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公司倒闭几千家,影视股将集体冰冻,上影节大佬们又嘴炮了?

中国电影,总是在六月透明。

文 | 庞宏波

“别急,中国电影最差的时代,还没有来。”

当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作人阎焱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无疑将昨天第二届影视领袖峰会推到了一个高潮。如果联系上下文,阎焱在此之前刚刚说完华谊市值不足200亿,也刚刚直面王长田,在“赞扬”其一直坚挺的同时,以跌了不少结尾。

话虽难听,甚至不少敏感话题,但话却很真,颇有良药苦口之意。在阎焱“开炮”之前,于冬、王长田、叶宁、王中磊已经轮番上阵,对着电影市场开火。尤其是在目前整个影视产业遭遇空前危机的环境下,大佬们的“开炮”既是一种冲击,也是一种“疗伤”,往往在开炮的同时,大佬们会给出药方。

从2016年,李安的“保持耐心”到2017年片单缩水,齐谈服务,再到今年集体“反思”,直面焦虑。

6月的中国电影,总是格外的透明。一切问题都将暴露无疑,或是为了下半年冲刺进行鼓励,或是为了上半年低迷进行反思。

6月的中国电影,总是格外的理性。总有人站出来告诉影视行业“慢下来”。每年的6月,就像是中国电影一次集体的专家会诊,指出病灶,给出药方。

然而,2016年的下半年,电影市场急转直下,一蹶不振。2017年的下半年,电影市场彻底进入到了大头部时代。

如今,在300亿大盘刚过但影视股集体冰冻,声誉受到极大挑战的2018年,又该如何缓解集体焦虑?

上影节,从“庙会“到“吐槽大会”

中国电影好似一场带有极强目的的“裸奔”,你知道发生问题是迟早的事。但在1000亿公司市值,600亿电影大盘的数字激励下,仍然没有慢下来去穿起衣服。

每年的上影节,是中国电影产业一次盛大的“庙会”。各家影视公司发片单、办酒会,在“魔都“肆意抛洒着中国电影的“魔幻现实”。而随着,2016年鼓吹赶超美国成世界第一失败,上影节又逐渐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吐槽大会”。

今年的上影节,一开幕就已经率先开炮的大佬不在少数。王长田说:“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危机正在到来。”于冬说:“中国导演现在成了全世界最享受的导演,他们越来越没有预算限制, 越来越不用听制片人的话,因为现在钱多。导演们坐庄,拿着剧本、创意在融资,这是不对的。 ”

王长田//

随后,“华谊系”接枪发力。先是叶宁认为,中国电影的工业化首先需要的是专业,不需要浪费时间去讨论。表示:“创作的自由是在一定的设定里,生动的,戏剧化的表达,这才叫创作。不是乱相、不是空想、不是胡诌,更不是狗血。我们说人物设定,他的衣食住行,他的时代背景,这个环境你做过研究吗?很多人不做研究,想当然狗血,不行我就穿越,这能行吗?“直指影视上游创作力匮乏的软肋。

随后,王中磊除了表示中国电影产业最大的问题在于“贵“之外,对于舆论环境、影视资本市场都进行了”吐槽“。

其实,从大佬们吐槽的尺度和频率,足以看出如今中国电影市场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在上影节之前,崔永元炮轰《手机2》剧组,随即牵出了明星涉税等一系列问题,而随即带来的则是影视股集体下跌、影视公司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信任危机。

在这样的低气压中,上影节的“吐槽”多少是心中苦水的一次倾倒。但作为影视行业掌舵者的大佬,显然

在吐槽中看出了中国电影所面临的本质困境。用乐创文娱张昭的话说,目前的影视产业本质渐显。

深层次的矛盾被挖掘,核心问题被暴露。上影节,从庙会到吐槽大会,所带来的则是中国电影最真实的命运画像。

中国电影最差的时代,究竟来没来?

