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存钱越觉得穷,这种感觉你有木有?

越存钱越觉得穷,这纯粹是一种心理错觉。

之所以有这种错觉,是由于以下三个(包括但不限于)因素导致的,一是比较基准发生了变化;二是增长率(相对数)发生了变化;三是目标发生了变化。

对于工薪一族来讲,储蓄存款是积累原始财富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第一笔银行存款开始,相当于0+1=1,以后的每笔存款,相当于1+1=2,2+1=3,3+1=4……积累的钱数只会越来越多,不可能越来越少。这是个绝对真理,我可以打包票。

那么为什么钱数越来越多,个人却感觉越来越穷呢?

第一个原因,比较基准发生了变化。

比如说,一个人每月定存2000块。第一个月存了2000块,挺有成就感的。

第二个月再存2000块,还是很有成就感,感觉“啊,存款翻倍了”。

第三个月再存2000块,成就感就开始下降了,“嗯,又增加了50%”……

依次类推,这样存了五年60个月之后,等到存款金额达到了12万元,他基本上就对存款没有感觉了。

在第61个月继续存2000块时,他的内心感受一般是,“太少了,才增加不到2%,太少了……”

所谓的太少了,都是参照以前的存款总额来说的。我们可以讲一个小故事说明这个道理。

我们小时候一般都有这样的经历,到远门的亲戚家去玩,亲戚一般会说“啊,小明又长高了哟”,而家长一般不会有这种很惊奇的感觉。

这就是因为,亲戚说话比较的基准,说不定是小明几年前的身高,而家长比较的基准老是昨天的身高

第二个原因,增长率发生了变化。

存第一笔钱开天辟地,存第二笔钱翻倍,存第三笔钱增长50%……这个比例是越来越小的,对人的感官刺激作用也越来越小,到最后基本上就没感觉了。

还是拿小明的例子说事。小明10岁的时候,老盼着过年,觉得一年好漫长。等到他四五十岁的时候,态度往往会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感叹时光飞逝,一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这就是同样一年365天,由于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所占比例的高低不同,所造成的人们感觉上的差异。

第三个原因,目标发生了变化。

存钱初期,目标一般是先达到1万,达到1万之后再定目标往往是3万或者5万,等到了5万的时候,下一个目标往往就是10万了……总之,人的普遍心理不会按照1、2、3、4、5……的等差序列建立目标,往往会跳跃。

当望着一个较高的目标时,人总是会感觉达到目标的速度太慢。对于存钱来讲,就是老感觉没有增长。实际上,他没有想明白,是他的目标提高的太多了,期望值高了,而实际增长速度有点赶不上。

当然,目标的变化也可能来自外部。比如,同事、邻居致富的速度太快了,或者房价、物价增长过猛了等等,都会导致自己被动地调高目标。

总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储蓄存款,通过节约支出,肯定比大手大脚、透支消费要强,并不会出现更穷的情况。如果说穷,寅吃卯粮者更有发言权。

如果深挖根源的话,我觉得这个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存钱攒钱积累下的购买力,远比不上近十几二十几年来货币增发的速度,从而导致银行存款的购买力被稀释了太多。

这个问题怎么办?财富管理是个大课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清的。但是,光把钱存进银行肯定是不够的,只采取省吃俭用的办法,也不是财富保值增值的恰当方式。