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网络诈骗因信息泄露 小心手机“出卖”你

近日,社交媒体巨头脸书因5000万用户数据泄露一事,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事实上,维护用户数据安全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界的一大难题。仅仅半年时间,就发生过新加坡共享单车欧拜用户信息大量泄露、第三方键盘应用AI·type(一款虚拟键盘)泄露超过3100 万用户个人数据等信息安全事件。

3月2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脸书公司总部拍摄的公司标识/<font>

事实上,中国也是网络信息泄露的重灾区。不仅用户信息泄露案件频发,还形成了一条巨大的黑色产业链。如何发挥合力、保护用户隐私、维护中国网络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命题。/<font>


/<font>

小心手机“出卖”你/<font>

手机软件、免费无线网络、搜索引擎、电商平台……这些常使用的互联网场景,很可能成为个人信息的主要漏洞。统计显示,目前网络用户信息泄露大部分都发生在移动端。/<font>

日前,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某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了《2017年度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下半年,安卓系统手机应用中,有98.5%都在获取用户隐私权限

虽然绝大多数软件获取用户隐私是出于用户正常使用产品的目的,/<font>但也有9%的手机应用在2017下半年存在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现象

另一项数据显示,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90%以上是违法分子靠掌握公民详细信息进行的精准诈骗。从已破获案件看,互联网平台内部监守自盗和黑客攻击是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font>

据了解,当前中国网络非法从业人员已超150万人,其背后孕育着一条千亿元级别的黑色产业链。在已经破获的个人信息贩卖案中,数据级别动辄高达数亿甚至数十亿。/<font>

/<font>

信息“裸奔”有原因/<font>

中国网民防范意识薄弱,是导致用户信息“裸奔”的一大因素。/<font>

事实上,中国网民并非没有意识到自己手机里信息泄露的风险。据《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7)》显示,中国57%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严重,76%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font>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手机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智能手机用户平均约17个月就更换一次手机,旧手机回收也成为泄露用户隐私的一大原因。

由于手机回收行业缺乏第三方机构的监管,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均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事实上,通过技术手段对废旧手机和电脑中的信息进行恢复,并非没有可能。而其中的照片、视频、短信、通讯录、网银等信息的泄露,均能成为犯罪份子实施欺诈或勒索等犯罪行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