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古人端午不「快樂」,三個古人在端午投江,不只是屈原

中國人都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之所以深入人心,不僅是有好吃的,也不僅是屈原投江,而是有三天德假期,終於又可以愉快的出遊了。在這個春夏之交,一年的正中,正是出遊的好時機,下次再像出去玩就是國慶了。當然想出去玩,有沒有節日和天氣熱不熱沒有關係。但是筆者這樣的低收入者,每天工作12個小時的人,沒有福利只有義務,放假也不能出去玩啊。

中國人愛過節,每逢節日都是最開心的時刻,並且會精心打扮的出去會朋友,聚會什麼的。一般過年的時候會說過年好,元宵節會說元宵節快樂,連愚人節這個整人節都會說一句愚人節快樂,當然愚人節不快樂是不行的。而端午節本身是可以快樂的,但是有一些歷史原因造成了端午節不能太快樂了。

因為端午節這一天,在古代是沒有快樂而言的,人們在這一天不但沒有假期,很多的讀書人家都要祭奠幾個忠貞的愛國者,為國捐軀的人。所以在古代人們不能說“端午節快樂”,而只能互相說“端午安康”。當然現在的人不太在乎這些傳統了,現代人更多的關注的是娛樂,只要開心就好其他的什麼事情都不太在乎了,畢竟現在生活壓力這麼大,開心對於很多人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雖然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我們還是要知道端午節這個特殊的節日。這一天之所以成為端午,意思就是一年的正中間,就像一天的正午,端午過後就是夏天了。古時候有幾個有氣節的人在這一天投江,不只是屈原投江。

第一個人是伍子胥,想當年吳王夫差打敗了齊國之後,全國人民自然大肆慶賀,但是伍子胥比較清醒,告訴吳王這才是剛剛開始而已,我們還要滅越國才是正事。話雖有道理,但是夫差心裡很不爽,你不是不給我面子嗎?我才是老大啊。再加上小人讒言,吳王就命伍子胥自盡,伍子胥死前說,你們一定會被勾踐所滅。夫差氣急敗壞,把伍子胥的屍體扔進了錢塘江,這天正是端午。而伍子胥後來被稱為“錢塘江漲潮神”。

曹娥救父投曹娥江,這是個感天動地的故事。在很久以前,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好吧不是這個故事。曹娥家是打魚的,他父親去江裡打魚養家。一次大暴雨,父親沒回來,曹娥很擔心就去水邊找父親。她看到水裡有一個黑影在水中沉浮,以為是父親,就縱身跳入水中。結果她淹死了,但是人們把她打撈上來的時候,她手裡抓著父親的衣服。人們感念她的孝順,致死也要把父親救上來,就把他們的小村子改成曹娥村,她投的江改為曹娥江。這個地方在今天的浙江上虞。曹娥投救父也是在端午這一天。

第三個人就是最熟悉的屈原投汨羅江,這個故事基本上中國人都知道,我們的粽子,我們的龍舟都是總這裡開始真正的成為端午的習俗的。而屈原投江這天也是端午。

所以在中國人的古代習俗裡,清明重陽端午都是祭奠先人的,不能“快樂”而是“安康”。端午節這天我們要插艾草,佩戴香囊,這兩個是驅蟲和辟邪的,喝雄黃酒放白蛇的,吃粽子吃綠豆糕能夠高中狀元的。賽龍舟是最激動人心的,當然如果在北方的人就不要想這個福利了,就玩玩旱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