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丨在锦江,遇到有趣的人

数据是个宝

数据宝

炒股少烦恼

采访锦江股份,遇到了两个有趣的人。

Peter,一位干了一辈子酒店管理的德国老头,目前担任上海锦江郁锦香酒店总经理。我们本次采访地点就在他任职的酒店。Peter热情地带着我们参观,一一介绍酒店精心设计的诸多小资异国情调。看得出,他对自己管理的这家酒店相当满意和自豪,也很享受目前这份工作。

据Peter自己介绍,他1995年就到上海工作了,是个老上海了。十几年前,他在上海买了一套别墅,可惜卖得太早,只赚了几十万。如果拿到现在,房价足足要翻30多倍。对于上海的房价为什么能翻这么多,Peter也有些蒙圈。

张晓强,锦江股份的CEO,我们这次采访的主角。张晓强是地道的上海人,温文尔雅。他在酒店业做了30多年,从最基层的服务员做起的,一直做到公司高管。

一中一外,两个酒店业的老兵,最后在锦江会师了。

张晓强有一个梦想。“我们要把锦江做成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将来有一天,中国人去国外旅游,到哪儿都可以住中国人自己的酒店,想吃豆浆油条咸鸭蛋,随时可以吃到。”

这话放在5年前,听起来会有点“虚幻感”,但现在,却充满了“即视感”。5年前,锦江股份只有900家酒店,10万间客房。但到今年4月底,锦江股份已有6927家酒店,67.4万间客房。其中,海外酒店1284家。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

锦江的爆发式增长,缘于三次大的收购。2015年,锦江股份收购法国第二大酒店集团卢浮酒店集团、铂涛(主品牌七天)、维也纳。

大规模收购,看起来有点冒险,但却是酒店业经营的高招,具有四两拨千斤之效。道理不复杂。连锁酒店通过统一获客,统一管理平台,统一采购等方式,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即使并购进来的酒店保持原价,盈利水平也可以提高一大截。

正是如此,近年国内酒店行业收购迭起,集中度明显上升。锦江、华住(主品牌汉庭)、首旅(主品牌如家)三大巨头江湖地位基本确立。据介绍,目前我国酒店行业集中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预期,这几个巨头或者其他连锁品牌,会进一步加快并购,抢夺市场。

跑马圈地会不会带来消化不良问题?概率很高。锦江股价就面临着“消化”问题:一是财务费用,2017年财务费用超过4个亿,吃掉了一大块利润;二是形成了较高的商誉,对经营者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三是短期管理成本上升,挤压了净利润率。锦江目前净利润率在行业内属于偏低水平。

对此,我们采访的分析师和张晓强均表示乐观。他们认为,财务费用会逐年降低,随着后台管理系统逐渐理顺,管理成本将“可持续”下降,在此基础上,利润率将见底回升。

“锦江是国企,用人机制会否受到一定的约束?”面对记者的这一问题,张晓强明确表示:“不会”。锦江股份收购卢浮、铂涛和维也纳以后,分别仅派驻财务总监或运营总监,原管理团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为的就是保护好企业原有的基因和活力。

激烈竞争中,酒店行业还是个好生意吗?张晓强对这个问题倒是不担心。在他看来,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人们会为“喜欢”而买单。以我们采访所在的郁锦香酒店为例,原先这里是老旧的虹桥宾馆,现在翻新升级之后,成了锦江股份的旗舰店,效益的提升看得见,摸得着。

“品质是最好的门槛。”张晓强说。

数据宝

数据宝(shujubao2015):证券时报智能原创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