活方面深入瞭解手藝人的真實現狀。但“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在此之前,我們先來了解壽山石雕刻千年的歷史文化,或許能從其深遠的歷史文化中找出壽山石在拍場上取得佳績的關聯。

壽山石雕刻發展歷程

千年歷史,幾許沉浮

目前的資料顯示,壽山石雕至少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已問世了。其歷史脈絡走向可歸納為:源於南朝-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復興於當代。

>>>>

南朝·初期:

1954年,在福州倉山桃花山發掘南朝墓葬一座,出土一件壽山石雕刻的“石豬”後,同年,在福州各地區陸續發現兩三件南朝時期的壽山石製品。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壽山石雕刻品。

>>>>

宋朝·形成工坊:

高兆《觀石錄》:“宋時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宋坑造器,民勞百之”的記載和參證其他文獻資料,可以推斷:壽山石雕發展到兩宋,從業隊伍已經形成,並且設有專供官府使用的雕刻作坊。雕刻內容已經形成,並且設有專供官府使用的雕刻作坊。

>>>>

清代·人才輩出:

代是雕刻名手輩出的時代。康熙間的楊璇、周彬,雕刻藝術,冠絕當時。而後又有董滄門、奕天、妙巷等人,均以善刻印鈕聞名,如今不少在各大拍場上競價上千萬的壽山石作品就是出自以上幾位大師之手。

清·楊玉璇作

>>>>

解放前·產業蕭條:

戰爭關係,至解放前夕,從業者已寥寥無幾,具有悠久歷史的壽山石雕,處於奄奄一息,人亡藝絕的境地。據解放初期統計,當時處於半失業狀態的石雕工人僅剩二十餘人。

近代·陳敬祥作

>>>>

新中國成立後·產業復興: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扶植石雕產業,1955年4月,在石雕藝人最集中的後嶼鄉成立“壽山石刻生產小組”,翌年春,發展為“生產合作社”,從此壽山石雕刻行業,開始走向社會注意集體化道路。至1958年,正式成立“福州工藝石雕廠”,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福州雕刻工藝品總廠”。

此後也開啟了壽山石雕刻產業的新篇章。

年輕人雕刻藝人現狀

新時代,新創作

展到現在,壽山石雕刻已經迎來了最好時期,目前福州從事壽山石雕刻藝人就有近一萬多。原本在工廠、車間上班的雕刻師也開始從企業中獨立出來,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

時,許多從美院畢業年輕人也加入到雕刻行業中,他們的創作風格與傳統藝人不同,而這些新鮮血液的後起之秀,也正是這延續千百年傳承中步步緊扣的一環,而年輕雕刻師杜海中便是這些後起之秀中的一員。

海中有物

——訪杜海中工作室

者到訪過不少手藝人的工作室,室內陳設佈置或簡樸、或雅緻,皆有雅室之風,但唯有杜海中的工作室形象讓筆者最為深刻,只因其工作室中散發出來的勃勃生機,就連角落的細微之處都在肆意彰顯強烈的生命力。

訪海中時正值炎炎夏日,日光明晃晃的照射在窗戶上,讓整個工作室都亮堂起來。藍窗白牆,隨風拂面帶來明朗的心情。畫室的白牆上懸掛著一排大大小小的人物油畫和裝裱好的小幅國畫。在畫室轉了一圈後落座,他剛泡上一杯茶,就有客前來。聊上幾句後得知,來者是畫國畫的朋友,前幾日從此處借了笛子,今日來歸還。

們怎能錯過這次機會,立即邀約對方獻奏,盛情難卻下一曲《梁祝》在這小空間裡傾瀉而出。因為還不熟練,他吹奏的曲調中還帶有一絲青澀,卻也似他們這些在傳統文化中力爭上游的年輕人一般,青澀、侷促卻又帶有渴望,不敢放棄的狀態。

罷,話題也就扯開了。海中說,平常來工作室的朋友多是這樣國畫或做設計的朋友,在

聊天的過程中常能為他的創作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靈感。他在壽山石雕刻雖僅七八年的時光,但作品風格卻深入人心,細尋原因,總不過是這兩大因素:

是因為創作的題材內容的多元化。從人物到古獸的塑造,無論哪一個題材都能體現出海中的個人語言。這與他的經歷不無關係,國畫專業的海中,學習了中外美術史,所見之物多元化,所愛之物多元多元,所創之作也就多元。

品選用了最不起眼的壽山石原料,石頭是以前的石農鑿開石洞後,又丟棄在壽山上的,經歷千百年風雨後,石頭的表皮多了一層大自然的“包漿”,帶有歷史的味道。龍門石窟中鑿洞窟雕佛像的形式給了海中靈感。

作過程中海中也未將石頭打磨平整,

在他眼裡,這些石頭原本的形態就是人生之態。海中很認真地說:“這些石頭都有‘兩面’,和人性一樣。它的一面被人為鑿成規整的狀態,就像人在塑造自身的過程。修行中不斷磨平自己的稜角;另一面坑坑窪窪,則是我們內心中未經雕琢的一面:保持著最原始、最貼近自己的姿態。”

品體現的是每個人在世修行的過程,拙中帶著一絲不易捕捉的靈氣,彰顯的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相對於用精美的石材雕琢華麗的藝術品,《芥子納須彌》更多的是以哲學的角度來塑造石頭的靈魂。

中在學校學的是國畫專業,相對於寫實的創作手法,寫意的表現方式更能表達出他的感受。作品《大武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稜角分明的人物以一種較為誇張的形式被展現。作品取材於明末清初書畫家陳洪綬的《水滸葉子》。“大武生”精準地體現出了人物“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形象。

海中所代表的是新一代學院派的雕刻師,他們學習了中外藝歷史術與雕塑實踐,又在傳統工藝師門下學習若干年,能夠很好的將傳統與創新結合,迸發出新的創意。這門傳統的技藝經過他們的設計雕琢,也將受到更多人年輕人年的喜愛。

雕刻師工作臺

經了千百年的壽山石雕刻發展到現在,已經逐漸從傳統工藝漸漸轉變為一門藝術。所需要的也不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每位雕刻師對每一件作品認真思考後,推陳出新地創作出有新意、有深意的作品來。

雕刻工具

杜海中工作室

杜海中雕刻作品

《獅子頭》

創作過程圖

認真做雕刻

下一個價值千萬的壽山石作品

或許就是出自你的手

注:壽山石歷史發展部分文字資料來自方宗珪《壽山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