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玩家》豆瓣9.1,我不服

MAX

当初听说老斯要拍《头号玩家》,我马上去了解了一下原著梗概。

扫了一眼看下来,这不就是宅男屌丝带着无数动漫和游戏角色与邪恶公司虚拟PK的无限流卖情怀YY起点爽文么?

但事实证明,老斯不愧是好莱坞的“头号玩家”。

毕竟斯皮尔伯格(Spielberg)里的Spiel在德语里就是“玩”的意思。

《头号玩家》显然是告诉我们,即使是拍地摊小说,斯皮尔伯格也能拍出让全民狂欢的超A级大作

文/芝士丰富Max

据说这片子最早要找诺兰拍的,呵呵

先说一点题外话。

1993年是斯皮尔伯格封神的一年。

在相隔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内,他的

《侏罗纪公园》《辛德勒的名单》先后上映。

也就是说,《侏罗纪》还在做后期的时候,老斯就已经开始了《辛德勒》的拍摄。

你能想象,他可能前几天还在ILM(工业光魔)和一帮特效师讨论霸王龙的吼叫声,后几天就在浩如烟海的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里翻阅史料。

这是何等的角色转换能力呀!

最终,《侏罗纪公园》将奥斯卡三大“装修奖”收入囊中。

《辛德勒的名单》更是荣获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七座小金人,真的是不给同行留下任何机会。

之所以要回顾一下老斯的这段辉煌历史,是因为我觉得他今天依旧保持了这种巅峰的创作精力。

可别忘了,他的冲奥之作《华盛顿邮报》也就两个月前刚刚公映。虽然在第90届奥斯卡上陪跑,但至少拿下了最佳影片和影后的提名。

从时间上来看,《华盛顿邮报》和《头号玩家》也是斯皮尔伯格同时操作的。

这再度证明了他左手严肃题材右手娱乐大作的强悍领导力。

对比一下这两部电影,我有了一个很有趣的发现。

老斯拍《华盛顿邮报》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在本来相对单薄的场景里人为地增加多样性。

因为这部电影里的人永远在做同一件事:

开 会

坐着开会、站着开会、打电话开会、一边走路一边开会……

这种全程都是几个人之间的对话戏是最难拍的,如果交给某个资质平平的导演,估计拍出来就跟监控录像差不多。

斯皮尔伯格就像是一个导演系的教授一样,用实际行动来告诉后生小辈们:别急,我现在就一段一段翻花样拍给你们看。

所以片中每一场开会戏的运镜都不一样。

有旋转镜头一镜到底的

有手持跟拍的

也有各种景别切换的

这哪是在拍电影?简直就是在写教科书!

以后凡是年轻导演要拍开会的戏,直接从《华盛顿邮报》里挑一段模仿就行了。

而《头号玩家》则完全相反。

在这部各种类型混搭、致敬元素纷繁复杂的庞大作品中,斯皮尔伯格其实是要四两拨千斤

,尽可能地提高叙事效率。

老斯的第一个法宝,是让画面自己说话,少用旁白来解释各种背景和规则。

比如全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从叠楼区的远景推到男主角韦德,然后用一条长镜头表现他的杂技演员般的下楼动作。

一方面是展现了男主角身手矫捷、充满活力。

同时也交代了他的生长环境——一个由旧汽车搭建而成的反乌托邦式贫民窟,很有奇观性。

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个旧汽车的窗口,我们看到这里居住的每个人都带着VR眼镜,有的在玩游戏、有的在弹钢琴、有的在跳钢管舞。

一个长镜头同时完成人物、地点和社会面貌的展现,一气呵成。

再比如引出二号人物阿奇。

阿奇第一次登场是在战场上,除了要炫各种劲爆的战斗场面,这一小段还用几个镜头展示了赢取金币的方式

如此一来,在接下来的游戏环节中,观众自然就明白了这个规则,无需再多做解释。

反观国产影视作品,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让角色像主持人一样在那里说个不停,生怕观众看不懂。

