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总导演洪涛确定离职?

如果没有善意的激发,而是一种非此即彼,你死我活,无论怎么做,都是一个死结——企业不敢放手培养员工,而员工一旦翅膀硬了就会转身离去。

栽培员工,让他强大到可以离开。敢吗?

前两天,网上爆料,《歌手》总导演洪涛将从湖南卫视离职,其离职申请已获批,在结束完本季的所有录制后将正式离职湖南卫视。

正当大家感到震惊的时候,随后,洪涛也是亲自发微博,疑似回应此事,文中虽然没有明确回应,但是从文字还是配图来看,确实是有要离开的意思~

 随后,有湖南卫视的工作人员发微博澄清,说洪涛导演并没有要离开~但是真假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虽然洪涛突然离职,挺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是这季歌手将成为最后一季的传闻却是早就有了~

早在这一季开播的时候,洪涛在首期录制现场就哭了,并且表示自己已经尽力,大家期待的歌手没有来,也只能这样了,当时就有爆料说,下一季歌手不会再有了!

作为《歌手》的灵魂人物,洪涛的离职可能直接会导致下一季《歌手》停播,看到这条新闻后也是挺难过的,脑海里的画面一直是这样的:

洪涛导演上台说:本场比赛要离开我们的人是... ...我。

1

非科班出身的总导演

却做出了最牛逼的音乐节目

《歌手》总导演洪涛所带领的团队成员大多都是科班出身,他本人的职业履历却曾与电视业毫无关联。

曾经有观众调侃他在镜头前的形象缺乏艺术气息,倒更像是个中年技工师,这正是他过往经历的折射——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个株洲工学院的毕业生虽曾在读书时去歌厅驻唱,但是最终还是逃不过组织分配,进入工厂,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时至今日,洪涛并不否认,曾经的工厂生涯对他来说毫无意趣可言。他转而将精力都投向自己真正的兴趣。

8年间,他累计购买了近300盘磁带,几乎囊括了市面 上所有的流行歌手。近乎疯狂的收集工作不仅为他换来了“中华曲库”的称号,也帮助他在1991年叩开了湖南经济广播电台的大门。

当他日后抱着成箱的收藏走 进直播间时,竟发现整个电台的素材储备都不及自己。但仅凭此积累,并不足以使一个技术工人成为一名电台DJ。

十几年的工作搭档、后任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的王平这样介绍湖南经广当时看中洪涛的原因,“在湖南这种地方,他的嗓音质感和普通话水平是一流的,很有辨识度。用行话讲,叫作‘入麦’。”

凭借着一档叫作《金曲排行榜》的节目,洪涛迅速成为了湖南地界里最受欢迎的电台主播之一。在电台他一路顺风顺水,却也缺乏波澜。但就在顺风顺水之时,他突然将人生走向扳上另外一条轨道,成为湖南电视台的一员。

洪涛当时31岁,从最出名的电台DJ变成一个毫无经验的电视制作人。王平回忆说,刚刚从电台转入电视台时,他和洪涛甚至不知道摄像机的磁带盒如何打开。

“我们的劣势是毫无电视制作经验,但优势可能也恰恰在于此。我们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也不去考虑是否会太难。一切都按照事情最本质的规律去做,没有其 他干扰。”

这种没有任何理论包袱、完全凭着元气和本能的职业出身,后来把洪涛训练成了一个“直觉高手”,一个深谙观众心理的好导演。他是从观众中来的,准确的创意能力成为了他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核心竞争力。

于是他做出了一档高收视的音乐真人秀,《歌手》不仅曾经将黄绮珊、李健、沙宝亮、林志炫、彭佳慧、李荣浩等本土艺人再度捧红,更让韩国歌手郑淳元一年的收入成功偿还了他之前在韩国所欠下的债务。

那他凭什么能做出《我是歌手》这么牛掰的节目呢?洪涛在采访中透露了秘诀就是:直觉与热爱。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没有理论包袱、完全是凭着元气和本能的冲劲。

