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省五好家庭评选结果揭晓!来看看眉山的五好家庭~

好消息!

2018年四川省五好家庭评选结果揭晓啦!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积极发挥妇女和家庭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优良家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2018年,四川省妇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五好家庭评选工作,全省广大家庭热情参与,各地各有关单位积极推荐,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家庭。

5.15”国际家庭日

全省五好家庭结果正式揭晓

共96户家庭获得五好家庭称号

我市2户家庭荣获全国五号家庭称号

4户家庭荣获全省五号家庭称号

他们

家庭爱国守法, 遵德守礼;

敬业诚信, 热心公益;

平等和谐, 孝老爱亲;

家风优良, 科学教子;

移风易俗, 绿色节俭,

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是川内各家庭学习的榜样。

那么现在就跟眉妹一起来看看

眉山4户全省五号家庭~

五好家庭事迹展示

1

文德祥家庭

文德祥,男,汉族,1968年出生,家住小河村3组,家中有妻子和女儿3人。妻子陈光芬在成都上班,女儿文曦在中国移动公司眉山分公司上班,父女二人均为党员,一家人时刻以敬党、爱党、忠诚于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文德祥命途多踹,父亲在其19岁时舍己救人而光荣献身,他带着不识数的母亲及两个年幼的弟弟艰苦度日,日子虽苦,但也磨炼了他艰苦奋斗的心性。1991年,文德祥开始承包集体果园,慢慢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

1993年到1996年文德祥到丹棱农广校学习水果专业,毕业后从事水果种植,通过努力增产增收带领一支水果营销队四处收购推销。此时,他深知文化的重要性,让女儿认真读书,报答社会,文德祥则在家管理果园,修建养殖场。他一家艰苦奋斗,脱贫奔小康的行动,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小河村百姓无不为这一实干的家庭点赞。

2014年文德祥被选为村文书同时主持村委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认真工作,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实时了解及时解决,着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使村民增产增收早日奔上小康创建和谐稳定社会而努力。同时,源于对文化的无限热爱,在家人的支持下,将家里面3亩的养殖场改建为农家文化院坝,先后投入50余万元修建完成德祥文化大院,免费为村民群众开放。

在文化院坝开办文化节目的同时,文德祥经过多方考察,发现小河村适合种植青见,于是,大院成了种植技术的讲堂,定期邀请专业人员在大院开展青见种植技术培训,连续开展了6期,参训人数每次都在100人以上。通过培训文德祥本人也种植了青见50亩,每年收益10多万元,并于2014年成立了“丹棱县小河水果专业社”,带动小河、文武、陈嘴、河湾等周边村发展青见2000多亩,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多元,带动村民致富。

自家大院变成集体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党的路线方针宣传、产业技术交流等多功能的主阵地后,文德祥更是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给予了高度赞扬。2016年度文德祥同志被评为“眉山好人”的称号,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背后一群默默奉献的人,那就是可亲可爱的家人。

2

鲜友玲家庭

鲜友玲,女,出生于1982.06.27,毕业于四川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中共党员。现任洪雅和平园艺中心副总经理,和平文化传媒总经理,和平乡村酒店总经理。

鲜友玲的爱人何平家是花农,以自产自销为主。2000年,鲜友玲与何平相识,开始与他一起经营盆栽花卉(临时摊点)。初入这个行业的时候,鲜友玲像一张白纸。通过认真学习和了解,她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工作状态,经过四年的努力,生意渐渐好起来;2004年创办和平花卉中心,这是当时洪雅第一家采用盆栽花卉门店销售模式,很多人都说:“卖盆花还租门市,估计连房租都付不起,三个月不到就关门”!父母很担心,鲜友玲当时的压力也很大!因为这是家里所有的积蓄。为了让生意越来越好,鲜友玲先到成都学习插花,然后又上昆明进修。去学习的时候正是冬天,她的手每天都要在冷水里浸泡几个小时,十个手指都被冻伤,每天得换两三次药,贴上胶布继续学插花。大多数同学都吃不了那个苦。但鲜友玲坚持了下来,因为她知道家里铺子还等着她回去开展这项业务,她暗暗下决心一定得学会、学好。功夫不负有心人,于2004年8月鲜友玲顺利拿到花艺师资格证。回来后,为了让生意尽快好起来,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才能休息;那时鲜友玲已怀孕,每天还是像常人一样搬搬抬抬,有一天接了一单业务是在山区插花,有200个开业花蓝,第二天早上8点就要,那时她已怀孕六个多月,她和老公还有两个帮手一起上去,开车开了近三个小时的车到了山区现场,已是晚上9点过,随便吃了点东西就开始工作,那时正是秋天山区的温度要比城里低很多,鲜友玲穿得很单溥,越来越冷,但没办法只有快速完成工作才能去休息,直到凌晨5点左右终于把花蓝插完了,但她的双脚全肿了,不能弯了,痛疼难忍,全身冰冷,人也特别累,虽然很累,但是她心里很开心,终于完成了!当时鲜友玲一心想着努力让生意好起来,没顾及到自己还怀着孩子,后来回想起来她还觉得后怕。

