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里的知识分子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基层工作,诸多到了工厂或矿山。

西岭锡矿,就是汕头地区冶金工业局属下的矿山。与其他地方一样,前前后后,矿区分配来了十多名大学生或者中专生。给矿山注入了知识的力量,他们的专业是采矿,选矿,机电,分析,医生及师范的。也有夫妻毕业后一起分配到这大山沟里面的。而且他们基本都没有调动工作,因为没有关系,没办法调到大城市去,他们就这样默默无闻的干了几十年,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大山了,只有退休后才离开这荒凉的凤地山。

俗话说,入乡随俗,一点不假,不管你过去学习成绩如何优异,知识面多广,才艺再多,在这大山沟里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里没有你施展的空间,开门见山,你烧火煮饭,就必须自己去山上砍柴拔草,自己去弄一块自留地,种点青菜给自己吃,日子过得太紧的话,你也必须像本地工人一样,去养猪,养羊,养鸡下蛋。你也高雅不起来,因为在坑道里面,大家都一样,工人在与大石头打交道,你是整天在坑道里与图纸,仪器打交道。下班后大家都一样,这些知识分子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交流,串门。也难为了他们,他们过去是在城市,至少是乡镇,毕业后就直接来到了这深山沟。最热闹的地方就是附近的葵潭公社,但也只有一条商业街而已。还有与葵潭差不多一样路程的陆丰华侨农场,那里有几间商店。

数年后,他们就结婚,生小孩,一直干到退休。那时候的大学生确实有料,技术水平比较高,综合知识也比较好,平时做他们本专业的工作,但有时,职工子弟学校老师不够了,就调他们过来顶,那时,小学是六年制,初中是二年制,那年,我们读完初二后,矿区本来就不打算办高中,但是,由于当时需要读高中的职工子弟比较多,矿区就决定自己办高中,于是,就抽了几个大学生及再要一个师范毕业的人,就开始办高一了。高一读完,矿区就不办高二了,我们就只能去葵潭中学读高二了。那时,也没有高三,高二就毕业了。

大学生们在多年以后,也逐步会说本地话了,也变老土了,也与本地人一样,说些粗话了。他们多才多艺,首先就是毛笔字及钢笔字都写得非常漂亮,文章写得很好,文体活动也不错,会制订灯谜,会打篮球,乒乓球。大家和睦相处,一直到矿区资源枯竭矿山破产倒闭才分开,从此各分东西。

目前,已有许多人失去联系了,人生就是这样,相见时难别不难,有些人,终身有缘,有些人,一世只见一面,更多的是插肩而过。所以惜缘很重要。

几天前,有一个当年在西岭矿工作,退休后汕头生活,由于孩子在美国发展很好,他就要过去与孩子一起生活了,今后也不再来汕头了,所以,他专门到我老妈家里道别,他怀念昔日在西岭矿的时光,留恋汕头,怀念那年在山区的同事,事物。但也有可能这一别,此生就不可能再见面了。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