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一只“恐龙”相处10天之后,我终于明白它为什么会灭绝了

这只“恐龙”是大洋洲的特有物种,出生于南澳大利亚的伊丽莎白市。它的体型很庞大,身长5.2米,体重超过1900公斤。心脏是一颗代号LS3的6.2升V8自然进气发动机,全部408马力的巨大能量由4只19英寸的大脚传递至地面。

由于这种类型的“恐龙”不挑食,身体各器官对任何环境都能较快地适应并且相比于同类型的物种不需要大量金钱饲养,因此深受大洋洲人民的喜爱。这类恐龙凭借自身吃苦耐劳且好养活的属性迅速征服了大洋洲的主要城市与地区。

若要追根溯源,这类“恐龙”最初发源于上世纪30年代北美洲五大湖的周边区域,50年代漂洋过海来到大洋洲。在60年代达到其物种的繁殖高峰期,整个北美洲几乎被这种“生物”覆盖。究其原因,还是长期以来北美人民对于这类物种在“大力出奇迹”方面的信任。当然,低廉的饲料价格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尽管这种生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经历过一次生存危机,不过其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和人民对于这类生物的刚性需求还是在北美大陆生存了下来,在大洋洲的那些近亲也不例外。

此处还得感谢本地澳洲本地租车行对于这种“恐龙”的青睐,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这类距离日常生活很遥远的”生物“。实际上在数月之前网上预订时我相中的是另一种速度更快、更敏捷的“恐龙”,但租车公司的失误让我获得了免费升级的机会,于是我的“史前”生活便开始了。

拥有这样一头“恐龙”最大的感触便是在马路上底气十足。美国佬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There’s no replacement for displacement.

排量是无可取代的。

这具排量高达6.2升的发动机所提供的570牛·米扭矩几乎覆盖了所有的转速区域,无论你是在快速路上以6挡巡航还是在市中心以2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前蠕行,只要你踏下油门踏板,有时甚至都不需要降挡你就能感受到车头有一股源源不断的力量拉着你向前,并且流畅顺滑,毫不突兀。我从来没有如此深刻地体会到闲庭信步原来是这样一种感觉。

不意外地,这只“恐龙”除了有一颗似乎永不枯竭的心脏之外还能为5位成年男性提供充足的乘坐空间。虽说轴距没有被刻意拉长,但腿部空间依然乐观,并且座椅的造型和填充物也为躯干和大腿提供了优秀的支撑效果,3个多小时的长途奔袭完全不会让你感到丝毫的疲劳。

相比于它的庞大体型,这只“恐龙”在面对畅通路况时的食量可以称得上是十分收敛。在山间公路上它奔跑100公里甚至只需要7升汽油,这样看来70升的油箱容积就不那么捉襟见肘了。

但它的优点也仅限于此了。

是,我承认我喜欢它舒适安逸的驾乘体验,喜欢它油门到底时浑身散发着的磅礴气势,也喜欢能够吞下四人行李以及大量食物的巨大后备箱。但除此之外,它真的太原始了,原始到有些与现代城市生活脱节。

庞大的身躯对于悉尼狭窄的街道和狭小的停车位来说实在是一种难以忍受的负担;多媒体交互系统不支持手机映射不说,连正常的蓝牙链接有时都会出问题;并且无论内部如何装修,动力总成如何更新,都无法掩盖上了年岁的平台所带来的年代感。

不仅是我,大洋洲的人民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连年下跌的销量便成了最直观的反映。于是在2017年10月16日,“恐龙”灭绝了。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不再需要它们了。

这只与我相处了10天的“恐龙”名叫霍顿Caprice,是基于通用Zeta平台打造的一款行政级轿车。它在祖国有一个亲戚名曰“林荫大道”,只不过国内的林荫大道内饰由泛亚重新设计,并且只提供2款V6发动机。

在10天的时间里带着我和我的数位朋友走过了近3000公里的路程。在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之后,外观低调但内心澎湃的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排放法规的日渐收紧和政府对新车油耗要求的日益严苛,以及车厂对于产品的更新换代,类似Caprice这样的大型后驱轿车很难在新产品面前占到什么便宜。

论节油比不过涡轮增压车型;论操控欧洲厂商的产品比它好得多;论平台发展潜力,这个10多岁的后驱平台实在开发不出相应的SUV产品,车厂怎么赚钱?沉重的事实摆在股东们的面前,注定了这只“恐龙”会走进历史。

“喜欢吗?”

“特别喜欢!”

“会买么?”

“不会……”

你看,我这么喜欢都无法下定决心购买,难怪它得灭绝。

留言告诉我们

你开过排量最大的车是什么?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搜索“rampjiadao”添加

——— END ———

点我 点我

点开新世界的大门!

▼有什么想说的,下拉就可以写留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