乔布斯曾经说过:“从事一份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

显然这一点,洪涛导演做的淋漓尽致。

2

有本事的人

走到哪里都很吃香

A考君看到网上有不少小伙伴抱怨,自己的薪水低、压力大、晋升慢;其实这就是职场的常态;轻轻松松地可以薪水高、压力小、晋升快工作,并不存在。

想让钱追着你跑,为你的办法就是做出成绩,就像洪涛一样,能做出《我是歌手》这样代表自己能力和水准的成绩,身价自然水涨船高,目前: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都在以高价挖洪涛。

手上有本事的人,真的去哪里都不愁找不到工作。洪涛的前同事,湖南台的女强人龙丹妮与马昊一起创立了哇唧唧哇,与腾讯视频达成战略合作,目前已经制作了综艺《明日之子》,并将在2018年Q2制作一档新的偶像类节目。

另外一位浙江卫视的总制片陈伟,在做出了《中国好声音》、《我爱记歌词》等优秀作品后,去年去了爱奇艺,做出了火爆的《中国有嘻哈》。

樊登有一次讲过一个笑话,以前说自己是央视主持人,别人觉得你比较牛逼,现在要说是从央视出来的主持人,别人才觉得你牛逼。

我一个年龄较大的长辈,在当地做到了文化局局长,后来选择去一家基金公司当了总经理,负责一个影视项目。好不容易辛苦了大半辈子,坐上了局长的位子,说不要就不要了。

就像洪涛老师,即使现在真的离职,对于洪涛来说可能未必是一件坏事,在好的资本风口上,也许这位总导演会为我们提供新的惊喜。

毕竟,有能力的人,走到哪里都不怕。

3

栽培员工

让他强大到可以离开

那么好的导演,把《我是歌手》这档节目做到了推动了华语乐坛,也推动了大众对音乐的审美,洪涛的离开,会让不少人都替湖南卫视感到可惜。

其实这就是湖南卫视牛逼的地方,能培养出无数人才,在他们离开后都会顶着“湖南卫视”光环,在各个领域中更大地发挥自己的能量。

“栽培员工,让他们强大到足以离开。”

后边还要配搭一句:“对他们好,好到让他们想要留下来。”

挺高的境界。

这句话是维珍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说的,这厮是一个花花公子,老嬉皮士。不过,这种“浑不吝”的人却往往能说出金子般的句子。

他这句话,基本说到了职场“东家”与“员工”博弈最终极的问题,值得深思。

公司为什么要栽培员工?

在职场,一般的优秀企业,都非常愿意提拔内部员工。而不是想要什么样的人,就直接从人才市场招什么样的人。

一来,内部员工更值得信赖。

企业对内部员工大多知根知底,摸透了脾气秉性,经过一定时间的考核,认可了他们的人品,可信赖度明显超过新人,可降低公司风险。

二来,内部员工更值得托付。

内部员工熟悉公司业务,与公司企业文化匹配度更高,他们也更加认可公司,忠诚度明显高于新人,比起空降的新人,公司更愿意将核心业务交给提拔上来的内部员工去做。

所以说,员工如果是一个好苗子,领导就会不遗余力地浇灌他,希望他茁壮成长。

会考虑员工翅膀硬就飞走的情况吗?

答案是:当然。

彼得原理曰:“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一旦员工突破了彼得原理,就像我们平时打游戏一样,一直通关,一直胜任,一直进化。那么,是游戏,总会有最后一个大BOSS,战胜了,就会到达一个临界点——可以离开这个公司了。

如果一个员工强大到他的离开,会让公司或者项目就会垮掉,只能说明这个公司本身就缺乏核心竞争力。

这个时候,没格局的企业一定会抱怨,甚至咒骂,有格局的企业一定会送上祝福,江湖再见。

员工如果强大到可以离开,而你因为害怕他离开留有一手或绊一跤,这本身就是你对自己的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