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全国唯一双重资质园区,经开区TOP1,高新区TOP5

园区特色

1

.全国唯一既是经开区,又是高新区的产业园区。

2.2017年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TOP1,全国百强产业园区TOP3,高新区排名位列全国第五。

园区概况

一、总体介绍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江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人多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苏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苏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442.82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350元,高新技术企业达4469家。2018年1月,苏州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排第8位。

二、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古城区东部,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四个街道,常住人口约80.78万。

三、区位优势

苏州工业园区以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网与世界各主要城市相连。轨道交通20分钟到达上海、60分钟到达南京,与沪、宁、杭融入同城轨道化生活。在苏州市新制定的城市总体设计中,明确了苏州工业园区在“双城双片区”格局中的“苏州新城”地位,即把园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总部经济和商务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四、荣誉资质

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亿元,同比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7.8亿元,增长10.3%,占GDP比重达13.5%;进出口总额858亿美元,增长15.5%;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476亿元;R&D投入占GDP比重达3.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5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万元,增长7.7%。在全国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位居第1,在全国百强产业园区排名第3,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上升到第5,均实现历史最好成绩。

产业特色

一、产业体系

苏州工业园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大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形成了“2+3”特色产业体系(“2”: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两大主导产业;“3”: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三大特色新兴产业)。累计吸引外资项目48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300亿美元,9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56个项目。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推动制造业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转型,推动制造工厂向企业总部转型,目前拥有各类外资研发机构161家,经认定的省级总部机构39家、占全省20%。

二、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三大新兴产业去年分别实现产值615亿元、350亿元和500亿元,增长28%、30%和36%,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一,纳米技术应用产业被誉为全球八大微纳制造领域最具代表性区域之一,同时,百度、华为、滴滴、科大讯飞、苹果、微软、西门子等都在园区设立了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研发或创新中心,园区正在加速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三、产业发展方向

● 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将积极向高端化、规模化发展。

● 现代服务业:以金融产业为突破口,发挥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优势,重点培育金融、总部、外包、文创、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产业。

● 新兴产业:以纳米技术为引领,重点发展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动漫游戏、生态环保五大新兴产业。

四、载体建设

园区已累计建设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生物科技园、中新生态科技城、纳米产业园等科技载体超300万平方米。此外还启动建设了文化艺术中心、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综合保税区、阳澄湖旅游度假区等其他创新区域载体。

园区积极推广园区发展经验,在江苏省宿迁市、南通市进行园区合作开发建设。

●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推进产业梯度转移,通过实施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等城市功能的综合开发,力争将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产业转移的聚集区。项目落地以工业为主、劳务用工以本地为主。

● 苏通科技产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是新加坡—江苏合作理事会重要合作项目和苏州南通两市跨江联动合作项目。积极吸引更多新加坡企业参与开发、更多高科技项目投资发展。

政策环境

一、人才激励政策

1.对引进的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领军、高层次和紧缺骨干等人才,经每年评审后,可给予3~5万元(含税)每年的薪酬补贴,累计补贴原则上不超过3年。

2.薪酬补贴政策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对新引进的优质项目和重点团队,可由招商、经发等部门定向给予薪酬补贴,执行3年。

3.建立多层次人才奖励体系。对在园区就业且在园区缴纳个人所得税并形成园区地方财力的各类人才,可按上年度实缴入库的工资薪金部分的个人所得税总额,分别申请享受以下奖励政策:

(1)上年度实缴入库税款总额在5万元以下并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才,取得购房资格并在苏州大市范围内首次购买自住房,办理商业住房贷款后,可按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利率差额(最高不超过1%)给予贷款贴息优惠,累计贴息不超过5年,逐年兑现。

(2)上年度实缴入库税款总额在5万元(含)至50万元之间的,取得购房资格并在苏州大市范围内首次购买自住房,根据购房前三年所缴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的情况,按三年累计缴税额的25%给予一次性奖励,专项用于购房。

(3)上年度实缴入库税款总额超过50万元(含)的,按其实缴税额的20%给予奖励,用于改善居住条件。

二、众创空间奖励和扶持

1.授予“苏州工业园区众创空间”称号,给予20万元开办补贴,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支持。

2.提供物理空间服务的,面积500平方米以下、500平方米(含)-1000平方米、1000平方米(含)-1500平方米、1500平方米(含)以上的,分别给予15万元、20万元、25万元、30万元的装修补贴。

3.提供物理空间服务的,给予不超过30元每平米每月的房租补贴,补贴面积不超过2000平方米。由科信局每年根据年度考察评估情况确定,补贴期限不超过三年。

4.所孵化项目落户在园区,自注册之日起2年内一次性获得市场投资200万元(含)-350万元、350万元(含)-500万元、500万元(含)以上的,且实收资本到位,完成验资及工商变更,分别给予该众创空间5万元、8万元和10万元的辅导奖励。

三、技术企业改造支持

1.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设备技术改造、制造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升级或售后服务智能化改造,项目经核准、备案,年度设备投资达到5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或方案设计与软件投入达到1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项目实施满一年,最高给予设备或软件投入10%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购买注册在园区企业(商贸企业除外)的硬件设备、集成方案或软件进行技改,且金额占企业当年技改总金额比例超过70%,项目实施满一年,最高给予所采购设备、集成方案或软件投入15%奖励,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

2.鼓励制造业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开展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对采用融资租赁设备方式获取设备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且上年设备租赁费总额达50万元及以上,经认定,最高按企业上年度实际发生设备租赁费的20%给予奖励,单个企业最长补助3年,每年最高补助不超过300万元。

3.企业注册资本增资1000万美元(等额人民币)及以上(以实际到账为准)主要用于技改、扩产,三年内实现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较增资年度增长超过1亿元、2亿元、5亿元、10亿元,分别给予企业50万~300万元一次性奖励;在申报技术改造、科技项目、节能项目时给予优先支持;企业增资达5000万美元(等额人民币)及以上,需向行政审批部门申请核准、备案的,均以“绿色通道”方式予以优先办理有关手续。

4.对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15万元的奖励,对获得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同一企业认证升格给予差额部分奖励。

前景展望

下一步,园区将进一步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在更高坐标系中提升发展标杆,确立更高的目标定位,在夯实全面小康基础上,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积极谋划现代化建设,展现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力争到2030年,园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一步攀升,达到或接近主要发达国家水平,勇当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杆,勇当建设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杆,努力在全市建设“四个名城”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走在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最前列。

一是打造创新源地。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扎实推进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构建完善国际化、开放型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创新产业引领、原创成果转化、标志品牌创建、创新生态建设等四大工程,突出人才首要地位,集聚整合更多国际高端创新要素,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科技成果对接转化,不断铸就创新发展新动能。

二是打造产业高地。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深入实施转型升级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以智能装备高端突破、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企业品牌和质量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两大主导产业迈向中高端。重点培育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等三大未来主导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具有园区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地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三是打造民生福地。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好各项民生实事项目,积极构建富民增收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具有园区特色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打造宜居胜地。坚持多规融合、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绿色低碳、智能智慧的理念,不断丰富提升城市功能内涵,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质量。大力实施“生态优化行动计划”,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打响“创新之城、非凡园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