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拾珠:新中国银幕常青树,功勋演员张勇手的电影传奇

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张勇手,堪称新中国银幕上的常青树。他从1958年拍摄第一部电影《黑山阻击战》开始,到2015年拍摄最后一部电影《南口1937》,电影生涯横跨半个多世纪。他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成为新中国银幕上不可或缺的功勋演员,他用自己半生的努力与执着,创造了属于自己和新中国的电影传奇。

张勇手,原名张宗瑞,曾用名张永寿。1934年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张勇手的母亲是带着三个孩子改嫁到张家的,张勇手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70岁,母亲40岁。在张勇手的记忆中,家庭贫困的程度无法想象。他三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家里的重担就理所当然地压在了母亲的身上。母亲的一只胳膊受过很严重的伤,因为没有钱去医治,只好用洗干净的破布紧紧地包裹起来。但是这样的办法根本无法保住母亲的胳膊,最后还是截肢了。这只断臂被张勇手包裹起来埋在了家里的一棵枣树下,直到母亲去世后和母亲的遗体葬在了一起。

1948年,汾阳解放了。14岁的张勇手考入徐向前任校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随军学校(即“晋中公学”)。在校期间,张勇手以在校生的身份参加了著名的太原战役。太原战役以后,张勇手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跟着部队从陕西西安一直打到了四川成都,参加了当地剿匪行动。朝鲜战争爆发后,张勇手随部队一起进入朝鲜作战。在朝鲜战场,张勇手所在的文工团就地解散,张勇手成为担任为志愿军运送给养物资的运输员。在五次战役和停战前的反击战中,张勇手赶着马车几乎跑遍了中线、东线所有前沿阵地,为志愿军战士送粮食、弹药,运伤员,慰问演出。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两次荣立战功。1953年归国后,在华东军区工作。曾任文工团团员、分队长。五六年部队整编后,在演出队任队长。

1957年,张勇手被借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参加战争题材电影《黑山阻击战》的拍摄,在剧中饰演坚守101高地的1连连长王海龙,这是张勇手获得的第一个银幕角色。不久,又在《英雄虎胆》中饰演在十万大山剿匪的解放军某部侦察参谋耿浩。1958年,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任演员。到1965年的时候,张勇手先后在十余部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如《县委书记》中的民兵队长;《海鹰》中的水手长李雄;《哥俩好》中的二班长雷立金;《打击侵略者》中的朝鲜游击队队长金哲奎;《地道战》中的区长赵平原等。主演了《赤峰号》(饰海军舰长田海雄)、《林海雪原》(饰参谋长少剑波)、《奇袭》(饰侦察连连长方勇)、《分水岭》(饰复员军人李云虎)。

1974年,在沉寂了十年之后,张勇手又重新出现在银幕上。在《南征北战》(北京电影制片厂重拍版)中饰演高营长;1976年,在《南海风云》中扮演海军某舰政委梁崇海,并兼任导演。1979年以后,张勇手相继在《二泉映月》、《啊,摇篮》、《飞行交响乐》、《彩色的夜》、《祁连山的回声》、《沉默的冰山》、《海之魂》、《横空出世》、《十月流星雨》、《惊涛骇浪》、《大爱无垠》、《寻找成龙》等影片中饰演角色。除出演电影角色外,他还曾为《啊,海军》、《日本海大海战》、《凯旋柱》、《吴哥的阴影》、《中途岛之战》等外国译制片配音。

九十年代以后,张勇手又参与了《长天烽火》、《水浒传》、《省委书记》、《光荣街十号》、《梦断紫禁城》、《啼笑姻缘》、《葛定国同志的夕阳红》、《英雄时代》、《后海前街》、《中国的故事》、《迷网》、《清官能断家务事》、《老人的故事》、《南口1937》等多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和录制。

2009年,张勇手荣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

张勇手张家懋夫妇

张勇手张家懋夫妇

张勇手张家懋夫妇

张勇手与陶玉玲

张勇手与田华

张勇手与师伟、袁霞等

左起:郑毓芝、张勇手、陶玉玲、梁波罗、秦怡、吴贻弓、仲星火

《黑山阻击战》

《英雄虎胆》

《县委书记》

《海鹰》

《赤峰号》

《林海雪原》

《奇袭》

《哥俩好》

《抓壮丁》

《分水岭》

《打击侵略者》

《地道战》

《南征北战》

《南海风云》

《啊!摇篮》

《飞行交响乐》

《征服死亡地带》

《惊涛骇浪》

《寻找成龙》

电视剧《葛定国同志的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