接着影片就快速进入正题。

主线任务非常清晰,要在“绿洲”这个虚拟世界中完成三个挑战,找到三把隐藏的钥匙,胜利者可以继承天才游戏设计师哈利迪的5000亿美元财产。

第一关是赛车。

在这场戏里,有速度与激情、有霸王龙、还有金刚。老斯再次展现了他教科书般的驾驭各种类型片的顶尖实力。

就拿同档期上映的《环太平洋2》来对比,《头号玩家》的第一场高潮戏就足以秒杀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不知道大家看《环太平洋2》富士山大战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像是在看一群

玩具打架?

原因就是这段用了太多平视的角度,但这种表现庞然大物的段落显然应该多用仰视呀。

哎,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只能说《环2》的导演太渣渣了。

《头号玩家》这段无论是大恐龙还是大猩猩,大部分时候都是仰拍,压迫感十足。

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短时间内有那么多视觉元素(爆炸、翻车、怪物……),那如何才能快速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让大家时刻紧跟着导演呢?

斯皮尔伯格祭出了他的第二件法宝:音效

人的耳朵可以很好地辅助眼睛,当画面上可看的内容太多时,就让最重要的那样东西发出声音,这样眼睛马上就知道该看什么了。

当所有选手都在拼命赛车时,金刚在后景里狂虐一列轻轨列车。在这几秒钟的画面里,斯皮尔伯格有意隐去了大部分音效,只留下

轻轨呼啸和爆炸的声音

如此一来,即使是刚才没注意到后景的观众,也能马上get到导演的意图。

再比如男主角从油罐车下面漂移过去吸金币的那一组慢镜头,视觉上最突出的爆炸被隐去了音效,而是只留下无数金币叮叮当当的碰撞声。

这种小技巧虽然简单,但是需要对细节的反复打磨。斯皮尔伯格仿佛手握着一根魔法棒,时时都在对观众说:

“现在看这里,现在看那里。”

如果你有兴趣重看老斯的其它作品,会发现这是他经常使用的处理手法。

第二关是影迷们最津津乐道的“《闪灵》挑战”

斯皮尔伯格和库布里克本来就是好友,库布里克去世后,他生前未竣工的《人工智能》就是由老斯完成的。

当然老斯版《人工智能》的温情结局也被很多人吐槽,完全没有库布里克那种冷冰冰的未来感。

这次的“《闪灵》挑战”,显然是老斯假公济私,抒发自己小迷弟的情怀。

我个人认为这段有点高开低走,刚进入山庄时特别兴奋,因为真的和库布里克当年的场景一模一样。

打字机上的“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也被用作倒计时,非常有创意。

尤其是转角遇到那对诡异的双胞胎萝莉,第一次看《闪灵》就觉得这段最creepy,以至于看到酒店里长长的过道都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但是洪水般的CG重置血浆和雪夜的3D迷宫都有点过于炫技,没有《闪灵》里那种直面血淋淋的恐怖,和斯坦尼康在迷宫运动镜头中本身营造的悬疑感。

从不看恐怖片的阿奇问忍者装扮的阿修:“《闪灵》吓人吗?”

阿修说:“我是透过指缝看完的。”

