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系列之文官用名词

谱牒中的常用名词解释系列之文官用名词

【大学士】官名。唐、宋、明、清皆设,职权不一。唐中宗景龙二年,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宋有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以首相、次相分领。明初政归六部,洪武十五年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秩仅五品。其后增设谨身殿大学士。宣宗时,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乃以师保尚书兼大学士,官尊于六卿。清因之,设殿(保和、文华、武英)阁(体仁、文渊、东阁)大学士四人,协办大学士二人,秩皆正一品;赞理机务,表率百僚,遂为宰相之职。

【庶吉士】官名,明洪武初采《尚书·立政》“庶常吉士”之义,置庶吉士,六科及中书皆有之,永乐二年始专隶于翰林院,以进士之擅长文学及书法者任之。清因之,设庶常馆,进士殿试后朝考前列者,得选用为庶吉士。肄业三年期满再经考试,按等第而分别授职,谓之散馆。二甲进士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入选者,内用六部主事,内阁中书;外用知县。

【六科给事中】官名,明初沿前代设给事中,洪武六年开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每科又设都给事中一人及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以总司之。给事中衙署即在午门外东西朝房,章奏均必经其手,故权势尤重。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同有建言及进谏之责。又合称台垣,台指御史,垣指给事中。清初沿明制,六科设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秩为正五品。雍正元年始并入都察院,职权范围已大为缩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撤销六科,仍通设给事中。

【光禄大夫】文、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代正一品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升授光禄大夫;清正一品。

【荣禄大夫】文、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代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清从一品。

【资政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清正二品。

【通奉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清从二品。

【通议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清正三品。

【中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清废。

【中议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四品加授中议大夫;清从三品。

【中宪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清正四品。

【朝议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清从四品。

【奉政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清正五品。

【奉直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清从五品。

【承德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清正六品。

【儒林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

【文林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议郎;清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议郎。

【徵仕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为从七品初授从事郎,升授徵仕郎。清从七品。

【修职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清正八品。

【修职佐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清从八品。

【登仕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九品初授将士郎,升授登仕郎;清正九品。

【登仕佐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九品初授将士佐郎,升授登仕佐郎;清从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