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神器:为何说刘秀是中国最有名的“成语帝”

不说可能你不知道,刘秀是中国最有名的“成语帝”,有心人曾统计与他有关的成语,居然几近20条,比如克己奉公、披荆斩棘 、得陇望蜀等等,是古代朋友圈最主流的流行语段子手,“之最级人马”。这正如他把工作当兴趣和享受,不知疲倦地乐在其中,于是“乐此不疲”的成语也立马水到渠成,他不封“成语帝”都不行了。

刘秀还是一个颜值爆表的学霸,一个会走T台的长腿欧巴。当年穿着汉服style的华衣惊现洛阳城,立马万人空巷,引无数女粉丝喊破嗓地尖叫“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什么什么的,比如今的当红小生吴亦凡的freestyle还具轰动效应。

还有他那“女神杀手”的吸粉神器,富婆瞬间溶化,比他的祖宗刘邦勾引富婆的功力还具杀伤力十倍以上。

曾经有人比较过刘邦和刘秀谁更厉害。曹植认为刘秀的个人能力高刘邦几个班,但将将带团却比刘邦差多了;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说刘秀带团也比刘邦强,只不过被其个人超强能力掩盖了。难怪现代人讨论刘秀的能力一点不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四大天王”差,为什么现代影视数量比这四位少了很多?答案居然是,因为刘秀打仗本事太强瞬间打扫战场,没有一波三折的戏剧冲突效果,情节很难展开,所以编剧也爱莫能助,如果硬编出来,票房绝对没戏,绝了。也因为如此,刘秀那么强的个人能力,却在历史存在感上敬陪末席,名声与能力很不匹配,果然冤枉。

最后,想马革裹尸的刘秀部将马援,居然认为刘邦比他的主子刘秀厉害,理由是刘秀什么都能干,而刘邦什么都不干只会喝酒,判刘邦胜,简直是“高级黑”。

好,我们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对于刘秀这种身上背负着近20个成语关联的著名“成语帝”,也应该可大写特写。而且东汉是一个与成语关系十分密切的朝代,之前我们就讲了“绿林好汉”和“齐心协力”等成语的出处。而即使是刘秀的至爱亲朋或王侯将相,也有很多与成语渊源很深,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他的那个轻易不在历史舞台露面的姐姐刘黄,是戏份很少(和刘秀二哥刘仲一样都是打酱油的角儿)且很脸谱化的骄横任性“反派”,估计是出于历史角色的平衡而故意涂抹的吧,这样才能突出刘秀的主角光环。前文提过她家奴杀人她背黑锅成就了好官董宣,而守寡想再婚却被人拒绝又成就了好德如好色的古代“五好男人”宋弘。于是,即使没有什么历史存在感的她,都光荣地与民俗指数很高的成语“糟糠之妻”( 糟糠之妻不下堂)有了亲密接触。

此成语出处还是成语随处可见的《后汉书》:“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后汉书·宋弘传》)

话说刘秀那苦命的大姐刘黄早年丧夫守寡,日子过得很郁闷。有一天,刘秀有意给孤家寡人闷闷不乐的大姐介绍夫婿,于是和她饶有兴趣地谈论自己的大臣的优缺点,试探她的心意,看她看上了谁,以便从中撮合,进而有的放矢切实解决她的个人问题。

“我觉得宋弘最好,人长得帅气品德又好,其他大臣没有一个比得上他。”一说到男人,很久没尝男人味的刘黄,自然两眼放光滔滔不绝地说,几乎是流口水的款式。

只可惜好男人也不好找,不是有了老婆就是基佬,宋弘虽然没有性异趣,家里却有了一个患难与共的黄脸婆,且他不是花花公子,注定要让春心萌动的刘黄吃白果,大失所望。

刘秀知道大姐属意品貌端正的太中大夫宋弘(后来做到了大司空)之后,便想做月下老人促成美事。于是,某一天特意召见宋弘,然后让大姐坐在屏风后面观察动静。

“民间谚语也说身份尊贵就换朋友,暴富之后就换老婆,这是人之常情吗?”刘秀醉翁之意不在酒地对宋弘旁敲侧击道。

“错也。微臣听闻的正好相反,也就是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患难与共的妻子不能休)。”不明就里的宋弘也不亢不卑地答道。

一听到宋弘这么一说,一生也好德如好色不喜铺张浪费(他一生专情阴美人,史书记载的皇后嫔妃只有区区三个,和清静无为的汉文帝基本持平)的“低碳帝王”刘秀,立马判断姐姐没戏了,双手一摊即时表示爱莫能助。

更何况这个种个田吃个饭都姿态优美有型有款,被人惊为天人,引来大量迷弟迷妹的大帅哥皇帝,本来就十分欣赏赤眉军富贵了也不换糟糠之妻的作派(还有投降也不杀自己老大,比曾经的好兄弟李轶强多了),他又怎样为了大姐的小小欲望而破坏自己有情有义的形像呢?