因为大佬的频繁发言,以至于绝大多数人很难分辨,究竟如今的中国电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年代。

电影市场处于高速增长,单片票房推升至50亿;文艺片、纪录片迎来市场逆风翻盘的机会;随着系列IP的开发,电影产业链也在不断的延伸;相比好莱坞,中国电影公司一线创始人仍然身处一线。中国电影,理应在最好的时代。

于冬//

但一纸合同“炸出”影视股集体下跌,曾经的民营影视龙头华谊市值一度不足200亿;电影资本进入到了下行期,传统的二八定律在影视产业变成了一九定律,在质量上又参差不齐,而且《后来的我们》退票事件,丁晟质问光线宣发费疑云,在深层次的矛盾上仍然十分显眼。或许,这真的是中国电影最差的时代。

但一向敢说的阎焱,却说出了“中国电影最差的时代,还没有来“的惊人言论。从这两天,其他人的话语中,多少可以感受到中国电影核心矛盾暴露的严重性。

起码,大家尽管对电影市场充满信心,但并不否认未来一段时间,影视股仍然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而在资本市场,两万多家影视公司随着整个资本市场趋严,会出现几千家出局的惨烈现象。

其次,从政策上来说。在审查制度上并没有放松,税收政策并没有改观。阎焱表示,中国48%的税收政策决定其很难与21%的美国好莱坞相抗衡,从“起跑线”上片方就担负着极大的压力。

阎焱//

此外,中国目前每年制作完成的电影多达1000部,上映的有700部,排片稍微得到保证的400部,有影响力的100部。但其中1%的影片,占据了43%的票房。反过来讲,也就是99%的影片去争夺57%的市场空间。在头部集中化愈发明显的当下,对于绝大多数电影项目来说只能是凶多吉少。

再加上舆论环境对于影视产业的0容忍,让影视产业背负着极大的不公平。昨天,王长田表示,目前受到的质疑对行业是不公平的。如果负面认识持续,整个行业会受到巨大影响。现在很多人把影视行业标榜成了一个不光彩的行业,影视从业人员被标榜成了唯利是图之人,电影产业的从业人员感到的是屈辱。

从多个维度来看,电影产业某种程度上仍然没有触碰最低值,仍然存在极大的整合空间。但每年上影节引起的争论不在少数,给出的药方不计其数。“嘴炮“频出的上影节,如果没有付诸行动去改变,那么中国电影最差的时代当然没有来。

中国电影的集体焦虑,该如何破解?

外行看的永远是热闹,在兴盛的时候羡慕,在低迷的时候愤怒。但对于行业内的人士来说,更关注的是如何去缓解中国电影所面临的集体焦虑。

显然,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并不缺钱。资本热钱永远停留在这个行业,或多或少。但不缺钱的中国电影市场最需要掌握的技能是如何花钱,更加专业高效的利用资本,是上游最为关键的问题。

而在渠道整合上,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资源整合。曾经于冬在这片土地上喊出了“未来的影视公司都将为BAT打工”,事实上在第二届影视领袖峰会上,第一场圆桌论坛的五个公司,除了乐创文娱,其余三家都有阿里巴巴的投资。

但在王中磊看来,资源整合远远不够。未来,华谊可以把影院卖给万达,把投资的线上宣发平台卖给阿里。电影专业的分工,是决定中国电影产业内部执行力的一大保证。

但这也意味着,巨头之间的合并会带来整个产业链的地震,中小公司合并出局事必然。

此外,任仲伦认为,票价最低不能低于30块钱,太低会让观众对行业价值产生误判。任仲伦还表示,单部影片起片时排片不要超过30%,希望有行业协会予以指导。

这种宏观调控也喊了好多年,但最终付诸实施的寥寥。在影视最低谷的时候,再喊一句,总归会有点水花。

而面对中国电影产业的IP开发,万达影视集团总裁兼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介绍,最近两年各种“小镇”兴起,已经有过剩趋势。对于实景娱乐,必须是旅游目的地,才有成功的可能,其次是有没有IP,有没有持续更新的能力,是否具备让消费者持续走进乐园的能力。

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如何优化,其实每一位大佬的发言都是极其真诚也极其准确的。上影节,成为了中国电影一年浓缩的“战场”。而每年,都有人不屑的说这只是“嘴炮”的战场。

在电影市场,早已进入到了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的“快速转折期”。稍有不慎就会被抛弃,停留在“嘴边”的忧虑,当然无法改变这个市场真正的顽疾。但当“嘴炮”不停留在“嘴炮”,一年一度中国电影的心脏起搏依然会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