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特大跨國海上走私販毒案偵破紀實(上)攔住那艘漁船

(一)

在中國地圖上,向南,再向南,你會找到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目光由此再向西南尋去,一處島礁如珍珠點綴在我國南海廣袤神秘的海域。

2018年1月24日8時許,北京,中國海警局指揮中心。

來自公安部禁毒局、中國海警局、福建和廣東省公安廳、汕尾市公安局幾十人的幾十雙眼睛,正對著大屏幕緊盯這片水域。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實時信號從幾千裡之外中國海警船3307號上傳輸過來。

波浪詭譎,海警船3307號緊緊咬住一條40多米長的油船“陽寶丸”號。兩船相距幾百米,浪濤激濺的聲音並沒有淹沒海警隊員鏗鏘的喊話聲:“我們是中國海警,請馬上停船接受檢查,所有人員到前甲板集合!”

油船沒有迴音,依舊全速朝前壓著浪花行駛。然而,兩分鐘後,油船用另一種方式回應了:船上一團火焰騰空升起,藉著風勢,蔓延成一條火龍。

“眼看著盯了幾個月的油船燒起來了!我的腦子裡‘嗡’的一下,頓時一片空白。”廣東省公安廳禁毒局偵查科民警林友疆說。

事發突然,眼前的情景也是公安部禁毒局緝毒行動處副處長嚴威始料不及的。他的心瞬時揪了起來。

幾個月了,專案組夙興夜寐、枕戈待旦,追的就是這條油船。按照情報信息顯示,船上本應有6個人,還有“貨”,一切在今天都要有個交代。莫非這麼久的艱辛盯守,就要隨著這一把火而功虧一簣?

屏幕那一頭,火勢發展迅猛,船體隨時有爆炸的危險。

24日11時許,海警船3301號、46115艦先後到達這片海域;14時許,“陽寶丸”號船上火焰漸熄。

前甲板處,幾個人影動起來。原來,此前幾名船員就抱頭躲在那裡。“還有人在,沒燒光!”指揮中心內,緊張的氣氛立刻活絡了,所有人的勁頭又燃起來。

在公安部禁毒局、中國海警局指揮下,海警46115艦執法人員登船,抓獲4名犯罪嫌疑人,2人跳海逃匿。被抓者的名字早就烙在專案組成員心裡:周盛農、肖乃忠、包卓仁、楊志益。前兩人是廣東汕尾人,後兩人是臺灣人。

至此,公安部指揮廣東、福建公安機關聯合中國海警局、香港毒品調查科,成功在我國南海海域攔截了運毒船隻“陽寶丸”號。除4名船員外,還同時在香港、廣東汕尾先後抓獲涉案嫌疑人餘若坤(香港籍)、陳元書(汕尾籍)等人,通過訊問印證了在實施攔截期間,涉案船員焚燒1噸冰毒的犯罪事實。

1噸冰毒的販運鏈條,被截斷在我國南海海域!這一戰果給所有參戰者注入了振奮精神的強心劑。

“這是我國公安禁毒與海警部門在海上首次實施聯合查緝毒品合作,彰顯了我國海上緝毒執法能力和水平,也是內地與香港警方精誠合作的重大戰果之一。”公安部禁毒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這場鬥智鬥勇的緝毒大戰,已經持續了一年多。

(二)

2017年1月初,公安部禁毒局部署廣東省公安廳禁毒局聯合公安邊防、海關等部門,與香港警方開展跨境緝毒執法合作。一個盤踞香港多年、開展遙控指揮跨境走私販運毒品活動的販毒團伙進入了警方關注視野。

在這個團伙中,多名汕尾籍人活躍其中,充當內地的中層指揮人員。

汕尾,地處“珠三角”東岸和潮汕地區兩大民營經濟繁榮帶之間,距離香港不到100海里,然而,這裡的經濟發展卻與其他“珠三角”城市相距甚遠。

2013年以前,汕尾市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標籤”,即製毒販毒“重鎮”,“毒帽”難摘。汕尾的陸豐地區,以宗族勢力為紐帶,尤其成為製造販賣冰毒的重災區。

廣東省公安廳禁毒局副局長金肖民用兩個指標形容當時汕尾毒品之“盛”——一是冰毒產量高,陸豐地區生產的冰毒、K粉,每年產量約佔全國7成;二是由於“產量高”,甚至遠超需求增速,致使冰毒價格一直下降,降至每千克8000元到1.2萬元,“拉低”了冰毒均價。

2013年7月30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在汕尾市召開毒情剖析會,在全省啟動“雷霆掃毒”專項行動,拉開重點整治毒品問題突出地區的序幕;

同年9月,廣東省委作出“雷霆掃毒一年攻堅、三年整治”的重大決策部署;

同年12月29日,在汕尾陸豐,廣東打響了清剿制販毒最為嚴重的“第一毒村”博社村的行動:數千名警察深夜集結,凌晨對這一“堡壘村”發起大兵團、多警種、立體化清剿,搗毀了18個特大制販毒犯罪團伙、77個製毒工廠,抓獲犯罪嫌疑人182名,繳獲冰毒近3噸……

“雷霆掃毒”整治三年,收效斐然。通過全面清查和持續嚴打高壓,廣東省尤其是汕尾市陸豐地區制販毒勢頭被打壓下來。製毒發案數逐年下降,外省破獲的毒品案件中,毒源來自廣東的案件數量逐年大幅下降。

以往,毒販守著陸豐這塊制販毒“富礦”,毒從這裡拿、船從這裡找,通過一兩個中間商轉手即可“出貨”運走。

隨著汕尾公安禁毒部門對陸上重點區域打擊力度不斷加大,毒販從汕尾取毒、運毒的路線屢遭摧毀;近幾年來,製毒工廠和窩點紛紛被端,毒源斷了,當地毒品價格也失去了“優勢”。