《闪灵》的精髓之一就是未知感,当斯坦尼康的低机位跟着骑脚踏车的小男孩在山庄里穿行,你不知道他一拐弯会遇到什么。

没有鬼比有鬼更吓人。

所以第二关后面乱入的僵尸舞会,则完全破坏了这一段的氛围。

在库布里克大神的地盘,居然还要把别的电影里的僵尸拉来撑场面,实在是有点拉低层次。

之所以要这么做,主要还是想增强这段的娱乐性,这是斯皮尔伯格的算计

毕竟很多围观群众只要看到“僵尸”这两个字就嗨得不行。

第三关则是把春晚式的大杂烩推向顶点。

钢铁巨人与机械哥斯拉的决战超燃,高达一出现更是中二指数爆表,我在电影院里刷了两场,都是这一幕欢呼和惊叹声最高。

当然也是为了详略得当,其他角色都太走马观花,无论是守望先锋还是士官长,都是在biubiubiu开枪,几乎没有区分度。

这一段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斯皮尔伯格在调色上统一做了降低对比度的处理。

当各种画风不一的角色像潮水一样涌来时,如果保持他们原本花花绿绿的颜色,那就真的变春晚了。

不管这些彩蛋角色多么大牌,既然是来当群众演员的,就只能舍弃一部分艳丽的色彩。

其实在大型团体操类型电影中,都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调整角色造型。

比如《雷神3》里的锤哥,因为是主角,所以身上红的蓝的颜色很丰富。

但是在《复仇者联盟3》中,个体不能抢了集体的风头,所以每个角色都以深色系为主(最左为锤哥新造型)。

《X战警》也是一样的道理,要知道,金刚狼在漫画里是配色。

大战本身倒是没什么可说的,场面震撼,运镜如行云流水,绝对满足你对“大片”的全部想象。

而全片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则是一个没有什么特效的镜头。

最终获得胜利的韦德,在哈利迪虚拟的家中与他相遇。

哈利迪对他说,别忘了现实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其实是为自己当年沉溺于“绿洲”而感到惋惜,遇到心爱的姑娘也开不了口,最好的朋友也散了。

作为哈利迪头号粉丝的韦德热泪盈眶,他为自己的偶像而感慨,也成为了他之后内心改变的动因。

这个镜头非常简单,缓缓地推向韦德戴着VR眼镜的脸,眼泪从眼镜里一泄而出。

没有原图,大家脑补一下

这种缓缓推向人脸特写的镜头是斯皮尔伯格最标志性的特征。就像《侏罗纪公园》里第一次见到恐龙的博士。

或者墓碑前回忆起二战岁月的老年瑞恩。

抑或是《华盛顿邮报》里含着热泪,决定与政府死扛到底的梅丽尔·斯特里普。

在拍摄上足够简单,但是在情感上有着十足的冲击力。

又有什么能比充满表情的人脸更能感动人的呢?

而且这一幕还有一层特别的含义。

韦德是戴着眼镜,身处虚拟世界。而眼泪又是从眼镜里渗出,这代表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

因为情感是真实的,虚拟对现实的影响也是真实的。

我一点也不否认《头号玩家》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它的完成度超高。

每一帧都经过精密计算,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娱乐片大佬炉火纯青的功力。

但影片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没有任何立场,对技术的反思稀薄到忽略不计。

完全可以用

“精致的平庸”来形容,这是我看完全片的感受。

对于VR的想象,也仅仅停留在,你可以进入那些你曾经最熟悉的世界,与你喜欢的角色做喜欢的事。

这基本上就是任何一家VR公司的品牌广告的水平。

据说原著小说里,IOI之所以想吞并“绿洲”,是因为这样可以完全掌握教育资源,

对下一代进行洗脑

这样的情节全部都被斯皮尔伯格拉掉了。

故事的最后,屌丝成功逆袭,成为了“绿洲”新的主人。

但是然后呢?

我们并没有看到老斯想带领我们走向何方,也没看出韦德如何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2009年有一部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很不知名的科幻片,叫《未来战警》。

在这部电影的设定中,未来人类都不用再离开家门,只需要远程控制自己的代理机器人,就能完成所有的事。

其实此类电影都有一个暗含的主题,就是人如何摆脱技术的依赖

所以《未来战警》的结尾,布鲁斯·威利斯关掉了全世界的机器人,宁可技术归零,也不愿意生活在高科技的囚笼中。

这才是人本主义的科幻。

而在《头号玩家》,我们只知道“王子和公主在周二和周四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此片精致的外观下,斯皮尔伯格所追求的结局。

仅此而已,它肤浅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