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南人:你还记得当年吃过的那个全客隆大馒头吗?

△△

如果你路过济南天桥区的北坦,

看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路口里,

这个甚至有点破落的门头前,

这一大早,居然排起长龙,

一定会好奇:“弄啥咧?啥玩意这么火?”

毕竟,这个物质极其丰饶的时代,

还有什么东西,值得这么排队等?

△△

你在人堆里终于瞅见了那个不起眼的门头:

写着“全客隆大馒头”

……

馒头还至于排队?

毕竟,馒头——好像就是一团面,

又没有葱姜油馅来配它,

一团面,能玩出什么花来?

你试探着问:“老师儿,你这是在买什么啊?”

“馒头!”

“馒头还用排队呀!”

“这可是老济南的老面手工大馒头!”

!馒头真能当主咖呀!

你的好奇心,是不是被彻底逗勾起来了。

△△

自古以来,

一条长江把中国划分成“南稻北麦”的主食格局。

在北方,面食独大,头把交椅是馒头的。

一日三餐的饭桌上,

大概总有那么一两三顿是馒头。

每个家庭主妇,尤其是妈妈那一辈,

蒸馒头是居家必备。

我家的馒头,现在还是我妈一星期蒸一锅,

她不放心从外面买馒头,

觉得那些雪白的馒头里面藏污纳垢:

“谁知道里头加了啥?要不怎会那么白?”

△△

也许正是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

这家做了20多年馒头的老字号全客隆,

成了大家愿意追随的原因。

其实在全客隆,

买馒头要起早,要排队,

不是这一年两年的事了。

好吃,才是活广告!

从90年代初,全客隆一开始做馒头起,

这个长龙就没断过。

一个大馒头几毛钱,卖得比一般馒头贵不少,

可味道也是别家没法比的。

当年还没有什么银座、万达,

遍布济南的是全客隆超市,

全客隆大馒头跟着超市,

铺满济南的大街小巷……

整整一代济南人的记忆呀!

队列中的很多老人家,当年正壮年。

全客隆的馒头,是陪伴他们整个青春的记忆。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什么都变了:

当年新媳妇成了婆婆;

孩子从咿呀学语到远嫁外地;

甚至当年住的房子,也都拆迁置换了……

什么都变了,

“好像就剩下全客隆的大馒头,没变过了”

“这么多年,还是老味道!”

△△

什么味道?

一个济南老师儿说:

“有筋道,有嚼头”

一个妈妈说:

“很浓的麦香味,孩子就喜欢空口撕着吃”

好几个奶奶说:

“这些年,吃的馒头也不少,都不是这种味……”

听到这些,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要尝一下了?

△△

全客隆的大馒头,名符其实的“大”,

也许是带着记忆的温度,

济南人就认这种“大”

大大的馒头,拿在手里,就很带感:

饱满、踏实、有一种脚踏实在的安全感。

慢慢地掰开,纤维被拉长拉断,

里面储存的香气,一股脑溢出来,扑面而来。

这是一种新小麦混着老面的香气,

一种朴实、温厚、不哗众取宠的面香。

可你越细品,越觉得回味甘甜。

甚至像香水一样,有前香中香后香:

前香是那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

作用于鼻子,让你一下子就饿了。

而中香,作用于脑——眼前铺排开各种场景:

把馒头一层层撕开,上面铺上“胶东小炒”,

就是把蒜苔鱿鱼花嘎,细细切成小丁,

铺一层,咬一口,爽!

哪怕最简单的吃法:

一掰两半,涂上一层老干妈……

干煸肉丝和豆豉的咸香,被热气腾腾的麦香催化出来,

红油之辣,配上全客隆大馒头的筋道,

成为最家常却最安心的美味。

甚至空口吃,

一种淡淡的甜,从鼻子的最后头回甘上来,

不知不觉吃完一个……

△△

以前看周星驰的《食神》,

大厨的终极比拼是:

蛋炒饭。

把寻常的味道,做出不寻常,

才是最牛的厨师

食神说:

“身为厨师,要考虑食客最细微的心思”

全客隆大馒头,

能把最普通家常的面食,做出好味道,

最重要的一味调味是:

几十年沉住气,一心一意做馒头的心气、执著。

有时候,人生亦如馒头:

看你能不能在平淡中,

活出那么点的不平凡。

好啦,收起感慨……以后可以常来这买馒头喽,

省了妈妈自己蒸馒头又费事,又得一次次回锅溜。

这味道——挺像妈妈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