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温哥华取材 中国首部海外陪读题材剧《陪读妈妈》开播

【讯】大陆知名导演陈畅执导,梅婷、许亚军、邬君梅、曾黎等演员出演的电视剧《陪读妈妈》1日在浙江卫视开播。

综合广州《新快报》、网易娱乐报道,作为中国首部海外陪读题材剧,《陪读妈妈》着眼于“海外陪读”背景下的母子个人成长、情感互补这样一种崭新视角。为收集更多、更真实的海外陪读素材,《陪读妈妈》剧组在创作初期特地赶赴中国陪读妈妈最多的城市——温哥华取材,并将其设为了故事发生地。在前后3次寻访过程中,主创团队住在陪读妈妈的家中,通过聊天方式来进行取材,共采访了陪读妈妈60多人,小孩80多人。主创团队表示,希望通过剧集为观众带来一些关于海外留学和陪读的反思和感悟,获取更多真实有用的陪读信息。

故事上,《陪读妈妈》引入四组家庭背景不同、成员身份性格也各不相同的陪读家庭,将一出精彩的陪读群戏展现给观众。

总裁妈妈李娜(梅婷饰)性格强势,抛下工作为儿子陪读加拿大后,却屡与处于叛逆期的调皮儿子丁一一(胡先煦饰)发生冲突。虽然有和事佬爸爸丁致远(许亚军饰)在妻儿中间缓和关系,但还是难阻二人陪读裂痕进一步扩大。

贵妇人胡媛媛(邬君梅饰)自信大方,身为陪读妈妈会会长的她热情仗义,但与丈夫的感情不和却遭到儿子杨洋(王文轩饰)误会。于是在外人面前装出一副顺从妈妈的乖宝宝形象,私底下却对胡媛媛恶言相向,令胡媛媛伤透了心。

独自在温哥华打拼的房产界精英夏天(曾黎饰)与女儿戴安娜(水晶饰)生活在一起,二人受海外文化熏陶无话不谈,建立起母女与闺蜜的双重关系。然而在生父是谁的问题上,夏天却对戴安娜万般敷衍,面对女儿的不断追问甚至严厉呵斥,一度使母女关系出现裂痕。

性格传统的妈妈陈莉莉(郝洋饰),在中国与丈夫卖包子维持生计。到温哥华陪性格腼腆的儿子罗盼(董成明饰)读书后,陈莉莉依靠打黑工、做保姆艰难度日,并将未来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他能够顺利毕业考上藤校,为父母争一口气。而罗盼刻苦学习,回应妈妈的中国式期待。

另据上海《东方早报》此前报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选择同孩子一起踏上留学之路,开始在海外的陪读生活。陪读妈妈在海外会经历什么?语言沟通难题、与孤独为伴的困境、文化差异问题以及更重要的教育观念挑战……

李琴压根也没料到,自己会成为众多陪读妈妈中的一员。2010年儿子刚刚读完高一,她就张罗着送他来纽约州的诺克斯私立高中学习,希望孩子将来考进更好的大学,同时也能尽早融入西方文化。不过,孩子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是否能适应,她心里很没底。好在有担任贸易公司经理的丈夫在背后撑腰,经济上应该不用太担心。再三衡量之后,李琴决定辞去原本做得还不错的小学老师工作,陪同孩子留学。

美国没有针对母亲的陪读签证,李琴申请了一年多次往返的探亲签证。在提交了申请书、存款证明、学生在读证明等一系列材料并通过面签后,很快,她就抵达美国,在儿子学校的附近以每周200美元的价格租下一个住所。“学校不建议家长和孩子住在一起,为的是让孩子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 李琴觉得有道理,所以又以150美元一周的租金让儿子寄宿在当地人家里。

当时只求儿子日后学业有成,但是在异国生活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却是李琴始料不及的,这其中第一个难关就是语言。李琴自觉英语水平还算不错,可真到用时竟手足无措。简单到买菜、缴费、问路等小事都要连比带划说个老半天。平时应付生活磕绊也就算了,关键是学校有时候会就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家长做一些沟通,表达不畅语意不明,让李琴只能干着急却无可奈何。

语言关让妈妈的陪读初衷变得尴尬。如果陪伴不能对孩子适应新环境起到积极作用,那么陪读的意义在哪里呢?“我接触的一些陪读妈妈,有不少就是因为语言无法过关,照顾不了小孩不说自己还差点生活难以自理,没多久就回国了。” 李琴说。

除了语言问题,孤独和苦闷更让人难以忍受。李琴早上八九点起床,看看书和电视,下午逛街散步,或者去超市买菜。吃完晚饭她有时会去寄宿人家看望儿子。日子很悠闲也很冷清,让李琴难以习惯。

不如去找份工作?念头很快被打消,探亲签证不允许她在当地找工作。“一旦被发现,签证续签就会有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小孩的学业。”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不允许陪读工作的国家,有一些家长通过拿到工作签证从而达到陪读的目的,颇有一举两得的意味。

在送孩子来美国之前,李琴就见识到文化的差异。学校为孩子安排了一户黑人家庭,李琴则希望学校换成白人家庭。“留学顾问说这会涉嫌种族歧视,在美国是很严重的事情,学校不会采纳还会影响签证办理。”孩子到了寄宿家庭后,吃的非常简单,李琴既怕儿子饮食不习惯又怪这家人小气,心里纠结了许久。后来才知道美国人多饮食简单朴素。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李琴看来,出国前多了解一些当地的文化背景还是很有必要的。

无论如何,李琴得努力适应海外生活,同时,她还得更努力地适应美国的教育方式。诺克斯学校每天早上8时开课,下午基本都是社团活动,摄影、国际象棋、烹饪等社团比比皆是。周末,学校也对所有学生开放,并组织活动。由于离纽约很近,学生常去纽约观光。孩子的生活非常丰富,一方面让李琴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多大意义,另一方面她担心孩子的学习。

“活动太多,哪有时间学习?我的观念和学校估计有很大差异,与其让孩子夹在中间不自在,不如我适时退出。反正孩子已经能适应当地的学习,而且挺独立的。”于是,在陪读半年多之后,李琴回中国了。

这不表示她不再是陪读妈妈。“我打算以后趁寒暑假的间隙,或者在圣诞节、复活节的时候过来陪陪儿子。这样孩子有足够的成长空间,我自己也有自己的生活。”李琴决定换一个方式,更好地关心孩子、关爱自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