为了让更多的失业人员能学习插花技术,2005年鲜友玲开办和平花艺培训班,培训近200名失业女性,协助学生开办花店近20家。为了多元化经营,2006年创办和平婚庆传媒,主要以酒店婚礼为主。当时化妆师很少,费用又高,为了控制成本,2006年8月她前往昆明学习化妆,顺利拿到化妆师资格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花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月珠大街的铺子因地方小,很多品种无法展示,档次无法提升,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2008年10月,在广场南路银杏苑底楼租了四个门市,和平园艺中心新店开张,经营面积约350平方米。是一个新型的园艺超市模式;集“盆栽花卉区”、“园林植材区”、“仿真花区”、“婚庆鲜花用品区”、“水族用品区”为一体。

2009年,“和平婚庆传媒”升级为“和平文化传媒”扩大经营范围,涉足传媒行业,多元化经营,让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0年开办和平化妆培训班,培训学员近150人,帮助再就业近60人。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压力增大,工作量也增大,除了白天工作外晚上经常布场到凌晨两三点才能休息,早上五六点钟又起来准备第二天的婚礼;有时满手都是玫瑰花刺钻心的痛,有时站了一天下来,汗水把脚底都泡白了不敢落地,一落地那种疼痛无法形容。有时还会面对业务上的问题,资金短缺,员工流失等困难,鲜友玲有时也感觉自己心好累,好难,好想哭一场……但她告诉自己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生活要靠自己双手去打造的;坚持就是胜利,一定要加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公司生意越来越好;同时也吸纳员工近50余人。2010年,经过不懈努力,也顺利拿到婚礼主持人资格证。

2012年,由于市场因素,部份行业开始走下坡路,看着业绩报表心都碎了,一夜夜无法入眠;公司员工有那么多员工,有那么多个家庭,都像兄弟姐妹一样,业绩如果一直走下坡路,工资就无法支付;他们怎么办,他们的家庭怎么办;自己打拼那么久,不甘心就这样下去,最终决定转型,于是流转土地90余亩开始创办和平乡村酒店,于2014年和平乡村酒店修建完成,总投资600余万元。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酒店终于顺利完成转型,已顺利让员工工作稳定,收入增加;新吸纳新员工50余人,其中包含居家妇女就业30余名。

从和平花卉中心到今天的和平乡村酒店,鲜友玲在充满坎坷的创业路上不断前行,有过泪水、汗水,一路走来,也收获了欢乐和幸福。她坚信,路是自己走出来的,生活要靠自己双手去打造的;坚持就是胜利,一定要加油!

3

张水英家庭

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家就像陈年佳酿,融进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内涵。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

她的家庭是一个三世同堂的七口之家,虽然只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家庭,但是全家人遵纪守法、夫妻恩爱、尊老爱幼、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全家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获得了单位和邻里的普遍赞誉。

她是村支部书记,从结婚已来,她扎根农村,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的青春,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每年被评为珠加镇的“先进个人”、“先进党员”称号。

一、关爱家人,家庭和睦

作为一名村支书,她从无怨言,默默的支持着丈夫的养猪事业,承担着孝敬父母、教育儿女的责任,特别是前两年她的公公患了肺癌,婆婆老年痴呆,大小便失禁,每天的穿戴都要儿媳、孙女帮着打理照顾,四五年的时间,婆婆于2015年10月病逝,公公也在2014年10月病逝。平时夫妻俩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工作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他们结婚二十多年来,家里总是充满着和谐的气氛,笑声不断,得到邻里羡慕和赞扬。

“学会理解和包容,要懂得感恩,想想自己,想想别人,每个人都不容易。”这是她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在他们结婚二十多年来,婆媳之间、夫妇之间和女儿女婿之间,始终注重尊重对方,做到相互理解,她能够用一颗热爱家庭、关爱家人的心,让老人安康、儿女健康,真诚对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从2008年灾后以来,她家中有四姊妹和自己的父母亲,每年春节和其他节假日所有亲戚都到她家过节,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别人都很羡慕他们是个和睦的大家庭。

在几年前,她的公公患了肺癌,夫妻俩四处打听,求医问学,但一切都太晚了,在病期间,公公疼痛难忍,她每天用舒筋活血药帮他按摩、擦背,为其缓解病痛。婆婆在早两年就有了老年痴呆,大小便失禁,每天内衣内裤刺鼻难闻,但她总是帮婆婆打理得干干净净,经常为她做一些好吃的佳肴,每隔一段时间还为她添几件新衣裳,连邻里都说他们都无法做到,经常夸道“高大爷和张大娘真是找了个好儿媳!”。

二、热爱工作,尽职尽责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这是她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也是她对村人民的一份责任。在工作中,面对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实际,她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经常加班加点,从不叫苦叫累,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人民调解庭的首席调解员,她不仅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调解纠纷方法,还利用休息时间研读我国各项法律、法规和《治安管理条例》,以便在实践工作中更好的运用相关知识,理论结合实际的与群众讲解矛盾纠纷深化的利害关系。她的平和理智的调解态度,专业合理的调解方法,使得由她负责调解的事件成功率高,调解协议执行率高。在平息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她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口诀:"群众利益无小事,对症下药讲实效,解决矛盾找关键,每年调解矛盾纠纷50余起,成功率达99%。