“如今,每次警方打處行動繳獲毒品量都大幅下降,冰毒價格飆升到每千克十幾萬元甚至20萬元。”金肖民說。

廣東海岸線近5000公里。以往,曾有不法分子摸出一條海上走私洋垃圾、貨品的路線。毒梟們轉而盯上了這條線,毒品犯罪呈現出由陸地向海上轉移的趨勢。

落入警方視野的這一團夥擅走“海”路。以餘若坤為代表的3名毒梟均為香港人,且團伙成員眾多、分工明確、組織嚴密。

汕尾市公安局禁毒支隊政委鄭韶風剖析說,在這一團夥中,香港人是幕後老闆,負責出資、聯繫貨源及買家,並遠程遙控指揮;多名汕尾籍人是內地的指揮人員,負責接收香港和境外指令,並傳令至實施運輸操作的人員;團伙內,有專人負責物色船隻、組織船員、出海指揮船隻,並組織執行毒品交接。

從情報信息看,涉案人員涉及香港、臺灣、福建、廣東多地。他們的反偵查意識很強,不少人有多次組織毒品販運的犯罪經歷,是一個高度職業化的特大跨國、跨境販毒集團。

公安部禁毒局對此高度重視,將此案列為部目標“406”號專案,成立專案組開展偵查經營,先後在福建、海南等地協作組織10次境內打擊行動,共抓獲犯罪嫌疑人80餘名、繳獲冰毒2.4噸。

掐了莖葉,沒有除根。策劃者餘若坤等人仍長期隱匿香港,從事走私販毒活動。

嚴威、金肖民等人長期在禁毒一線摸爬滾打,他們都清楚,利用漁船走私,毒品藏處隱蔽、難以發現;海上走私毒品不僅線索難掌握,而且發現後難以控制及實施攔截抓捕。

但,就任其這樣囂張下去嗎?

答案當然是“不可能”。

(三)

2017年10月,廣東專案組在循線摸排中發現曙光——香港老闆餘若坤與內地“中介”陳元書(男,廣東汕尾人)搭上線,準備購買船隻,啟動下一批毒品運輸計劃。

必須鎖死各個環節,摸排清楚所有涉案人員相關軌跡!

公安部禁毒局立即部署廣東專案組,根據該團伙成員的活動規律和特點,加強對相關嫌疑人的偵查工作。該團伙的一舉一動,盡在專案組掌握之中——

香港人餘若坤聯繫陳元書,在內地物色船員。兩人都十分謹慎,物色船員不是一次就找準的,期間經歷了多次試探、交流。有的船長嫌給的錢少,不接“活兒”;有的船長還沒出行就提出要高額定金,陳元書認為“人品不好,不能用”。

陳元書最終找了老鄉周盛農,招募了以周盛農為首的6名船員(其中臺灣籍船員4名)。船員確定後,在船塢工作過的周盛農被派去找船。他聯繫了舊識,找到一艘運油船。

2017年12月15日,周盛農前往福建寧德某碼頭踩點探查,購買下“陽寶丸”號(原名“雅虎丸”號)油船。

“這艘船好,有一臺主機、兩臺副機。”周盛農把這艘長40多米、載重近500噸的油船照片通過微信傳給了陳元書,並通過他發給了香港老闆餘若坤。三方都很滿意。餘若坤通過陳元書發出指示,要周盛農對船進行維修、補給,專門用於運“貨”。

貨從哪裡來?如果從汕尾或內地其他地方“出貨”,就可以即刻打個乾淨。可是專案組進一步偵查發現,此次,這一狡猾的團伙不再按“套路”出牌,已在境外找好“貨源”,準備出海“接貨”後轉送至某國。

這個消息,對於廣東尤其是汕尾公安禁毒部門來說,既是樂觀的,也是擔憂的。

樂觀的是,這說明汕尾已經不再被毒梟視為毒品主要來源地;擔憂的是,毒品來源、去向均在境外,案件主謀不在內地,一旦6名船員出海“接貨”,對這一販毒團伙,公安機關還能否掌握偵破工作主動權?

是“掐葉”還是“除根”?專案組一次次開會研究,不分白天還是夜晚。

“毒品案件講究抓捕的時機,最關鍵的證據是毒品。”嚴威說,毒品案件要辦得漂亮,就要將販毒團伙的上下線涉案人員全部摸清,查明毒品來源,固定犯罪證據,尋找最佳時機收網。“406”案件就要辦成一起精品案件。

通過對案情深入分析研判,專案組認為,前期雖然多次斬斷這一販毒團伙的“爪牙”,但如果即刻收網,恐難從源頭上剷除在香港的幕後組織策劃者,斬草不能“除根”。

著眼大局,精準施策。專案組反覆研究後,最終提出“放船出海,從境內、境外兩個戰場深入經營,尋找最佳抓捕時機後統一收網”的下步工作方案。這一方案最終經部領導“拍板”同意。

“這個決心,其實很難下。船放出去,失控怎麼辦?不放,抓不到幕後策劃者,又不甘心。多年來,盤踞香港的毒梟就是利用類似方法逃避打擊,這一次我們要突破創新,創造條件實現內港同步抓捕。”嚴威說。

茫茫大海,船舶如針。公安部已佈下天羅地網,誓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撈“針”,將會是一場怎樣的終極較量?明日請關注《“406”特大跨國海上走私販毒案偵破紀實》下篇。

(文中辦案民警、犯罪嫌疑人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