正是在他的宽厚仁义感召下,他治下的东汉民风淳朴、风化最美,大家都很有担当,梁启超直接点赞东汉:“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著名学者南怀瑾还认为刘秀是两千年中国封建帝王实现“齐家治国”榜样第一人。

你想想,因种种原因废个皇后(郭圣通)都不打入冷宫,还加倍善待其家人,他又怎么会出尔反尔夺宋弘之爱?

在此,只能对刘秀的命运坎坷没有桃花运的大姐致以同情,谁叫她命运如此之滞,天子老弟保不了她的家奴,连找个帅哥填补感情空虚也被人拒绝。难怪也有媒体为其鸣不平:“在中国史书的男性视角下,刘黄形象骄横霸道,十分‘脸谱’化。她被拒婚,宋弘成名。她家奴被杀,董宣成名。她的‘不幸’,成就了两个男人流芳千古。她真实的面孔与形象,她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被史书完全屏蔽掉了。历代修史者,无人站在她的角度想一想,想想她爱而不得、寡居一生的命运何其凄凉。”

好,讲完了刘秀大姐的成语故事,以下进行冯异的成语频道。

刘秀太会做人了,以其真诚、厚道、用柔赢得众人拥戴,所以和冯异这种谦退不伐(谦虚、退让、不自夸)的正人君子当然是“臭味相投”,一拍即合,做一世知心的好基友。难怪著名通俗说史作家蔡东藩也饱满深情地大赞刘秀与冯异的知己之情:“至若冯异之遭人谗构,而光武不以为疑,……。大树将军,原非彭宠庞萌可比。然非光武之推诚相与,亦安能感人肺腑乎?且光武不忘河北之难,异不忘巾车之恩,君臣一德,安不忘危,以此定国,有余裕矣。”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更是称冯异是文武全才。于是在“云台二十八将”里排名不是很靠前的他(第七),却常常和排首的刘秀另一生死知己邓禹,结伴出现在后世其他王朝的将军功臣排行榜上。比如唐宋的古代名将排行榜就有冯异,而老朱朱元璋搞的古今功臣排行榜,东汉只有冯异和邓禹名列其中,其他的则没份。

反正,做人都需要真朋友,何况打天下?因为开国帝王都必须要有自己信得过的核心政治班底,为自己摇旗呐喊,为自己冲锋陷阵,为自己甩锅堵漏。刘秀祖宗刘邦有忠心耿耿的丰沛军政集团(古代著名“还乡团”),李世民有誓死效忠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刘秀当然也有其云台二十八将,尤其以南阳、河北老乡团最能生死与共荣辱不惊,甚至能为其连家属安危也不顾,据说马革裹尸的名将马援就冲刘秀的够朋友才去投奔他的,刘秀是一个多么强大的组织行为学的行家里手啊。

而冯异这不喜夸夸其谈,谦虚谨慎,不党同伐异的“大树将军”(因其他将军在争功之时,像刘秀一样低调不好吹牛更不居功自傲的冯异常常自觉回避,远远躲在大树之下,故争着当其部下的众兵士,给了他这么个十分亲切又形像传神的有趣绰号,“坐树不言”的成语也源出于此),更是做事非常踏实的刘秀的同党,刘秀还称其“恩犹父子”,看来刘秀不是把他视如严父般的益友,就是当成亲生兄弟一样对待了。

难怪刘秀在洛阳大肆封侯时,很多人都为他与功劳不匹配的爵位喊冤叫屈,他却叫大家不要乱说,他也知道好基友刘秀的心思,这毕竟是自家兄弟,也只能是先人后己了,内外亲疏有别也,没什么可争的,眼泪差点不争气地哇啦啦了。

哈哈,一通冯异与刘秀的知己通论,又差点忘了介绍与他有关的成语(与刘秀也有关,他们是连体婴儿),那就是“披荆斩棘”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查实这些成语也和冯异的用兵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话说刘秀在洛阳给冯异封侯之后,不久又让其拜了一个征西大将军的重职,进军关中,与气势很盛的赤眉军大战,冯异先败于赤眉,后设计假扮赤眉军取胜,刘秀十分高兴地下诏道:“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冯异平定关中后长期重兵驻守长安,忌妒冯异的人立马打小报告说其有反心。刘秀当然对这个亲自熬粥救自己命的好基友十分放心,正如蔡东藩所说的“至若冯异之遭人谗构,而光武不以为疑”,等冯异回了洛阳复命,刘秀还深情款款地指着冯异对满朝大臣激动地说:“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这两成语都全包含于此了,也不用特别解释了,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它们的含义,无非就是在这方面失败了,在另一方面成功,以及在前进道路上克服困难,扫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