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跑路”的真相,高地价正在摧毁实体经济的命脉

“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大工业的发展,每一个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发展…… 生活设施太贵了,企业就承载不起;生产成本太高了,工业就发展不起来。”

这段话是华为的任正非所说,这是他对深圳高地价下生产成本极速上升的变相“吐槽”。在这番吐槽后不久,华为用脚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从深圳搬家到东莞。

7月1日,华为公司正式搬迁,40辆8吨货车,共60车次,搬迁车辆将往返深圳和东莞松山湖,搬家货车会有一个华为标识,“华为搬迁专用车辆”。

而7月2日,将有2700人从深圳到东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估计车辆约1500辆(其中大巴70辆)。

至此,传闻已久的“华为跑了”似乎真正意义上落了地,当然,华为在深圳还留有总部和研发团队。

华为搬迁背后:深圳制造业持续萎缩

去年,深圳市政协低调发布了一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深圳实体经济重点调研报告》,调研组明确指出:深圳制造业外迁已成潮流。报告引述2016年时任深圳市市长许勤的一次讲话中说:“近期,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

或许很多人会说,当前的深圳正在从制造之都往创新之都转型,这些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低端企业正是深圳政府所希望完成的产业转移。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在这1.5万出走深圳的企业里,不乏一些明星企业,如中兴在4年前将生产基地迁往河源;比亚迪3年前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大疆科技在6年前就着手在东莞买地。

富士康更是早早地,将不少生产线移到了郑州及内地诸多城市;欧菲光、兆驰股份、兴飞科技、海派通讯等企业,将生产线搬迁至江西南昌,建立了规模庞大的产业园区……

再加上如今的华为,一些高科技企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正在深圳上演“敦克尔刻大撤退”,这难道还不令人深思吗?

华为的离开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实体经济如今面临的困局。央视《经济之声》栏目评论员曾撰文《实体经济的困境怎么破,跟华为跑不跑无关》,谈到了房价对于制造业的影响:

“这是经济规律,制造业企业会往成本低和公共服务好的地方跑,拦都拦不住。任正非的表述再明确不过,’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

说了半天跑与不跑,其实,华为或者富士康不跑怎样,跑了又如何?实体经济的困境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这番话,可谓是一针见血。

制造业节节败退,房地产冉冉上升

当深圳制造业外迁成为风潮时,与之鲜明对比的是深圳楼市的“异军突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华为的这次大规模搬迁与深圳近年来土地价格的急速飙升,直接造成的企业营商成本上升有着极大的关系。

根据CRIC提供的数据表显示,深圳商品房(含一手住宅、公寓以及商办)均价从2007年的14306元/平方米上涨至目前的57013元/平方米,涨幅为299%。而华为总部所在的深圳龙岗区房价也“水涨船高”。

据CRIC统计,2017 年,龙岗商品房均价为41495元/平,相较于2007年的成交均价为10764元/平,这十年的上涨幅度已经达到285%。

另外,在2016年,深圳楼市成交额就已经超过6660亿元,相当于平均每日成交18亿,想想有多夸张!

中国有句古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人都是逐利的,当深圳不适合自身企业之后,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用脚做出选择。

中兴、大疆、比亚迪、欧菲光、兆驰股份、兴飞科技、海派通讯,再加上如今的华为都是例证。

不止于深圳

中国应给予实体经济更多的照顾

这种情况并不只是出现在深圳,越来越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都逐步将工厂搬至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中国制造业衰弱的轨迹已经愈加明晰。

中国制造业一直给人一种廉价、低端血汗工厂的印象,更大程度上是在高端技术研发落后于人,但很多人却没有想过,在高房价、高地价下,传统制造业的营商成本急速上升,这难道对想要摆脱低端进入高端化生产的传统企业来说,不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吗?

在这种高成本下,如何让实体经济安心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强如华为、中兴、大疆、比亚迪等,都只能以“跑路”了之,更何谈众多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中小企业们。

中国想要真正强大,必须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中国制造2025国家大政的出台,其实就佐证了这一点。

故而在对待这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制造业上,我们还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

毕竟,中国经济的未来,在它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