三、团结邻里,互帮互助

夫妻俩都是喜欢助人为乐的,邻里关系也非常融洽,都得到邻里的信任和尊重,在他们看来这是人的一种本能,经常帮邻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一次,邻居的钥匙忘在家里了,男主人早已病逝,家里只剩她一个人,家里围墙又高,普通的人梯搭不到,作为村支书的她想尽了一切办法找来足够高的人梯和绳索,不顾自身安全终于打开了楼上的房门,取到了钥匙。平时邻里有人生病或其他一些小事,他们总爱找上门要她帮忙,她也不厌其烦,尽心尽力,做到让所有人满意为止。

4

朱珠家庭

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代替的温度;家就像是一瓶陈年佳酿,融进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内涵。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他们夫妻恩爱、相濡以沫、他们尊老爱幼、热心助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感人的点点滴滴向人们诠释了平凡家庭中的真情实意,他们就是朱珠、钟滔夫妇一家。

朱珠、钟滔家庭是一个平凡的四口之家。夫妻两人均是单位职工,朱珠在县纪委组织部工作,钟滔在县政府办任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文字材料写作,同时也担任领导的随行。钟滔,兼有文秘人员的严谨精神和文人墨客的儒雅气质,历经高中教育、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办公室、报社副总编等多岗位、多领域锻炼,凭着自己的坚韧和信念,勤恳务实的工作作风,乐于助人的人格魅力,获得了所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钟滔的座右铭,加班加点他从无怨言,与妻儿在一起的时间没有他工作的时间多,上班以来他就没有过个一个完整的周末和节假日。钟滔长期担负一岗多职、一岗多责,经常加班加点干工作,从无怨言,经常面临急、难任务,从不推诿,勇挑重担,敢担重任,尽职尽责做出成效。2012年,钟滔被市委表彰为“创先争优先进党务工作者”; 2013年,钟滔被市政府表彰的“扫黄打非先进个人”。

婚后几年,由于钟滔在外地任教,夫妻两人一直聚少离多。带夫妇工作稳定后,他们便把钟滔的母亲接过来同住(钟滔的父亲已过世)。老人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帮他们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照顾孩子。人说最难处的就是婆媳关系,但在这几年的相处中,婆婆一直把朱珠当成自己的闺女看待,朱珠也对老人孝敬有加,婆媳两人相处十分融洽。由于钟滔平日工作任务相对繁重,照顾家庭的精力较少,朱珠总是理解、支持,从无怨言,她十分尊重丈夫,坚决支持丈夫的工作。2016年10月20日的清早,丈夫钟滔早早地便出门上班,朱珠正准备上班,忽然听见一声闷响,紧接着她就听到婆婆的呼唤声,朱珠赶紧过去查看,原来是婆婆下楼梯时不慎倒,腰部直接摔在楼梯坎上,看样子实在摔得不轻。朱珠轻轻将婆婆扶起来,给丈夫打了电话,此时的钟滔正陪同领导调研,实在抽不开身,于是她自己打电话叫“120”将老人送进了医院。找医生、拍片、办理入院手续,都是她一人操办。婆婆这一摔一住就是半个月,这期间大儿子要上幼儿园,小儿子才刚满五个月还需要照料,朱珠坚持着医院、家庭、单位三处奔忙,每天三顿送饭,一忙就是半个月,而对经常加班的丈夫,她每次电话都说家中一切都好,让他安心工作。婆婆住院期间,同病房的病友看到朱珠为了老人每天忙里忙外,悉心照料,都以为她是老人的女儿,一听闻是儿媳妇,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朱珠孝顺、贤惠。

作为夫妻,夫妇两人感情融洽,无论生活、工作都相互支持,从没有将个人在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而是将各自的欢乐带给对方,他们一致认为“家庭是经营出来的”,多年来夫妻两人互敬互爱,受到了朋友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作为父母,他们以身作则,注重对孩子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孩子节俭、谦逊、自强的良好品质,教育孩子独立自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为了使儿子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夫妇一方面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品位,另一方面率先垂范,为儿子做出榜样。作为纪检干部,朱珠经常提醒丈夫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夫妻两人物质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他们还经常教育儿子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她们的教育下,儿子衣着朴实大方,从不大手大脚乱花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为了让儿子爱上阅读,夫妻两人每天坚持阅读,在每晚临睡前给儿子讲故事,讲诗词,有空便陪伴儿子看绘本。儿子在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下,不仅能礼貌待人,还养成了体贴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热爱集体的好习惯;作为大家庭中的一员,夫妻两人对双方老人都非常尊敬和孝顺,每逢节假日,只要有空闲,总要和老人吃顿饭、聊聊天或电话问候一下,让老人心情舒畅;作为青神县的普通职工,他们也许没有张扬的个性,也不可能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们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忙碌着、快乐着,他们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家庭,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各种角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文明和谐家庭,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