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知青故事|内蒙古草原千里铁道线上的南京知青兵站

编者按:50年前,1087名南京知识青年千里迢迢,带着激情与梦想来到内蒙古大草原,为北疆的建设与开发奉献了青春与才智。50年后,“东胜发布”推出本期作品,谨以纪念50年前支援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建设的南京知青们。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鄂尔多斯人民更不会忘记!

*本文作者为1968年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公社尔格图插队的南京知青施白云。1971年11月,作者与同来的部分知青被呼和浩特铁路局招聘,从插队知青、草原牧民转变为铁路工人,被分散安置在铁路线上的一个个地段上……

——本文为作者于2018年3月在江苏南通为纪念南京知青赴内蒙古插队五十周年而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故事……

在热情似火、战天斗地的年代里,在内蒙古大草原的千里铁道线上,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到集宁,沿集二线到中蒙边界二连浩特,从包头站包兰线的包头东、包头西、万水泉、阿吉拉、哈业胡同、乌拉特前旗、临河、五原、磴口到草原新城海勃湾直到内蒙古、宁夏交界的乌达、石咀山,从包白线到白云鄂博,星星点点地散落着一个个由南京赴内蒙古知青组成的聚集地。

网络配图

他们是穿着统一的铁路配发的皮大衣工作服,脚蹬大头鞋,和当地人混为一体的青年男女铁路工人,只有开口讲话时,才能听出和当地人截然不同的身份,是一群典型的南方人,甚至连今天鼎鼎大名的集二线上的朱日和练兵场,当年也活跃着一批南京知青矫健的身影,他们是呼铁局基建处、包头铁路工程修配厂的机械施工队推土机手们。

1971年11月,自1968年从南京来到牧区插队的知青,在经历了三年的艰苦磨炼后,迎来了人生命运的第一次转折点。他们被呼和浩特铁路局招聘,从插队知青、草原牧民转变为铁路工人,被分散安置在铁路线上的一个个地段上。

网络配图

我和我们公社各个大队招来的知青同学(我们中的好多都是同一个学校来的),其中有黄志农、钱森森、范思焰、彭宝华、肖丰、沈军雄、余祖佑、刘迎春夫妻、曾小立、史敬华、周继全、朱小苏和江新宁,还有兄弟公社的戴奇和俞登,我们大队的李真和我,两个女同学金同云和王学玲,我们被分到了包头东工修厂,还有两个被当地人戏称为“假小子”的吴燕和俞小靖,因为她和我们一样的装束、衣着,作风泼辣,干活不惧苦脏累,深受老师傅和工友们的喜欢。唯一不同的是,她们除穿的皮大衣工作服外,用一根麻绳拦腰一收,戴上皮帽子,远远望去根本分不出男女,就和当地的小伙子一样。

在海勃湾的呼铁基建处二段的大院里,散布着二三十排大宿舍和十几顶大小帐篷,每一间宿舍和帐篷通常砌有一道大火墙,屋子后一根高高的烟囱,24小时不停地烧着火,烧得屋里热气腾腾。每天干完活收工回来,从水房打来热水,大家就沿着火墙,光着膀子洗去一身的劳累和灰尘,到饭点时,从食堂打来饭菜,围着火墙,全班工友像一家人似的一起吃饭唠嗑,其乐融融。

如今的海勃湾

我们一个班有三四十人都住在一间大宿舍或同一顶帐篷里,睡觉的床是把床板架在打入地下的四根木桩子上拼就而成的,铺上各自带的被褥就行了,床头支着一个用木板钉成小木箱做的床头柜。一个班几十号人老老小小像一家人似的睡在一个大屋子里,也热闹非凡。躺下睡不着觉,有唱戏、唱歌、讲故事的,直到老师傅开口制止了,才慢慢安静下来。我们分散在各个不同工班的同学也慢慢适应了这种环境,很快和老工人们打成了一片。

由于我们这个大院紧挨着海勃湾火车站,下火车出站后走十几分钟就进入了我们的工棚大院门,而海勃湾又是我们进出牧区回南京探亲的必经歇脚地,在铁路上东奔西走、南来北往的南京知青都会在这里停留,休息恢复体力,补充所需。

1976年的海勃湾火车站

在海勃湾期间,来来往往从我们这里经过的,叫的出叫不出名字的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多了去了,反正只要来的人说的是南京话,一讲就是同天同一列火车来到这里的人,就被全部当成朋友受到热烈地欢迎招待。我相信在这个大院住过的二段南京知青,谁也说不清每个人曾接待过多少知青朋友。

好在我们当时的粮食标准是46还是48斤,总之一个人吃不完,工资也较高,基本工资加野外施工津贴能开到47元6角,这收入比当时在南京城工厂二三级的工人工资都高,又都是单身汉,没有家庭负担,也都还没有感觉到资金紧张,都能招待得起。

唯一不同的是细粮不足,当时当地的粮食政策是,每个人粮食计划统一分成三七开,三分细粮,七分粗粮,没有例外。粗粮是高粱米和玉米面,细粮是白面和大米,只有春节时才照顾每人一斤大米,平常根本没有,白面就是最好的细粮。

不过,我们工地的食堂伙食挺好,顿顿有荤有素,食堂师傅们给我们打的菜分量也足,盆多大就打多少,我们把客人迎进宿舍洗脸喝茶休息,到饭点一块到食堂打来饭菜,也是围着火墙坐在床铺上一起吃。我们的细粮票总是给客人买来白面馒头、发糕和面条,从来不用粗粮招待。为解决细粮不足,我们也常常是两三个人共同招待来的客人,上半个月把细粮票吃完了,下半个月我们自己吃粗粮、高粱米饭、玉米面窝窝头和玉米面钢丝面,挺过了困难时期。

网络配图

吃饭问题还好解决,睡觉有时就有些困难了。如果来一二个人还好办,最简单就是两个人挤一张床铺。在这个大院有二三十个男知青,每人都有和其他人挤着睡过觉的经历。女知青由女同学解决。有时不得已,还要向同班工友师傅借床借铺盖,那个年代,海勃湾商业相当欠缺,没有什么饭店旅社,所以来往经过的知青还是到我们这里来解决吃饭住宿问题。

不仅在海勃湾,几乎所有有南京知青的地方没有不为路过的知青解决吃饭、睡觉、休息、补充的任务,而且还要承担迎来送往的任务,实际上起到了在长途旅行中提供补养的兵站作用,就像现在高速公路中服务区的作用一样。这种壮观,当年在内蒙古铁道线上凡是有南京知青当工人的地方,都毫无怨言主动承担起帮助插友的义务。我想,哪怕经过了五十年的沧桑变化,当年草原上的南京知青,但凡帮助和被帮助的知青朋友,经历过这种奉献和接受过胜似亲人的款待,这种超越兄弟般的深情厚谊,永远存续在我们心里,不论何时何地,只要聚在一起,就永远让我们像家人般亲密无比,有讲不完的话,道不尽的友谊。

【致敬50年前在鄂尔多斯插队落户的南京知青!更多故事你有吗?】

故事征集:岁月如梭,光阴荏苒,知青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但历史不会忘记50年前他们在鄂尔多斯留下的青春印记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东胜发布”诚挚地向您邀约,讲述您所知道的知青故事,晒出您所收藏的知青照片,与我们一道,共同回忆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回忆他们在鄂尔多斯下乡插队的点点滴滴。咨询电话:0477-8380529,来稿邮箱:3124367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