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王皓的前半生:你说他写银,他却写了赢

今年上半年《我的前半生》热播,里面有句台词: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人生的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道理我都懂,可是真正做到坦然以对的,又有几人?

今天我想说的是一个运动员的故事,他叫王皓,今天,是他34岁的生日。

是的,他才34岁,可他的故事,更像是一段传说。

普通人的34岁,结婚生子,淹没在柴米油盐中。

他的34岁,16岁成名,收获了18个世界冠军,三次打入奥运决赛,已经空前,不知是否绝后。而他传奇般的连续三次奥运会亚军,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004年,雅典之夜,有过遗憾和泪水。

2008年,北京赛场上,离梦想最近却又最遥远的一次。

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赛后默默红了眼眶,却说,“希望我的球迷们比我更坚强。”

这大概是一个最最难以撕下的标签。

人们记得他,却永远遥遥看着镜子里的他。

明明拥有18个世界冠军,可大众记住的却永远只有亚军,亚军,还是亚军。明明离超级全满贯只有一步之遥,又有划时代的直拍横打,而外界的印象,永远是个充满了悲情色彩的英雄。

是要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心脏?才能经受得住流言,经得起铺天盖地的“同情”。

庆幸的是,他是王皓。

退役后,他没有远离乒乓球,而是成为了教练,从省队一直到国家队,依然把乒乓球场,当做自己的人生战场。

他开办乒乓球学校,只为培养更多的乒乓少年。

他甚至还走上了演讲台,讲述是昔日如何面对“千年老二”的阴影,云淡又风轻。

得到后的笑看风云,不一定是真大气,失去后的云淡风轻,才叫真的坚强。

他说昔日曾“患上冠军恐惧症”,每逢决赛,“冠军”就像一个魔咒一样萦绕着他,“越渴望,输得越惨”。花了很长时间才从“冠军”的恐惧中挣脱出来。

然而如今成为教练的他对弟子说,无论经历过什么,永远有一样东西击不垮,打不倒。

他说叫精神。而我的理解,是一种执念。

当年风雪中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去球馆的少年,说要打一辈子球的少年,深深的执念。

与冠军无关,与荣誉无关,只与热爱有关。

《失恋三十三天》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痛苦也好,痊愈也好。都不是大不了的事情。只要你要耐心,而且真心。只要你有一颗大心脏,去承受这一切,总有一天,属于你的会到来。

2017年11月,王皓入选冬奥运动员委员会。

都说善良大气的人会有回报,赛场外的34岁王皓,等到了他生活中的圆满。

2017年4月8日,他的妻子闫博雅于为他生下了二儿子海螺,加上大儿子海苔,一家四口甜蜜幸福。

他把家人,称为他人生分量最重的冠军。

此外,退役多年,他依然有一群追随他的球迷。每年的12月1日,球迷都会以做公益的方式,为他庆生。

比如为抗战老兵完成心愿。

捐赠“爱心书屋”。

有事业,有一直陪伴的家人,还有球迷。如果非要把人生赢家做个定义,他又何尝不是人生赢家呢?

乒乓球难吗?只需要一张桌子,拿个拍子就可以打。

乒乓球容易吗?要走上世界的巅峰,得走过炼狱般的征途。

就像有人说的,乒乓球是圆的,所以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他的一路坎坷,早已成为风轻云淡的一首歌。

34岁的他,前半生真正做到了,不念过往。未来的征途是否能不畏将来,带领弟子完成新征程的目标,我们拭目以待。

(黄若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